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系與認同政治

國際關系與認同政治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認同政法的視角討論國際關系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當今國際關系的許多現象都和認同政治有關:對民族國家地位和影響的討論離不開認同政治的維度;分析一國對外政策,身份建構正在成為一個有價值的視角;地區一體化若想入、持久地發展,總是無法繞開建立地區認同的步驟;而在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等當前熱點問題的背後,常能看到對各自身份及由此產生的立場的強烈執著。

基於上述考慮,本書的探討圍繞四個主題展開:民族、區域問題與認同;國家與認同;文化、身份與認同;中國外交與認同。主要內容包括:民族認同與全球化、論民族自決、制度還是論理、認同與東亞整合、東亞地區主義的建構主義解讀、國家形象的心理形成機制初探、論愛國主義的內涵、維度和道德意義、國家身份建構、社會性別與認同的政治、恐怖主義與認同沖突等等。
 

目錄

國際關系與認同政治——編者序
第一部分 民族、區域問題與認同
 民族認同與全球化
 論民族自決
 制度還是倫理?——歐洲和東亞區域主義的邏輯
 認同與東亞整合
 東亞地區主義的建構主義解讀
第二部分 國家與認同
 國家形象的心理形成機制初探——以美國的中國國家形象分析為例
 論愛國主義的內涵、維度和道德意義
 重新認識「修正主義國家」概念
 日本的「普通國家化」及其國家身份建構
第三部分 文化、身份與認同
 社會性別與認同的政治
 語言、身份建構和美國對外政策話語中的「邪惡論」
 恐怖主義與認同沖突
 歐盟文化政策對歐洲認同的影響
第四部分 中國外交與認同
 理解中國外交政策:以民族主義為線索
 宋美齡訪美與抗戰時期中美關系中的身份建構
 當代中國外交的國際定位:影響因素及動態分析
 

身體與認同,這兩個概念常常會根據漢語語境的不同而交替使用,其實它們來自於同一個英文單詞「iden-tity」。「identity」最早是個傳統的哲學和邏輯問題,常常被翻譯成「同一性」。人們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需要界定自己的身份和特性,需要突出自我,需要明確自己與別人的相似之處或不同之處,這樣往往會凸顯身份或認同方面的問題。顯然,「identity」不單單與同一性相關,而且也與差異性相關。「identity」涉及的是個人的自我認識。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對身份的自覺意識、對人格統一性的追求以及對某種人生或社會理想的趨同。因此,認同或身份應該被看作是有意圖行為體的屬性,它可以產生動機和行為特征。

在漢語的語境里,「身份」更多地強調靜態的擁有,而「認同」則更多地強調動態的選擇與建構。身份是指某行為主體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個性與區別性形象,這種形象是通過與「他者」的關系形成的;而認同則是指行為主體在看待其他行為主體時賦予自身的一組含義,行為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或者在共享理解和預期的社會角色結構中,確定自己的身份或者說為自己定位。在主體位置不確定的現代社會中,個人在「認同什麼樣」的問題上有着多種選擇,認同的政治由此產生。

身份和認同不僅是個人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且也在國家或文化等更大規模的俯層面發揮重要作用。群體同樣有認同問題,它建立在選擇性的記憶過程上,特定集團通過共同的記憶來認識自我。相對於個人認同的易變性,集體認同則具有持久性,不那麼容易改變。民族、國家、宗教、文化、階級,乃至性別、語言,均是已經形成的集體認同,同時也可以被重新建構出來。集體認同是自我和他者建立的積極的認同關系,在認知上把他者看作是自我的延伸。各色各樣的團體和社會運動若要存在,都必須面臨建立認同的問題。認同或者說身份問題,首先就成為了政治中的表達性維度。認同政治還必然會涉及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道德認同或性別認同等議題。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同樣也會帶來各種新的認同問題,比如生化醫學技術、電腦資訊科技、美容整形與塑身保健等,也會跨越既定社會認同的界線,並促使我們思索和反省從社會集體到個人生活的各種既定的自我與認同觀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