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潮涌 爭做弄潮兒 為百年潮雜志創刊題(薄一波)賀百年潮創刊(宋任窮)賀《百年潮》雜志出版兩周年 為史學開闢新天地 為公眾提供好讀物(程思遠)既要謹嚴務實 又要活潑輕松 為百年潮二周年書(胡繩)為《百年潮》雙月 刊題 史林新枝弘揚民族優良傳統(蕭克)求真求實,唯真唯實。賀《百年潮》創刊四周年(張勁夫)歷史經驗是最寶貴的財富 為百年潮雜志題(袁寶華)《百年潮》創刊四周年紀念
求︰真,實,是。(任仲夷)(百年潮》出版兩年以來,對研究中國現當代史,特別是我們的黨史,提供了多方面的寶貴資料,在學術界口碑載道。但是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希望編輯部的各位同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刊物辦得越來越好。為我國學術界做出更大的更有意義的貢獻。(季羨林)希望百年潮明年辦得更好!(張光年)寄《百年潮》
百年世界,滄桑變更,潮流洶涌,走向分明。退去地冷,漲來天青,淘棄陳腐,擁抱革新。鑒彰昨日,律驗如今,學由以立,國由以興。歷歷賢哲,巍巍人民,各位其位,各能其能。匪光何亮,不龍何靈,泰山為重,鴻毛為輕。夜必當旦,屈必當伸,浩然之氣,大族之魂。愛剿悲翠,望掣海鯨,鹿本非馬,渭豈容涇。寫實要實,寫真要真,此事難全,端在力爭。(劉大年)
二十世紀是中華民族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百年。預祝《百年潮》本著“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的精神,辦得更好。(金沖及)春秋實錄 南董遺直 百年潮四周年(蔡美彪)直筆寫青史,再現百年潮。書贈《百年潮》並以共勉 (章開沅) 賀《百年潮》改為月刊 百年塵埃浪淘盡 重寫歷史新篇章 (張玉法) 究竟繁華來成稿 留名青史《百年潮》(巴斯蒂)謹祝〈百年潮〉改刊 期期剖析百年潮
人人覺悟萬世乘(狹間直樹)向世界展示中國現代歷史的優秀窗口(麥金農)
本書為《百年潮》精品系之一,收錄書的文章26篇,均為中國對外關系的文章,即使關于台灣問題,也僅涉及中美兩國對台灣立場斗爭,也指中美之間的外交。在本書收錄了朝鮮戰爭、志願軍入朝作戰及戰;中蘇關系、毛澤東訪蘇,及中蘇訂約;中美關系、中美建交,對台問題等等,均為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由當事人敘述親歷的事情,其可信度強,填了正史之余的幕後歷史資料,對了解正史所及的史實作了翔實的補充,也對正史的入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堪為部可信、翔實、通暢的歷史讀物,也是一部可珍藏的歷史資料。
目錄
《〈百年潮〉精品系列》序
蔣介石為何向斯大林低頭——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內幕
斯大林特使秘訪西柏坡——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劉少奇秘訪克里姆林宮——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中蘇條約談判紀事——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斯大林力主中國出兵援朝——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朝鮮停戰內幕——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蘇聯歸還旅順海軍基地內幕
波匈事件與劉少奇訪蘇
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與我方的秘密接觸
關于杜勒斯拒絕同周恩來握手的傳聞
六十年代美國試圖對中國核計劃實施打擊揭秘
恢復中美華沙會談的起步
關于“對台軍售”問題的對話——中美“八一七”公報的產生
美國中央情報局插手西藏秘聞
轟動一時的英艦“紫石英”號事件
英國投下對新中國的贊成票 ——1950年聯合國關于中國代表權斗爭中的一幕
日內瓦會議的重要轉折點
中國軍事顧問團與越南抗法戰爭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的起因和終結
段蘇權出使老撾記
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良好開端一我軍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
在陪伴西哈努克親王的日子里
美國曾計劃在台灣搞“政變”
台灣與蘇聯的秘密接觸
同舟共濟還是同床異夢——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系內幕(一)
“反攻大陸”的夢想與美國的“限制”術 ——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系內幕(二)
《〈百年潮〉精品系列》編後話
蔣介石為何向斯大林低頭——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內幕
斯大林特使秘訪西柏坡——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劉少奇秘訪克里姆林宮——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中蘇條約談判紀事——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斯大林力主中國出兵援朝——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朝鮮停戰內幕——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
蘇聯歸還旅順海軍基地內幕
波匈事件與劉少奇訪蘇
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與我方的秘密接觸
關于杜勒斯拒絕同周恩來握手的傳聞
六十年代美國試圖對中國核計劃實施打擊揭秘
恢復中美華沙會談的起步
關于“對台軍售”問題的對話——中美“八一七”公報的產生
美國中央情報局插手西藏秘聞
轟動一時的英艦“紫石英”號事件
英國投下對新中國的贊成票 ——1950年聯合國關于中國代表權斗爭中的一幕
日內瓦會議的重要轉折點
中國軍事顧問團與越南抗法戰爭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的起因和終結
段蘇權出使老撾記
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良好開端一我軍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
在陪伴西哈努克親王的日子里
美國曾計劃在台灣搞“政變”
台灣與蘇聯的秘密接觸
同舟共濟還是同床異夢——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系內幕(一)
“反攻大陸”的夢想與美國的“限制”術 ——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系內幕(二)
《〈百年潮〉精品系列》編後話
序
《百年潮》出精品系列,編者邀我作序,說︰“你與《百年潮》有三重關系︰既是讀者,又是作者,還是主辦單位的負責人。所以,這篇序,你非寫不可。”我答︰“說‘讀者’,我的確每期都讀;說‘作者’,我有時偶爾也作。只是‘主辦單位負責人’一說,不能認同。我雖是中共黨史學會這一屆的‘負責人’,對主辦《百年潮》卻沒有‘負’起‘責’來。何況中共黨史學會就要換屆,我這個會長也不再當了。”不過,作為經常的讀者和偶爾的作者,寫序之請也不可辭。
寫點什麼呢?就寫寫創辦和支撐這個刊物盡心盡力最大的三個人,不妨稱之為《百年潮》創業的“三君子”吧。
第一位“君子”是胡繩。辦這個刊物,他是創意者。他是我的老領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他任中宣部科學處長時,我就曾在他手下任干事;四十年後,他任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兼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時,我又是他的副手,任常務副主任兼常務副會長。胡繩久患癌癥並多處轉移,終于沒能活過二十世紀的最後一道門檻。送別胡繩歸來,我寫過幾則瑣憶,在《百年潮》上連載,記述幾十年中我對胡繩的印象和同胡繩的交往。此文已經選入這部精品系列,這里就不細說了。單說《百年潮》的創辦。
胡繩認為,黨史研究成果主要在黨史界內閱讀.流轉,這種“體內循環”的情況應當改變。走出專業人員的閱讀圈子,到更廣大的群眾中去尋求讀者,應當是黨史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所以,除了辦好黨史研究的學術刊物以外,他還希望辦一個通俗的、可讀性強的講黨史、革命史、近現代史的刊物。
胡繩是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在中國的先驅。三十年代他和艾思奇等同志,就寫了影響甚廣的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哲學讀物。四十年代他寫的《二千年間》和《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既是開拓性的學術著作又具很強的通俗性,是影響甚廣的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史學讀物。現在,身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和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的胡繩,又建議辦中國近百余年歷史的通俗刊物,這展現出他作為一位史學大家的寬闊眼界、超出純粹學術研究的眼界。我們在黨史室和黨史學會工作的同志都很贊成這個建議。于是,就有了《百年潮》。
說“于是就有了……”,說得輕松,做起來就不那麼輕松了。把一個好的創意付之實踐,組織班子、約集稿件、編成刊物,並且堅持下來,是一件艱難而辛苦的事情。擔負起創辦《百三潮》重任的,是鄭惠。這是我這篇序言里要說的第二個人——第二位“君子”。
鄭惠是我從高中時代起就相識相交的老同學、老同事。一九九四年他從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擔任了黨史學會的副會長,用習慣的說法是到了“二線”。他熟悉黨史,又熟悉編輯工作。曾經參與第二個歷史問題決議的起草,參與主持《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的編寫,參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編寫,參與主持《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的編寫和《胡喬木文集》、《胡喬木談中共黨史》的編輯。五六十年代在紅旗雜志編輯部工作過,到了黨史室,又先後主編過《黨史通訊》和《中共黨史研究》。退到二線,還想為黨史事業發揮“余熱”。創辦《百年潮》的建議一出,鄭惠自告奮勇,承擔重任,大家也都認為他是適當人選,贊成和支持他當這個新辦刊物的社長。說是支持,基本上限于精神層面。從籌備到出刊,自籌資金(沒有財政撥款),自配人員(單位只給兩個定編人員),自辦發行(不可能用行政命令攤派),鄭惠實實在在是操盡了心,費盡了力。最難的還是組織稿件。刊物要辦出品位、辦出水準,關鍵是稿件的質量。鄭惠交游廣,信息靈,思路寬闊,眼光敏銳,不但提出選題,介紹關系,布置編輯四處組稿,而且親自登門約稿,笑嘻嘻地同你談,跟你磨,不拿到稿子決不罷休,不少稿子還親自動手編輯和修改。《百年潮》一出世,就顯得很有生氣,很有看頭,在史學界和熱心讀史的讀者中引起廣泛的好評。
一九九九年黨史學會換屆,鄭惠年逾七十,不再任副會長也不再任《百年潮》社長了,還是很關心《百年潮》的工作,並已開始《胡繩傳》寫作的準備。沒有想到,二○○三年春天,鄭惠在完成《程門立雪憶胡繩》一書之後,也因癌癥逝世。我在《百年潮》上寫了一篇文章︰《故人長憶亦長磋》,記述從高中同學以來,五十八年中我和他的友誼,也已收入這部精品系列了。其中說道︰“從領導職務上退下來的鄭惠,所做的最有影響、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就是創辦《百年潮》。鄭惠為這個刊物,真可謂嘔心瀝血,在學界贏得了聲譽。而譽之所在,毀必隨之。我寫的幾篇回憶文章《毛澤東與傅鷹》、《幾番風雨憶周揚》、《二月提綱和東湖之行》……都送給《百年潮》發表,我對鄭惠這項事業的支持,也就止于此了。”這是我對鄭惠的記念,也是我對鄭惠的歉意。
我這篇序言里要說的第三個人——第三位“君子”,是楊天石。鄭惠為創辦《百年潮》,羅致人才,請到了楊天石。鄭為社長,楊為主編,好一對搭檔。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的專家,還是中央文史館的館員。他所寫的關于中山艦事件的一篇學術論文,得到喬木很高的贊揚,這我是听說了的。但一直無緣謀面。他出任《百年潮》主編的時候,我和他還不相識。第一次同他見面,已是鄭惠不再當社長以後,請楊天石繼續當主編的一次會議上。這之後才有了交往,也並不密切,所謂“淡如水”吧。他在大學里學的是中國文學,長期從事的是歷史研究。他送給我他的著作︰《海外訪史錄》、《橫生斜長集》、《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後史事發微》。關于蔣氏的一書,從海外到海內曾經激起一陣波瀾。楊為批駁海外奇談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百年潮》未能刊出,在《博覽群書》和《炎黃春秋》上發表了。听說,有關方面對此書有了客觀而平實的評價,才沒有釀成什麼事件。辦《百年潮》對他來說屬于兼職,他兼而盡職,兼而敬業,在從事本職工作的同時,對雜志傾注了很多心血。人事有更替,事業多磨礪,楊始終如一,堅守崗位,雜志辦到今天,楊是功不可沒的。
胡繩、鄭惠、楊天石三“君子”,還有其他先後參與刊物工作的同志們共同努力,成就了一番《百年潮》的事業。
《百年湖》創刊,提出了八個字︰“信史,實學,新知,美文”,我很欣賞。史要信,要真,要言之有據,不可信口雌黃;學要實,要下功夫,要言之有物,不可浮泛虛玄;知要新,無論在史料方面,或是在觀點方面,都要有新的發掘和開拓,不可把眾所周知當鮮為人知;文要美,倒不是辭藻要如何華麗,而是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要考究,不可馬虎潦草。《百年潮》贏得聲譽,恐怕就在這“信史,實學,新知,美文”八個字的追求上吧。至于對一個刊物有稱贊,有批評,本不足奇。學術是在爭鳴中發展的。一九五三年毛澤東最初提出百家爭鳴,針對的就是中國歷史分期方面的不同學術見解。爭鳴應該本著善意的態度,相互切磋,平等交流,而不是武斷地亂扣帽子。爭鳴應該開誠布公,而不是暗箭傷人。當然,作為一家刊物,不應諱疾忌醫,而應從善如流,改進工作,提高質量,辦得為讀者更加喜歡,更加滿意。
《百年潮》取名“百年”,實際上中國近代歷史從反鴉片戰爭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現代歷史從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算起則是八十多年,當代歷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算起也已五十多年,這個歷史過程還在延續。在中國的歷史上,這一百六十多年是變化最快也最深刻的,也是最值得梳理、總結和反思的。歷史經驗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都應該總結和反思,都是值得珍視的寶貴遺產。學習和總結歷史,以觀察和規劃當前,古有明訓。從我們黨的歷史來說,每一個重大的新局面,不都是從清理歷史問題著手而開啟的嗎?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都是在對歷史總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嗎?中國特點的民主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都是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開闢出來的嗎?
《百年潮》從一九九七年開辦,篳路藍縷,十分不易。黨史國史不易把握,這是編輯業務的困難;報刊市場競爭激烈,這是發行銷售的困難;人員經費捉襟見肘,這是經營管理的困難。《百年潮》的同志們在困難中堅持,到現在已近九年。精品系列九卷十二本,選取的就是創刊以來發表的一部分作品。所謂“精品”,當然是在編者看來的屬于或近于“信、實、新、美”之作。其實並不見得都是如此,讀者見仁見智,會有自己的判斷。這也是可以爭鳴的。不過,無論如何,把從創刊以來的文章,挑選、整理、編輯成九卷精品系列,編者是花費了工夫的︰可以說是《百年潮》創業的一道軌跡、一個印痕。這是不是也算對《百年潮》自己的歷史做一個總結呢?
龔育之 二○○五年七月
寫點什麼呢?就寫寫創辦和支撐這個刊物盡心盡力最大的三個人,不妨稱之為《百年潮》創業的“三君子”吧。
第一位“君子”是胡繩。辦這個刊物,他是創意者。他是我的老領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他任中宣部科學處長時,我就曾在他手下任干事;四十年後,他任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兼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時,我又是他的副手,任常務副主任兼常務副會長。胡繩久患癌癥並多處轉移,終于沒能活過二十世紀的最後一道門檻。送別胡繩歸來,我寫過幾則瑣憶,在《百年潮》上連載,記述幾十年中我對胡繩的印象和同胡繩的交往。此文已經選入這部精品系列,這里就不細說了。單說《百年潮》的創辦。
胡繩認為,黨史研究成果主要在黨史界內閱讀.流轉,這種“體內循環”的情況應當改變。走出專業人員的閱讀圈子,到更廣大的群眾中去尋求讀者,應當是黨史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所以,除了辦好黨史研究的學術刊物以外,他還希望辦一個通俗的、可讀性強的講黨史、革命史、近現代史的刊物。
胡繩是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在中國的先驅。三十年代他和艾思奇等同志,就寫了影響甚廣的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哲學讀物。四十年代他寫的《二千年間》和《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既是開拓性的學術著作又具很強的通俗性,是影響甚廣的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史學讀物。現在,身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和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的胡繩,又建議辦中國近百余年歷史的通俗刊物,這展現出他作為一位史學大家的寬闊眼界、超出純粹學術研究的眼界。我們在黨史室和黨史學會工作的同志都很贊成這個建議。于是,就有了《百年潮》。
說“于是就有了……”,說得輕松,做起來就不那麼輕松了。把一個好的創意付之實踐,組織班子、約集稿件、編成刊物,並且堅持下來,是一件艱難而辛苦的事情。擔負起創辦《百三潮》重任的,是鄭惠。這是我這篇序言里要說的第二個人——第二位“君子”。
鄭惠是我從高中時代起就相識相交的老同學、老同事。一九九四年他從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擔任了黨史學會的副會長,用習慣的說法是到了“二線”。他熟悉黨史,又熟悉編輯工作。曾經參與第二個歷史問題決議的起草,參與主持《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的編寫,參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編寫,參與主持《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的編寫和《胡喬木文集》、《胡喬木談中共黨史》的編輯。五六十年代在紅旗雜志編輯部工作過,到了黨史室,又先後主編過《黨史通訊》和《中共黨史研究》。退到二線,還想為黨史事業發揮“余熱”。創辦《百年潮》的建議一出,鄭惠自告奮勇,承擔重任,大家也都認為他是適當人選,贊成和支持他當這個新辦刊物的社長。說是支持,基本上限于精神層面。從籌備到出刊,自籌資金(沒有財政撥款),自配人員(單位只給兩個定編人員),自辦發行(不可能用行政命令攤派),鄭惠實實在在是操盡了心,費盡了力。最難的還是組織稿件。刊物要辦出品位、辦出水準,關鍵是稿件的質量。鄭惠交游廣,信息靈,思路寬闊,眼光敏銳,不但提出選題,介紹關系,布置編輯四處組稿,而且親自登門約稿,笑嘻嘻地同你談,跟你磨,不拿到稿子決不罷休,不少稿子還親自動手編輯和修改。《百年潮》一出世,就顯得很有生氣,很有看頭,在史學界和熱心讀史的讀者中引起廣泛的好評。
一九九九年黨史學會換屆,鄭惠年逾七十,不再任副會長也不再任《百年潮》社長了,還是很關心《百年潮》的工作,並已開始《胡繩傳》寫作的準備。沒有想到,二○○三年春天,鄭惠在完成《程門立雪憶胡繩》一書之後,也因癌癥逝世。我在《百年潮》上寫了一篇文章︰《故人長憶亦長磋》,記述從高中同學以來,五十八年中我和他的友誼,也已收入這部精品系列了。其中說道︰“從領導職務上退下來的鄭惠,所做的最有影響、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就是創辦《百年潮》。鄭惠為這個刊物,真可謂嘔心瀝血,在學界贏得了聲譽。而譽之所在,毀必隨之。我寫的幾篇回憶文章《毛澤東與傅鷹》、《幾番風雨憶周揚》、《二月提綱和東湖之行》……都送給《百年潮》發表,我對鄭惠這項事業的支持,也就止于此了。”這是我對鄭惠的記念,也是我對鄭惠的歉意。
我這篇序言里要說的第三個人——第三位“君子”,是楊天石。鄭惠為創辦《百年潮》,羅致人才,請到了楊天石。鄭為社長,楊為主編,好一對搭檔。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的專家,還是中央文史館的館員。他所寫的關于中山艦事件的一篇學術論文,得到喬木很高的贊揚,這我是听說了的。但一直無緣謀面。他出任《百年潮》主編的時候,我和他還不相識。第一次同他見面,已是鄭惠不再當社長以後,請楊天石繼續當主編的一次會議上。這之後才有了交往,也並不密切,所謂“淡如水”吧。他在大學里學的是中國文學,長期從事的是歷史研究。他送給我他的著作︰《海外訪史錄》、《橫生斜長集》、《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後史事發微》。關于蔣氏的一書,從海外到海內曾經激起一陣波瀾。楊為批駁海外奇談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百年潮》未能刊出,在《博覽群書》和《炎黃春秋》上發表了。听說,有關方面對此書有了客觀而平實的評價,才沒有釀成什麼事件。辦《百年潮》對他來說屬于兼職,他兼而盡職,兼而敬業,在從事本職工作的同時,對雜志傾注了很多心血。人事有更替,事業多磨礪,楊始終如一,堅守崗位,雜志辦到今天,楊是功不可沒的。
胡繩、鄭惠、楊天石三“君子”,還有其他先後參與刊物工作的同志們共同努力,成就了一番《百年潮》的事業。
《百年湖》創刊,提出了八個字︰“信史,實學,新知,美文”,我很欣賞。史要信,要真,要言之有據,不可信口雌黃;學要實,要下功夫,要言之有物,不可浮泛虛玄;知要新,無論在史料方面,或是在觀點方面,都要有新的發掘和開拓,不可把眾所周知當鮮為人知;文要美,倒不是辭藻要如何華麗,而是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要考究,不可馬虎潦草。《百年潮》贏得聲譽,恐怕就在這“信史,實學,新知,美文”八個字的追求上吧。至于對一個刊物有稱贊,有批評,本不足奇。學術是在爭鳴中發展的。一九五三年毛澤東最初提出百家爭鳴,針對的就是中國歷史分期方面的不同學術見解。爭鳴應該本著善意的態度,相互切磋,平等交流,而不是武斷地亂扣帽子。爭鳴應該開誠布公,而不是暗箭傷人。當然,作為一家刊物,不應諱疾忌醫,而應從善如流,改進工作,提高質量,辦得為讀者更加喜歡,更加滿意。
《百年潮》取名“百年”,實際上中國近代歷史從反鴉片戰爭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現代歷史從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算起則是八十多年,當代歷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算起也已五十多年,這個歷史過程還在延續。在中國的歷史上,這一百六十多年是變化最快也最深刻的,也是最值得梳理、總結和反思的。歷史經驗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都應該總結和反思,都是值得珍視的寶貴遺產。學習和總結歷史,以觀察和規劃當前,古有明訓。從我們黨的歷史來說,每一個重大的新局面,不都是從清理歷史問題著手而開啟的嗎?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都是在對歷史總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嗎?中國特點的民主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都是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開闢出來的嗎?
《百年潮》從一九九七年開辦,篳路藍縷,十分不易。黨史國史不易把握,這是編輯業務的困難;報刊市場競爭激烈,這是發行銷售的困難;人員經費捉襟見肘,這是經營管理的困難。《百年潮》的同志們在困難中堅持,到現在已近九年。精品系列九卷十二本,選取的就是創刊以來發表的一部分作品。所謂“精品”,當然是在編者看來的屬于或近于“信、實、新、美”之作。其實並不見得都是如此,讀者見仁見智,會有自己的判斷。這也是可以爭鳴的。不過,無論如何,把從創刊以來的文章,挑選、整理、編輯成九卷精品系列,編者是花費了工夫的︰可以說是《百年潮》創業的一道軌跡、一個印痕。這是不是也算對《百年潮》自己的歷史做一個總結呢?
龔育之 二○○五年七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