內容簡介
本文集從分析危機、矛盾、效率和福利國家等概念的涵義入手,圍繞著“資本主義不能沒有福利國家,但資本主義又不能與福利國家共存”的核心觀點,深刻地闡述了現代福利國家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如商品化與降商品化、計劃與行政理性、福利開支與財政危機、合法性與效率、自由民主內容與形式的分離等。文集的大部分論文寫于上世紀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當福利國家遭到普遍懷疑和激烈批判的時候。盡管這些論文距離現在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但是,它們圍繞著資本主義與福利國家之間的共生和張力關系,深層次、多角度地解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積重難返的矛盾。
目錄
中譯者序言
第一章現代福利國家的矛盾
第二章國家理論論綱
第三章自由民主內容與形式的分離
第四章危機管理的危機︰政治危機理論的要素
第五章“不可能管理性”︰保守危機理論的復興
第六章社會政策與國家理論
第七章合法性與效率
第八章政治文化與社會民主黨的管理
第九章競爭性政黨民主與凱恩斯主義福利國家
第十章消費政策中的替代性戰略
第十一章歐洲社會主義與國家的作用
第十二章福利國家與社會主義未來的反思
譯名對照表
第一章現代福利國家的矛盾
第二章國家理論論綱
第三章自由民主內容與形式的分離
第四章危機管理的危機︰政治危機理論的要素
第五章“不可能管理性”︰保守危機理論的復興
第六章社會政策與國家理論
第七章合法性與效率
第八章政治文化與社會民主黨的管理
第九章競爭性政黨民主與凱恩斯主義福利國家
第十章消費政策中的替代性戰略
第十一章歐洲社會主義與國家的作用
第十二章福利國家與社會主義未來的反思
譯名對照表
序
克勞斯‧奧菲(Claus
Offe),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德國柏林,1965—1969年,任教于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學系,並于1968年以《成功原則與產業勞動》的論文獲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後來曾任比勒費爾大學政治學和社會學教授,現為柏林洪堡大學政治社會學和社會政策專業教授。同時,他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對于國內讀者來說,奧菲是一位並不為許多人所熟悉的思想家,目前國內有關奧菲的資料和論文也並不多見。然而,國內對他個人的相對忽視並不代表其思想價值上的無足輕重,在當代英美的學術界,他是一位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他被譽為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成員,曾師從當代著名哲學家于爾根‧哈貝馬斯。他對資本主義國家內在矛盾所做的洞幽燭微式的研究在許多方面曾啟發了哈貝馬斯、吉登斯等當代西方學術巨擘。吉登斯在評價奧菲時說道︰“為了說明有關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矛盾的一些相關思考,我們可以參考奧菲有關這一問題的論述。……這些論述已經產生了大量富有啟發性的經驗研究。”(參閱《社會的構成》第449頁)
本文集的大部分論文寫于上世紀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當福利國家遭到普遍懷疑和激烈批判的時候。盡管這些論文距離現在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但是,它們圍繞著資本主義與福利國家之間的共生和張力關系,深層次、多角度地解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積重難返的矛盾。從這些論文所反映的內容上看,可以說,它們一點也沒有過時。從總體上看,這些論文主要是圍繞著下述核心論點來展開其論述的︰“盡管資本主義不能與福利國家共存,然而資本主義又不能沒有福利國家。”(參閱本書第一章)具體地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以普遍交換關系的存在為前提,但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卻存在著一種累進性“自我癱瘓”(self—paralying)的傾向,表現在壟斷、貧富分化和經濟危機等方面,這些傾向既使勞動者日益脫離了市場交換關系(失業),也使越來越大部分的資本從市場關系中撤出(找不到投資渠道)。這種自我癱瘓的性質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經濟系統本身得到克服,而且越來越危及到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存在。為了維持普遍交換關系的存在,維護資本主義國家賴以建立的基礎,政府(本書在術語上稱作“政治一行政子系統”)就不能再停留在“守夜人”的角色上,而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以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系統所具有的這種自我破壞性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利國家的全面建立意味著政府功能的全面擴張,福利國家通過一系列措施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調節。例如,通過教育、培訓等措施來提高勞動者的市場銷售能力,通過無所不包的福利措施使勞動者免受市場所帶來的痛苦,通過大規模基礎建設等方式刺激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交換,通過“共同決策”、“共同投資”等方式來增加市場的可預見性,等等。到20世紀60年代,福利國家的人為干預政策已經遍及社會各個領域,政府成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組織者了。
本文集的大部分論文寫于上世紀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當福利國家遭到普遍懷疑和激烈批判的時候。盡管這些論文距離現在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但是,它們圍繞著資本主義與福利國家之間的共生和張力關系,深層次、多角度地解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積重難返的矛盾。從這些論文所反映的內容上看,可以說,它們一點也沒有過時。從總體上看,這些論文主要是圍繞著下述核心論點來展開其論述的︰“盡管資本主義不能與福利國家共存,然而資本主義又不能沒有福利國家。”(參閱本書第一章)具體地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以普遍交換關系的存在為前提,但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卻存在著一種累進性“自我癱瘓”(self—paralying)的傾向,表現在壟斷、貧富分化和經濟危機等方面,這些傾向既使勞動者日益脫離了市場交換關系(失業),也使越來越大部分的資本從市場關系中撤出(找不到投資渠道)。這種自我癱瘓的性質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經濟系統本身得到克服,而且越來越危及到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存在。為了維持普遍交換關系的存在,維護資本主義國家賴以建立的基礎,政府(本書在術語上稱作“政治一行政子系統”)就不能再停留在“守夜人”的角色上,而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以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系統所具有的這種自我破壞性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利國家的全面建立意味著政府功能的全面擴張,福利國家通過一系列措施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調節。例如,通過教育、培訓等措施來提高勞動者的市場銷售能力,通過無所不包的福利措施使勞動者免受市場所帶來的痛苦,通過大規模基礎建設等方式刺激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交換,通過“共同決策”、“共同投資”等方式來增加市場的可預見性,等等。到20世紀60年代,福利國家的人為干預政策已經遍及社會各個領域,政府成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組織者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