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讀變調是漢語方言的一大特色,它給語言學理論提出了兩個問題:(1)變調與原調之間的關系如何?(2)多字組合時的變調,是否能從二字組合的基本變調推導出來?如果能,哪個組合先發生變調?從以上兩個方面看,天津方言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簡單說來,天津方言的連讀變調取決於兩種制約的互動,即不許同調形相鄰、不許同調高相鄰。本書以L代表低平調形的陰平、H代表高平調形的陽平、LH代表調形上揚的上聲(或簡稱R)、HL代表調形下抑的去聲(或簡稱F)。當兩個陰平調LL相鄰時,由於第一項制約(不許同形),前一個陰平要發生變化;同時,由於第二項制約(不許同高),所以天津方言選擇在前個陰平后面插進一個H,從而使它變成LH,即上聲。這樣,我們便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規律:LL—LHL(即RL),這個規律反映了變調與本調的對應關系。當相鄰的音節增加到兩個以上時,如:LLL、RRR、RFL、LLLL、RFFFL等等,我們就會面臨多字變調的問題。不難想象,變調情況會是何等復雜:因此,天津方言連讀變調的研究引人人勝——它既牽涉到傳統生成語言學(generative
phonology)中規則排序的概念,又牽涉到近十年來流行的優選論(optimality theory)里互動的制約條件。此外,陳淵泉、嚴修鴻、黃良喜(2004)在處理客家方言的連讀變調時,遇到了更為棘手的難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為了保證語料屬於一個完善、嚴密和一致的語言系統,避免混淆多個發音人音系可能造成的數據干擾,我們選擇集中調查一個發音人。由於天津方言的變調完全按現代的四個聲調發生,不受中古聲調來源的影響,所以我們根據數理組合的原則收集語料,就不會產生遺漏問題。調查的范圍從二字組合到五字組合,六字組合的變調也進行了初步的調查,發現與四、五字組合並無太大不同。我們對於語料的分析,變調的各種現象、現象背后的規律、原則與制約,都作了報告。盡管如此,我們相信本書距離天津方言連讀變調的全面掌握還很遠。為了方便有興趣的專家讀者深入研究,我們把語料系統地以調類和字數為序報告附錄在后。調查表格亦可供華北官話區調查連讀變調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