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嘯......這些自然界的虐造成了人類多災難和痛苦?
2006年是震驚世界唐山大地震發生30周年。然,對這樣一場突發性災難人類並不是完全無奈的。
你知道嗎?「震撼世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確地預出」唐山作家張慶洲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對幾十位當事人的采訪在
本書中向世人披露了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經過,揭了鮮為人知的埋藏了近30年的秘密。
作家張慶洲是土生土長的唐山人,家住鐵樓社區,同時也是大地震的親歷者。本書帶着對遇難親人的情感和對歷史負責的精神,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對唐山1976年震前后的社會背景,地震監測、預報和抗震救災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和梳理分析,真實地再現了這段鮮為人知歷史。
目錄
序一: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會長宋瑞祥
序二:聯合國Jeanne_Marie Col.博士
大毀滅前的最后一個黃昏
唐山地震監測網發現了什麼
有光就有陰影
1967年,地震地質科學家聚焦唐山
旱地的龍不再年輕,依然做着年輕的夢
國家地震局隱私一瞥
主管華北震情的官員如是說
河北省地震局在一九七六
兩道深深的轍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唐山地震宏觀前兆現象掃描
唐山悲劇能否不再重演
后記
附錄
序二:聯合國Jeanne_Marie Col.博士
大毀滅前的最后一個黃昏
唐山地震監測網發現了什麼
有光就有陰影
1967年,地震地質科學家聚焦唐山
旱地的龍不再年輕,依然做着年輕的夢
國家地震局隱私一瞥
主管華北震情的官員如是說
河北省地震局在一九七六
兩道深深的轍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唐山地震宏觀前兆現象掃描
唐山悲劇能否不再重演
后記
附錄
序
我與作者從未謀面,2004年7月25日收到他的長篇紀實文學《唐山警世錄》,我於8月9日回復,建議他修改一下。11月,他將修改稿寄來並要我作序,實屬盛情難卻。
本書以唐山地震為例,提出了在有中長期及臨震背景條件下,如何盡最大可能的防震減災,以及社會公眾如何逃生等重大問題。本書提出的命題「開放型防災備災ABC」,「生命的尊嚴高於一切」,等等,我以為對社會公眾是有益的。強烈的地震,生命線工程毀壞,房倒屋塌不可避免,但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是可能的。
我相信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願意看到地震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死亡和創傷。
在上世紀最慘烈的唐山地震中,重災區的青龍縣人民創造了世界防震減災的奇跡。但青龍僅僅是個奇跡,他們畢竟得到了臨震信息。更鮮為人知的奇跡是,大震前被認為最危險的開灤井下礦工震亡率僅為萬分之七!開灤礦務局只知道中長期大震背景,在臨震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創造的奇跡,也許為人類防震減災指明了一條可行之路。
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承認,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是人類尚未攻克的難題。所以關於地震預報,我以為在現階段,成功也是探索中的成功,失敗也是探索中的教訓。無論海城與唐山,土耳其與台灣,都是如此。
世界各國和地區對空難和海難幾乎都進行周密的調查,不斷地吸取經驗和教訓,盡最大可能地提高安全系數。面對危害最慘烈的地震,人類卻在重復著一次又一次的悲劇。只是把同情心獻給不幸者,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一次又一次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地震預報是政府、社會公眾和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大事情。人類居住的家園,一次又一次地被地震摧毀。20世紀過去了,100多萬人在地震中遇難。新世紀來臨之初,地震活動仍然按照地球活動規律發展而發生。2001年11月14日,中國昆侖山口發生里氏8.1級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具有2500年歷史的巴姆古城發生里氏7.0級地震,41000人遇難。特別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近海發生里氏9.0級強地震引起海嘯,造成印度洋周邊各國空前大災難,死亡人數已過22萬。印度洋在哭泣,各國啟動最大規模救援行動。人們在思索,自然科學家努力探索,社會科學家也在探索。探索的目的只有一個:盡最大可能地減輕地震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
張慶洲是河北作家,親歷了地震的慘烈。《唐山警世錄》是本土的、浸著血淚的著作。我希望人們多路探索,落實科學發展觀,盡最大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本書以唐山地震為例,提出了在有中長期及臨震背景條件下,如何盡最大可能的防震減災,以及社會公眾如何逃生等重大問題。本書提出的命題「開放型防災備災ABC」,「生命的尊嚴高於一切」,等等,我以為對社會公眾是有益的。強烈的地震,生命線工程毀壞,房倒屋塌不可避免,但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是可能的。
我相信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願意看到地震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死亡和創傷。
在上世紀最慘烈的唐山地震中,重災區的青龍縣人民創造了世界防震減災的奇跡。但青龍僅僅是個奇跡,他們畢竟得到了臨震信息。更鮮為人知的奇跡是,大震前被認為最危險的開灤井下礦工震亡率僅為萬分之七!開灤礦務局只知道中長期大震背景,在臨震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創造的奇跡,也許為人類防震減災指明了一條可行之路。
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承認,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是人類尚未攻克的難題。所以關於地震預報,我以為在現階段,成功也是探索中的成功,失敗也是探索中的教訓。無論海城與唐山,土耳其與台灣,都是如此。
世界各國和地區對空難和海難幾乎都進行周密的調查,不斷地吸取經驗和教訓,盡最大可能地提高安全系數。面對危害最慘烈的地震,人類卻在重復著一次又一次的悲劇。只是把同情心獻給不幸者,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一次又一次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地震預報是政府、社會公眾和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大事情。人類居住的家園,一次又一次地被地震摧毀。20世紀過去了,100多萬人在地震中遇難。新世紀來臨之初,地震活動仍然按照地球活動規律發展而發生。2001年11月14日,中國昆侖山口發生里氏8.1級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具有2500年歷史的巴姆古城發生里氏7.0級地震,41000人遇難。特別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近海發生里氏9.0級強地震引起海嘯,造成印度洋周邊各國空前大災難,死亡人數已過22萬。印度洋在哭泣,各國啟動最大規模救援行動。人們在思索,自然科學家努力探索,社會科學家也在探索。探索的目的只有一個:盡最大可能地減輕地震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
張慶洲是河北作家,親歷了地震的慘烈。《唐山警世錄》是本土的、浸著血淚的著作。我希望人們多路探索,落實科學發展觀,盡最大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