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它不僅在各種民俗事象(如歌節、宗教儀式、人生儀禮等)中承擔著具體的民俗功能,而且以世世代代精心琢磨並通過民俗生活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史詩、歌謠、故事、小戲、俗諺等文學文本,展現著集體的民俗意識,成為「人民靈魂的忠實、率直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拉法格語)。因此,民間文學是民俗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民俗學是從民間文學研究肇始的。許多國家的民俗學家都是先注意到本民族的民間文學,然後在民間文學研究中發現民俗文化對整個民族文化的意義。在中國,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發起的歌謠學運動,首先是搜集民歌、民謠,然後擴展到民間故事,最後發展到對整個民俗文化領域的調查、采錄和研究。民間文學研究作為民俗學的探路先鋒,在民俗學學科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
中國民間文學是生活在今天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入這個寶庫之前,讓我們先鳥瞰一下它的總體背景與特征。
目錄
總序
概說
一、中國民間文學的展演背景
二、發生學意義上的多源共生
三、歷史交流中的互滲互補
四、國家統一過程中的交融整合
第一章 中國神話
第一節 概說
一、中國神話之資源
二、中國神話之研究
第二節 漢族神話
一、古典神話
二、道教神話
三、佛教神話
四、近代民間神話
第三節 少數民族神話
一、概述
二、人類起源神話
三、人類環境神話
四、族源神話
五、人類生活神話
第二章 民間傳說
第一節 概說
一、民間傳說的特點與分類
二、中國民間傳說的歷史發展
三、中國民間傳說的研究狀況
第二節 歷史傳說
一、政治人物傳說
二、文化人物傳說
三、能工巧匠傳說
四、僧人道士傳說
五、其他人物傳說
第三節 風物傳說
一、歷史名勝傳說
二、宗教遺跡傳說
三、社會倫理傳說
四、自然景觀傳說
五、動植物傳說
第四節 社會風俗傳說
一、歲時節日傳說
二、社會風俗傳說
三、衣食住行和土特產傳說
第五節 中國四大傳說
一、牛郎織女
二、梁山伯與祝英台
三、孟姜女
四、白蛇女
第三章 民間故事
第一節 概說
一、中國歷代的故事活動
二、中國民間故事的研究
第二節 民間幻想故事
一、神奇的婚姻
二、神奇的經歷
三、神奇的人物
四、神奇的精靈
五、魔法、禁書和寶物
第三節 民間寫實故事
一、婚姻家庭故事
二、社會生活故事
第四節 機智人物故事
一、何謂「機智人物故事」
二、機智人物故事的歷史淵源
三、面機智人物故事類型
四、機智人物故事中的智慧與手法
第五節 民間寓言
一、道德寓言
二、經驗寓言
三、哲理寓言
四、中國民間寓言史略
第六節 民間笑話
一、家庭生活笑話
二、社會斗爭笑話
三、人性弱點笑話
四、語言文字幽默
五、笑話和藝術特征與社會功能
參考書目
后記
概說
一、中國民間文學的展演背景
二、發生學意義上的多源共生
三、歷史交流中的互滲互補
四、國家統一過程中的交融整合
第一章 中國神話
第一節 概說
一、中國神話之資源
二、中國神話之研究
第二節 漢族神話
一、古典神話
二、道教神話
三、佛教神話
四、近代民間神話
第三節 少數民族神話
一、概述
二、人類起源神話
三、人類環境神話
四、族源神話
五、人類生活神話
第二章 民間傳說
第一節 概說
一、民間傳說的特點與分類
二、中國民間傳說的歷史發展
三、中國民間傳說的研究狀況
第二節 歷史傳說
一、政治人物傳說
二、文化人物傳說
三、能工巧匠傳說
四、僧人道士傳說
五、其他人物傳說
第三節 風物傳說
一、歷史名勝傳說
二、宗教遺跡傳說
三、社會倫理傳說
四、自然景觀傳說
五、動植物傳說
第四節 社會風俗傳說
一、歲時節日傳說
二、社會風俗傳說
三、衣食住行和土特產傳說
第五節 中國四大傳說
一、牛郎織女
二、梁山伯與祝英台
三、孟姜女
四、白蛇女
第三章 民間故事
第一節 概說
一、中國歷代的故事活動
二、中國民間故事的研究
第二節 民間幻想故事
一、神奇的婚姻
二、神奇的經歷
三、神奇的人物
四、神奇的精靈
五、魔法、禁書和寶物
第三節 民間寫實故事
一、婚姻家庭故事
二、社會生活故事
第四節 機智人物故事
一、何謂「機智人物故事」
二、機智人物故事的歷史淵源
三、面機智人物故事類型
四、機智人物故事中的智慧與手法
第五節 民間寓言
一、道德寓言
二、經驗寓言
三、哲理寓言
四、中國民間寓言史略
第六節 民間笑話
一、家庭生活笑話
二、社會斗爭笑話
三、人性弱點笑話
四、語言文字幽默
五、笑話和藝術特征與社會功能
參考書目
后記
序
志者,記也。志書亦即孔子所謂「述而不作」之類,與史書同源而又有別。史書注重人與事,尤注重人們的言語與活動,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是也,是先個體而後集合;志書則關注凝固化的業已定型的自然、制度以及作為群體的人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是先集合而後個體。與之相應,史家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要把史家之史觀付諸史筆,褒貶裁量,評判古今,其敘事則是詳往而略今;志家追求的是事物之本來,敘而不議是其根本特色,並不注入志家個人的議論評判,其記述則是詳今而略往。志與史是中國文化之兩大淵藪,其意義均不待言。
志書之由來也漸,若計其源頭,大略有四,即《禹貢》、《周禮》、《山海經》、華陽國志l中國古代志書之類別亦以此分焉。
《禹貢》為《尚書》之一篇,成書於周秦之際,基於「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全面記錄九州之山川、土壤、物產、貢賦、道里等等,實為中國地志之源。《禹貢》之後,代有紹述,晉摯虞之《畿服經》,南朝陸澄之《地理書》、顧野王之《輿地志》,隋虞茂之《區宇圖志》,唐李泰之《括地志》、李吉甫之《元和郡縣圖志》,規模漸大,內容也更為豐實。至宋又有樂史之《太平寰宇記》、王存之《元豐九域志》。元明清三朝均有規模宏大的一統志之編修,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已達560卷之巨。
《周禮》亦成書於周秦之際,以六官為綱備列西周制度,有天官冢宰,上自大宰,下至夏采,計63種官職職掌;又有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領官職均過於天官。對六官所屬各官職,《周禮》均先記官名、爵秩、人數,再羅綴其職掌,此乃中國典志之源。自《周禮》後,典志成為中國古代志書的一大門類。該類志書以制度為主,兼及其他。最具代表性者,有杜佑之《通典》、鄭樵之《通志》、馬端臨之《文獻通考》,亦即「三通」。此後,又有《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上述6種志書連同「三通」合稱「九通」。另外,諸朝之「會要」,如《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唐會要》等,亦屬典志之類。
《山海經》包括《五藏山經》、《海內經》、《海內外經》、《大荒經》等內容,基本部分成書於秦統一前,主要記述涉及諸地的風土民俗、地理環境以及物產與神話,由於其內容中多有後人不能認知之成分,常被斥為荒誕不經。《漢書·藝文志》將其歸於形法家;《隋書·經籍志》並以後之志多將其列入地理之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是「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則認為是「古之巫書」。我們認為,從其主體內容看,既以記錄風土民俗、神話傳說為特色,應當是中國風土志之源。在《山海經》之後,風土之志漸興,有地域性風土志、事類性風土志等等,前者如晉周處之《風土記》、宋范致明之《岳陽風土記》、宋孟元老之《東京夢華錄》、清王柏心之《監利風土記》等;後者如南朝梁宗懍之《荊楚歲時記》、北魏楊衍之之《洛陽伽藍記》、唐韓鄂之《歲華紀麗》、南宋陳元靚之《歲時廣記》等。另外,綜合性的通志式風土記也間有出現,東漢應劭之《風俗通義》是其代表。
《華陽國志》為晉常璩所撰。該書亦名《華陽國記》,所記地域為古九州之一的梁州。《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故稱《華陽國志》。該志內容包括地理、人文歷史與人物三部分,是有關該地的綜合記錄,故可視為中國方志發端之代表作。此前的春秋戰國迄秦漢時代,亦多有地域性著述問世,東漢的「郡國之書」更是風行,但都是某一類的專志,或記歷史,或記地理,或記鄉黨耆舊,不是完整的方志。《華陽國志》之後,方志之書蔚然而興,尤其是明清時代,省有通志,州府縣鎮亦各有志,知名學者多參與其中,一地之地理、人文、沿革、物產、田賦、教育、風土、人物、災異等均囊括其中。方志之續修補纂亦保障了其功能與內容的常新不輟。據統計,僅清代編修的方志就達4655種。
綜上所述,地志、典志、風土志、方志構架起中國傳統文化的橫向支架,它們與各種史乘所構架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縱向支架相組合,便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代相傳承的來龍去脈,涵括了中國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內涵。
┅┅
志書之由來也漸,若計其源頭,大略有四,即《禹貢》、《周禮》、《山海經》、華陽國志l中國古代志書之類別亦以此分焉。
《禹貢》為《尚書》之一篇,成書於周秦之際,基於「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全面記錄九州之山川、土壤、物產、貢賦、道里等等,實為中國地志之源。《禹貢》之後,代有紹述,晉摯虞之《畿服經》,南朝陸澄之《地理書》、顧野王之《輿地志》,隋虞茂之《區宇圖志》,唐李泰之《括地志》、李吉甫之《元和郡縣圖志》,規模漸大,內容也更為豐實。至宋又有樂史之《太平寰宇記》、王存之《元豐九域志》。元明清三朝均有規模宏大的一統志之編修,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已達560卷之巨。
《周禮》亦成書於周秦之際,以六官為綱備列西周制度,有天官冢宰,上自大宰,下至夏采,計63種官職職掌;又有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領官職均過於天官。對六官所屬各官職,《周禮》均先記官名、爵秩、人數,再羅綴其職掌,此乃中國典志之源。自《周禮》後,典志成為中國古代志書的一大門類。該類志書以制度為主,兼及其他。最具代表性者,有杜佑之《通典》、鄭樵之《通志》、馬端臨之《文獻通考》,亦即「三通」。此後,又有《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上述6種志書連同「三通」合稱「九通」。另外,諸朝之「會要」,如《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唐會要》等,亦屬典志之類。
《山海經》包括《五藏山經》、《海內經》、《海內外經》、《大荒經》等內容,基本部分成書於秦統一前,主要記述涉及諸地的風土民俗、地理環境以及物產與神話,由於其內容中多有後人不能認知之成分,常被斥為荒誕不經。《漢書·藝文志》將其歸於形法家;《隋書·經籍志》並以後之志多將其列入地理之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是「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則認為是「古之巫書」。我們認為,從其主體內容看,既以記錄風土民俗、神話傳說為特色,應當是中國風土志之源。在《山海經》之後,風土之志漸興,有地域性風土志、事類性風土志等等,前者如晉周處之《風土記》、宋范致明之《岳陽風土記》、宋孟元老之《東京夢華錄》、清王柏心之《監利風土記》等;後者如南朝梁宗懍之《荊楚歲時記》、北魏楊衍之之《洛陽伽藍記》、唐韓鄂之《歲華紀麗》、南宋陳元靚之《歲時廣記》等。另外,綜合性的通志式風土記也間有出現,東漢應劭之《風俗通義》是其代表。
《華陽國志》為晉常璩所撰。該書亦名《華陽國記》,所記地域為古九州之一的梁州。《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故稱《華陽國志》。該志內容包括地理、人文歷史與人物三部分,是有關該地的綜合記錄,故可視為中國方志發端之代表作。此前的春秋戰國迄秦漢時代,亦多有地域性著述問世,東漢的「郡國之書」更是風行,但都是某一類的專志,或記歷史,或記地理,或記鄉黨耆舊,不是完整的方志。《華陽國志》之後,方志之書蔚然而興,尤其是明清時代,省有通志,州府縣鎮亦各有志,知名學者多參與其中,一地之地理、人文、沿革、物產、田賦、教育、風土、人物、災異等均囊括其中。方志之續修補纂亦保障了其功能與內容的常新不輟。據統計,僅清代編修的方志就達4655種。
綜上所述,地志、典志、風土志、方志構架起中國傳統文化的橫向支架,它們與各種史乘所構架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縱向支架相組合,便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代相傳承的來龍去脈,涵括了中國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內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