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叢書有關於動物權利問題的哲學思考,也有從日常經驗出發對動物問題的探究;有圍繞人與動物關系問題展開的道德推理,也有對於人類社會中動物之道德和法律地位的反思;有從倫理學甚至神學方面入手對動物福利和權利觀念的思考,也有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動物福利法的介紹和評述,有對動物福利政策和實踐方式的簡明扼要的闡述。本叢書取名「護生文叢」,其意有三。其一,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這不只是現代人的主張,也是見於世界上所有偉大文明的傳統和實踐。「護生」二字正可以表明此一偉大傳統的深厚與久遠。其二,「護生」傳統雖然可以藉諸如動物福利思想或動物權利觀念而得到發展,但是「護生」的理念和實踐卻不會囿於任何一種具體的理論。

本書是《護生文叢》叢書中的《天、地與我:亞洲自然保護倫理》。

這是一本論述亞洲自然保護哲學的富有啟發性的文集。 本書如同一次橫貫亞洲之旅,將鮮明的基於亞洲地區宗教和哲學信仰的自然保護論述呈現給讀者。每篇文章涉及一個特定的國家。國內外享有盛名的作者闡述各自國家的自然保護觀念。我們將了解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那樣的主要宗教如何影響泰國、斯里蘭卡、約旦、以色列等不同國家的環保運動,以及它與像蒙古那樣的萬物有靈論的國家環境保護有何異同。
 

目錄

總序
中文版編者說明
尊重生命:一種亞洲傳統文化精粹
《護生畫集》中的「好生之德」
第一部分/保護觀點
與自然界的新公約
動物保護的道德性
物種的特性
第二部分/東亞
中國傳統的綠色文化
偉大的蒼穹父親和大地母親:蒙古自然保護傳統
定義自然——一位日本環保主義者心目中野生動物存在的理由
俄羅斯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的歷史
第三部分/東南亞
綠色佛教徒:泰國的佛教倫理
一位緬甸祖母的倫理:動物保護的佛教理念
佛教僧院在柬埔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
保護地球上的生命——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的觀點
第四部分/南亞
探索新的價值觀:尼泊爾面臨的環境挑戰
重新發現不傷生主義——斯里蘭卡歷史上的自然保護哲學
一部同情心的歷史:印度倫理與自然保護
伊斯蘭教的自然保護倫理——孟加拉國的經驗教訓
第五部分/西亞
非自然選擇或物種的可持續利用的必然後果——以色列的觀點
從文化和伊斯蘭教的觀點看約旦野生動物保護
第六部分/結尾
野生生命、森林和精神世界——深層生態學在亞洲
致謝
關於作者
合作組織
 

1975年,一位名叫彼得·辛格的哲學家出版了一本有關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以及人與動物關系的書,書名是《動物解放》。這本書的出版不但在倫理學、哲學和其他領域激起波瀾,而且引發了意義深遠的社會運動。

人與動物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世界上不同文明和宗教各有其對動物的思考。在現代社會,由於人口數量的大幅增長,也由於工廠式密集飼養動物,以及在科學實驗中廣泛使用動物和把動物用作娛樂工具等現象的出現,人與動物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求人們對人與動物關系問題做出新的思考。《動物解放》就是這一思考的一個結果。而它之所以引人注意和特具影響力,就在於它第一次系統地從倫理的角度,有力地揭示出人對動物的剝削關系,指明人類的「物種歧視」偏見對動物造成的持久傷害。他的書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具有某種深刻的道德含義;而動物的活法,動物的命運,與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密切相關。

從那以後,關於人與動物關系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在彼得·辛格的功利主義倫理學之外,又出現了動物權利理論和動物福利理論;在世俗的動物福利和動物權利考量之外,又有神學的動物福利和權利理論。在這個主題下面,人們不僅重新探究和詮釋傳統;並對以往支配我們行為的道德、法律和文化理念進行反思。新的思考促成了新的觀念和態度,並影響行為,引發社會運動、制度變革和新的生活方式。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業已對人類的道德和生活世界產生深刻而巨大的影響。讀者面前的這套叢書就是這一歷程的一部分:它反映這一歷程,同時也參與了這一歷程。

何為動物福利?動物權利指的是什麽?為什麽要講動物福利?動物權利的根據又在哪里?這些問題聽上去似乎有點陌生和遙遠,其實距離我們很近。難道我們的生活能夠須臾離開動物?難道我們的經驗中不是充滿了與動物有關的內容?即使我們不曾有意識地思考我們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行為不是依然受到某種動物觀念的影響和支配?我們的這些觀念和行為不是依然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動物們的命運?僅僅因為這一點,我們就無法置身事外,拒絕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更不能閉起眼楮,無視我們自己對其他動物的責任。

讀者們可以透過這套叢書來了解和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這里有關於動物權利問題的哲學思考,也有從日常經驗出發對動物問題的探究;有圍繞人與動物關系問題展開的道德推理,也有對於人類社會中動物之道德和法律地位的反思;有從倫理學甚至神學方面入手對動物福利和權利觀念的思考,也有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動物福利法的介紹和評述,有對動物福利政策和實踐方式的簡明扼要的闡述。

讀者們一定會注意到,這些書的作者在國別、膚色、年齡、性別、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等諸多方面迥然不同。共同的關切和目標令他們走到一起:那就是對人類的動物伙伴之命運的深切同情,和為讓牝們獲得人類的同等道德關切所做的不懈努力。無論這種同情和努力涉及人群的范圍有多大,有一點是清楚的,它們超越古今,淵源久遠,跨越了不同的文明、宗教、社會和人群。這些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當然,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動物的道德地位問題,也像其他許多棘手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問題一樣,既具挑戰性,又難獲得共識。圍繞動物權利思想所進行的論辯就很能夠表明此一問題的復雜性。不過,平等而理性的論辯是有意義的。家有助於去除自以為是的態度和傲慢心態,不管這種傲慢態度是來自知識上、道德上還是物種上的優越感。本叢書收入動物權利觀點代表人物、哲學家湯姆·睿根(又譯雷根)與其批評者卡爾·柯亨合著的《動物權利論爭》一書,就是為了讓讀者在了解相關爭論和論點的同時,也了解對棘手的倫理和社會問題進行平等、理性的思考和對話的意義。

本叢書取名「護生文叢」,其意有三。其一,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這不只是現代人的主張,也是見於世界上所有偉大文明的傳統和實踐。「護生」二字正可以表明此一偉大傳統的深厚與久遠。其二,「護生」傳統雖然可以藉諸如動物福利思想或動物權利觀念而得到發展,但是「護生」的理念和實踐卻不會囿於任何一種具體的理論。「護生」是一種偉大的情懷,一種責任意識和超越個體乃至物種之私的善,就是憑借這種偉大的情懷、責任意識和善,古人、今人和後人才能夠不斷超越一己之私,把愛與道德關切擴展到更廣大的范圍。其三,「護生」二字首先讓人想到佛教的教義,想到佛陀的慈悲胸懷。這種辭源上的聯想向我們昭示了一種我們的先人曾經參與創造過的傳統以及與之相伴的責任。我們今天正面對並且要擔負起同樣的責任。

今天的世界,通訊發達,溝通便捷,但是真正富有建設性的交流與合作其實並不易得。編輯和出版這套小小的叢書也是如此。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在編者與著者、譯者、版權持有人、出版者和一些關心這一事業的個人和團體之間,有無數次的聯絡、討論和意見往還。正是因了所有這些個人和團體的理解、熱情、慷慨和遠見.這一小套叢書今天才能夠順利同讀者們見面。編者在這里卻無法一一表達對他(她)們的謝意。首先要感謝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錢永祥先生。他對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問題的關切和對該領域前沿問題的了解使編者受益。感謝莽偉時先生。他總是及時地從「亞馬遜」網上書店為編者郵購所需要的英文書籍,盡管他所工作的那家世界最大的礦業公司的自然觀恐怕與編者的並不相同。感謝梁治平先生,沒有人比他為促成和改善這套叢書所花費的精力更多。此外,也要感謝「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的蘇佩芬女士和「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的李博先生。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為編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當然,我也要特別感謝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社長李傳敢先生、社長助理張越女士和編輯們,沒有他們的耐心和堅定不移的支持,這樣一套叢書就不可能面世。

我希望並且相信,這一小套叢書的出版可以引發人們內心深處對於動物以及人與動物關系等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莽 萍
2005年初春於北京奧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