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為了刺探民主黨人的競選策略和活動情報,爭取尼克松總統的連任,以尼克松競選班子成員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五個人潛入位於華盛頓水門飯店的民主黨總部,企圖偷拍照片和安裝竊聽器,結果五人在案發現場被捕。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揭露與反揭露的錯綜、曲折的斗爭。為了掩蓋真相,防止事態擴大,經尼克松同意,共和黨「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開始銷毀罪證,編造洗刷「水門事件」的各種不實之詞,這一策略起先取得成功,尼克松也在十一月的大選中以壓倒優勢再次當選。但民主黨人沒有善罷甘休。一九七三年三月受理此案的華盛頓地區法院法官出人意料地公布了麥科德給法官的信,聲稱自己是在政治壓力下認罪並保持沉默的,白宮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都卷入了這一事件。同時,《華盛頓郵報》不斷爆出新材料,證明白宮與「水門事件」有牽連。調查步步深入,案情不斷發展,尼克松欲蓋彌彰,「水門事件」終於水落石出,尼克松為了免於被彈劾,於一九七四年八月八日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辭職的總統。
「水門事件」是美國黨派斗爭的一個極端例子。從尼克松方面來說,他用非法手段搞黨派斗爭,參與掩蓋活動,並濫用公權力阻撓調查,妨礙司法工作,這是對美國民主制度的損毀,是一種政治上的腐敗行為。尼克松的反對者們則是出於各種不同動機聚集在一起。他們當中不是沒有公正的、崇尚法律、維護美國民主制度的人,但也有人就是為了參與這場把「老滑頭」搞掉的斗爭,從中得到愉悅;有的人則主要出於黨派斗爭的需要,也有的人是為了使他們自己青史留名。
不管怎樣,「水門事件」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那是上一代人的事了。但「水門事件」因其案情復雜,涉及面廣,偵破過程曲折而一直引起人們的興趣,一些大學的新聞系把「水門事件」的報道作為教學案例,還有一些青年學子把它當做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的題目。《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以「水門事件」為題撰寫了一系列作品,他們的《總統的幕僚》一書還被改編成電影,並由好萊塢大牌明星擔綱,更使「水門事件」成為大眾文化的題材。但對「水門事件」的描述、演繹和探究並沒有完結。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年向這兩名記者提供重要情況的那名線人「深喉」直到二OO五年五月一直是個謎。在偵破「水門事件」的整個過程中,每當關鍵時刻,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總有獨家的內幕新聞發表。他們的內幕消息從何而來?是誰向他們提供了這樣重要的線索?這個重要線人究竟是何人,知道這麽多內情而又深藏不露?在三十幾年中,人們一直在進行猜測、排查和探究。兩位記者嚴守職業道德,絕不泄露「深喉」的真實身份。這就使人們的想像有了廣闊的空間,有說「深喉」是基辛格,黑格的,有說「深喉」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號的。也有人專門以此為題著書立說。一深喉』是誰」成了一個研究題目。;看來,在這位神秘人物故世之前,人們是沒有可能得知他的真實面目了。
但到近兩年,情況有了變化。這個深藏不露的「深喉」在度過了三十余年的平靜退休生活之後,忽然不想再繼續隱瞞,主動向記者表示他就是「深喉」,並且在二OO五年,他九十一歲的時候,由他的家庭律師執筆在《名利場》雜志發表了題為《我就是那個被他們稱為「深喉」的人》的文章,於是真相大白,而馬克·費爾特在隱匿多年之後又一舉成為新聞人物。但這又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什麽馬克·費爾特在他的耄耋之年要自曝秘密?他的動機何在?作為美國聯邦凋查局的第二把手,他向記者提供機密線索,到底應該被視為愛國者,抑或是叛徒?對於這些問題,持有不同價值取向的人們會有不同的回答,這是毫不奇怪的。我們的讀者又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閱讀本書,我們為這兩名記者的敬業精神所感動。當年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還是兩名初出茅廬的年輕記者,他們很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他們不放過任何線索,深人挖掘,有時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包括來自當政者的壓力,甚至可能有生命的危險。他們鍥而不舍,窮根究底,挖掘新聞背後的錯綜復雜的內幕,對於揭露「水門事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報道「水門事件」,他們也在美國新聞界聲名雀起。直到現在,他們仍然活躍在新聞界,不久前還出版了《戰時布什》、《進攻計划》等書,對於我們了解和研究布什政府的外交和戰略提供了有用的材料。新聞記者當然要報道新聞,但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比較難做到的是挖掘新聞幕後的東西。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工作贏得了人們的贊賞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