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吏治札記

中國古代吏治札記
定價:408
NT $ 355
  • 作者:劉建基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908708
  • ISBN13:9787801908704
  • 裝訂:396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研究古代封建吏治,要重視研究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人才思想。
研究古代封建吏治,要注重研究吏治方面的制度。
研究古代封建吏治,要注重研究治吏的策略、措施。
歷史是一本教課書,記載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
歷史是一艘遠洋航船,裝載着現今人的願望和理想。
研究歷史,最終是為了開拓未來。鑒古察今是開拓未來的基地。古代吏治,不僅為深化當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鑒借,它由此而揭示的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的治國思想,安民、富民、改革、發展的執政理念,識善惡、辨美丑、廉潔勤政、做官做人的哲辯性義理,留給后人的思考綿綿深長,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執政能力,不無裨益。
 

目錄

中國古代科舉選官制度
 寫在前面的話
 科譽制度的沿革
 科譽制度探源
 科舉制度面面觀
中國古代考課制度
 古代初期的考核
 考課制度確立與完善
 宋、元、明、清的考課制度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先秦時期的監察理論與實踐
 監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古代監察法規的演進
 古代監察制度的衰亡
中國古代任官回避制度
 古代任官避親制度
 古代任官避籍制度
 古代任官職務回避制度
中國古代職官體制
 古代封建專制集權體制形成和發展
 官本位意識是集權專制的反映
 官本位意識的實質內含
 官本位意識的危害
中國古代官德
 古代官德和官箴
 儒家思想與古代官德
 古代官德的異化
中國古代儒家人才思想
 尊賢重才的人才觀
 選賢任能的政治原則
 用人有術的方法策略
中國古代社會貪官和懲貪
 貪官的產生及主要特征
 貪官的危害和懲貪
 貪官屢懲不絕探源
中國古代吏治思想演進
……
中國古代政治革新
中國古代盛世興衰啟示
 

翻開浩瀚的史冊,拂去歲月的塵埃。
一部中國古代封建史,幾乎無事無處不與吏治有關連。吏治,《辭海》解釋為「官吏治事成績」。廣義的吏治,它應該包括官吏的設置、配備、選拔、任用、升黜、獎懲、考核、監察、教育、培養、道德、操行、規章、制度等有關官吏管理的諸多方面內容。始自先秦時期法家提出「治國必先治吏」的政治主張,垂至清代人唐甄的「治民必先治官」(《潛書·梔政篇》),封建吏治作為封建政治的核心組成,經過了兩千多年形成、發展、完善的過程。它緊密圍繞着封建國家集權專制制度的穩定、鞏固、力口強和強化,從實踐、認識,上升至理論,從制度、體制、機制,進而規范化和法制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慎密嚴謹、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明代的張居正說:「安民之要,惟在於核吏治」。清聖祖康熙也講:「民生之安危,由於吏治之清濁」。
歷史是社會發展的過程。現實發展是歷史發展的繼續。同時,它又是一個新舊嬗變的過程,社會的進步有賴於歷史長時期的凝聚、淘滌和積淀。
毛澤東同志曾講:「讀懂歷史,才能認清現實」(引自《名人傳記·葉飛將軍傳奇》2001年ll期)。
現實生活里的諸多問題都和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表現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用人問題歷來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任何社會問題的產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種因素的匯集和綜合反映。
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是人類政治歷史上的一種痼疾,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封建意識形態對社會有着極大的影響力。在古代封建社會的高度集權下,政治人治,缺少民主,社會運行依靠君為臣綱的封建行政權力來維持。事奉君王,役使百姓的官吏,成為了一種特有的、尊貴無比的職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