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世稱『米南宮』、『米襄陽』。宋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徙居襄陽(今屬湖北省),晚寓潤州(今江蘇鎮江)。宋徽宗將他招為書畫學博士,後官至禮部員外郎。米芾潔好成癖,多蓄奇石,舉止顛狂,故時人稱他為『米顛』。米芾曾遍學二王、顏、柳、歐、褚,走了一條集古求新的學書之路。所以米芾臨摹晉唐書法形神俱佳,幾可亂真。晚年的米芾,在深厚的古典基礎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自家面目。他的行筆速度較快,用筆八面出鋒,使切入紙面的筆鋒時有變化,自謂『刷字』,結構多斜向左上,大小參差,一派率意天真、沉著痛快。
本書收有米芾行書多種,分別為《蜀素帖》、《苕溪詩帖》、《賀鑄帖》、《李太師帖》、《張季明帖》、《德忱帖》、《致知府大夫丈》、《芾非才當劇》、《聞張都大宣德》、《致彥和國士》、《清和帖》、《紫金研帖》。其中《蜀素帖》與《苕溪詩帖》是米芾行書的代表作。《蜀素帖》書於1088年,書五七言詩共八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用筆千凈利索,結字奇縱變幻,章法跌宕起伏,為初學米芾行書的最佳范本。《苕溪詩帖》書於1088年,書五律六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筆法變化多端,速度、力量、位置各不相同,是我們體驗米書『八面出鋒』的上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