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韋伯的論文集,匯集的主要是當年他在《法蘭克福報》等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涉及韋伯自身參與的貝恩哈德事件、米歇爾斯事件爭論、在德國大學教師會議上的言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和「以學術為志業」兩篇文章中的相關部分。從這些第一手的材料,可以了解韋伯在世紀交替的年代--德國大學的體制發生深刻變化的年代,對大學教師的「學術自由」的觀點和捍衛學術自由的勇氣和責任感;也可以看到他對大工業生產帶來的對德國傳統大學體制沖擊所持有的矛盾心態:既為教育行政體制的日益官僚化,即政府對大學教師職位人事權的干涉導致學術自由的喪失深為憂慮,又不滿傳統的學術圈內行會性的教授自治,看到美國大學的體制更具有活力,更能促進學者之間的競爭。
目錄
譯者說明
序
1 貝恩哈德事件
2 關於「貝恩哈德事件」的一個補充說明
3 貝恩哈德事件和德爾布呂克教授
4 德國大學的所謂的「學術自由」
5 大學的學術自由
6 美國的大學與德國的大學
對馬克斯·韋伯的答復
7 馬克斯·韋伯論「阿爾特霍夫體制」
對馬克斯·韋伯的第二次答復
8 馬克斯·韋伯與阿爾特霍夫體制
9 商學院
10 關於在德累斯頓的發言的補充說明
1l 再論「阿爾特霍夫體制」
12 薩爾茨堡的天主教大學
13 社會科學和經濟科學「價值中立」的意義
14 以學術為志業
附錄1 在第三屆德國大學教師會議上的發言
附錄2 關於《韋伯的大學論》——代解說
譯者后記
序
1 貝恩哈德事件
2 關於「貝恩哈德事件」的一個補充說明
3 貝恩哈德事件和德爾布呂克教授
4 德國大學的所謂的「學術自由」
5 大學的學術自由
6 美國的大學與德國的大學
對馬克斯·韋伯的答復
7 馬克斯·韋伯論「阿爾特霍夫體制」
對馬克斯·韋伯的第二次答復
8 馬克斯·韋伯與阿爾特霍夫體制
9 商學院
10 關於在德累斯頓的發言的補充說明
1l 再論「阿爾特霍夫體制」
12 薩爾茨堡的天主教大學
13 社會科學和經濟科學「價值中立」的意義
14 以學術為志業
附錄1 在第三屆德國大學教師會議上的發言
附錄2 關於《韋伯的大學論》——代解說
譯者后記
序
韋伯生於1864年,卒於1920年。早年致力於古代和中世紀的經濟與法律史研究。其學術生涯始於柏林大學,時任教授法律的編外教師(Privatdozent)。1893年,他成為弗賴堡大學經濟學教授;1896年,作為經濟學教授被邀請到海德堡大學接替克尼斯(Karl
Knies)的職位。1903年因病離開講壇,直到1918年才重新執教。這期間他盡管疾病纏身,業績依然迭起,研究領域包括西方和亞洲宗教史,社會、經濟、法律史,並對產業工人階級做了大量調查。他於1904年擔任《社會科學與社會政治文獻》(Archiv fu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主編,該雜志在1933年停刊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社會科學期刊之一。此外,他還寫了大量時政文章,一戰期間,他更成為政治領域的活躍人物。雖然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他強烈反對君主制及領土擴張計划。
離開講壇期間,韋伯仍住在海德堡,並在當地異常豐富的精神生活領域發揮了核心作用。其間,韋伯著述豐碩,如:《宗教社會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a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2nd edn,3 vols.,Tu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2—23);《科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a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Tti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2);《經濟與社會團體》(Wirschaft und Gesellschaft,2vols,Tiibingen:J.C.B.MoM』[Paul Siebeck],1922);《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論文集》(Gesammehe Aufiatze z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olitik ffibingen:J.C.B.Mohr [Paul Siebek].1924)和《社會學與經濟史》(Gesammelte Aufsatze Zur Sozial-und Wirtschafts geshichte Ta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4)。他正是以此成為社會科學歷史中的偉人。他學識淵博,其分析之透徹和廣度也不在其學識之下,盡管其學術涉及上古的以色列、中國、印度、羅馬以及宗教改革諸領域,但他還是更多地對西方現代社會特征、起源和命運給予了極大關注。他雖然非常欽佩俾斯麥的政治才華和成就,但是,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他把俾斯麥視為德國政治不振的根源。他認為,俾斯麥那種長期的耍手腕的統治給德國帶來了災難性后果,不僅毀壞r已有文明,而且不容許任何新的文明誕生。德國民眾面對政客的花招以及強大的官僚機構,由於缺乏自尊和責任感,顯示出毫無獨立的傾向和能力。考察當時的德國大學的時候,韋伯發現了同樣的現象。他認為,在德國,學術人失去了作為學者的尊嚴感。如同政治領域一樣,他們被阿爾特霍夫(Friedrich Althoff)這樣的大權在握的強人所愚弄,學術在引誘、欺騙、蠱惑中走向腐敗。韋伯認為德國大學的教授們在自欺欺人,他們幻想學術自由依然會存在於那個充滿重重束縛的領域,對皇帝和政客們墨守成規的做法,教授們由於追逐名譽、屈從專制、趨炎附勢而渾然不覺。
……
離開講壇期間,韋伯仍住在海德堡,並在當地異常豐富的精神生活領域發揮了核心作用。其間,韋伯著述豐碩,如:《宗教社會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a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2nd edn,3 vols.,Tu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2—23);《科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a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Tti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2);《經濟與社會團體》(Wirschaft und Gesellschaft,2vols,Tiibingen:J.C.B.MoM』[Paul Siebeck],1922);《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論文集》(Gesammehe Aufiatze z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olitik ffibingen:J.C.B.Mohr [Paul Siebek].1924)和《社會學與經濟史》(Gesammelte Aufsatze Zur Sozial-und Wirtschafts geshichte Ta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4)。他正是以此成為社會科學歷史中的偉人。他學識淵博,其分析之透徹和廣度也不在其學識之下,盡管其學術涉及上古的以色列、中國、印度、羅馬以及宗教改革諸領域,但他還是更多地對西方現代社會特征、起源和命運給予了極大關注。他雖然非常欽佩俾斯麥的政治才華和成就,但是,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他把俾斯麥視為德國政治不振的根源。他認為,俾斯麥那種長期的耍手腕的統治給德國帶來了災難性后果,不僅毀壞r已有文明,而且不容許任何新的文明誕生。德國民眾面對政客的花招以及強大的官僚機構,由於缺乏自尊和責任感,顯示出毫無獨立的傾向和能力。考察當時的德國大學的時候,韋伯發現了同樣的現象。他認為,在德國,學術人失去了作為學者的尊嚴感。如同政治領域一樣,他們被阿爾特霍夫(Friedrich Althoff)這樣的大權在握的強人所愚弄,學術在引誘、欺騙、蠱惑中走向腐敗。韋伯認為德國大學的教授們在自欺欺人,他們幻想學術自由依然會存在於那個充滿重重束縛的領域,對皇帝和政客們墨守成規的做法,教授們由於追逐名譽、屈從專制、趨炎附勢而渾然不覺。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