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從代表最高感悟的佛祖拈花微笑到人們看到電視新聞時的冷笑,微笑的含義就五花八門。但是不管微笑是怎樣的——禮貌、虛偽、放肆、友善、邪惡、粗野或彬彬有禮,不管是嘲弄還是憤怒,都源自人類共有的心理機能。微笑與人類的各種基本體驗相關:快樂、愛、性、虔誠和墮落。作者以自己的博學、睿智和魅力,記錄了微笑的藝術,並探討了以下問題;我們為什麽微笑?怎樣微笑時髦、怎樣不時髦?誰最先發明了笑臉?為什麽英語說cheese,丹麥語用appelsin,芬蘭語用muikku,韓語用kim
chi 表示微笑呢?為什麽蒙娜麗莎莫測高深的微笑仍然讓我們感到好奇?
我並不是第一個想到就微笑寫本書的人,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學者們根據哥特雕塑,尤其是瑙姆堡(Naumberg)、馬格德堡(Magdeburg)和林肯(Lincoln)的大教堂中的雕像,已經展開了熱火朝天的研究。幾年前,我的一位澳大利亞同事雷克斯·巴特勒(Rex
Butler),就曾用比較文化的方法對微笑迸行過理論研究⑷。近年來涌現了一些成果顯著的研究,無論是對專家還是普通讀者而言,這些研究涵蓋了人臉的各種表情:哭泣、隈淚和笑。在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的悉心支持下,BBC的一家主要電視台制作了關於人臉的系列片。根據大英博物館的收藏,瑪麗娜·韋西(Mari-na
Vaizey)編纂了關於藝術中的微笑的繪畫論文集。還有很多針對孩子們的關於微笑的出版物。尤其是視覺藝術中那些著名的微笑,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著名的《蒙娜麗莎》、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的《笑着的騎士》,或安東柰羅·達·梅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在西法魯留下的《無名男人肖像》,在過去150年的時間里,讓無數學者寫下了無數評論。這些學者的觀″點都使我獲益匪淺,注釋和參考書目很清楚地表明了我是怎樣獲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