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學教學與研究(英文版)

詞典學教學與研究(英文版)
定價:132
NT $ 115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詞典歷史、詞典評論、詞典類型、詞典結構及詞典使用等方面的參考,闡述了詞典編纂和詞典研究之間的關系。

詞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詞典是一個寶貴的資源。《詞典學教學與研究》從「詞典歷史」、「詞典評論」、「詞典類型」、「詞典結構」及「詞典使用」等方面闡述了詞典編纂和詞典研究之間的關系,較為全面地為讀者介紹了這一學科在國際范圍內的研究現狀及動向,可以在詞典使用、詞典研究和詞典編纂等方面為廣大讀者提供幫助。
 

目錄

General Editors』Preface
Author’’s Preface
Acknowledgdments
Section I:Lexicography in practice and theory
1 The lexicographic scene
1.1 Mapping lexicography
1.2 Lexicography as a many—sided activity
2 Lexicography 8S practice
2.1 Dictionary rnbaking
2.2 The lexicographic process(es)
2.3 Compilation in action:the DoL(1998)
3 Lexicography as theory
3.1 Compiler,user,teacher,researcher
3.2 From metalexicography to reference science
3.3 Lexicograph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3.4 Diversification and globalisation
Section II:Perspectives on dictionary research
4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4.1 Dictionary history
4.2 Seven perspectives on dictionary history
4.3 Dictionary criticism
4.4 Six perspectives on dictionary criticism
5 Structural and typological perspectives
5.1 Dictionary structure
5.2 Six perspectives on dictionary structure
5.3 Dictionarytypology
5.4 Towards a typology of the pedagogical dictionary
6 The user perspective
6.1 The dictionary user-all unknown quantity?
6.2 Six perspectives on dictionary use
6.3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on dictionary use
Section lll:lssues,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7 lssues in dictionary research
7.1 Issues raised in earlier chapters
7.2 Other desiderata
7.3 An inventory of issues
8 Methods in dictionary research
8.1 Method and methodology
8.2 Methodology in dictionary research
8.3 Methodological pluralit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user studies
8.4 Dictionary research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9 Case studies
9.1 The case study approach in dictionary research
9.2 Ten case studies
Section IV:Resources
10 lnformation sources,including web sites
11 Glossary of terms in lexicography and dictionary research
Bibliography
Cited dictionaries
Other references
Index
 

外研社這些年引進新的語言學著作之前,經常問問我的意見。一方面是他們客氣,一方面也是為了「兼聽則明」,少出現策划失誤。但是,說實話,我最近幾年讀新書很少,對語言學發展趨勢了解甚少,往往是外研社交給我「寫序言」的任務我才讀幾本最新出版物。這里介紹的「應用語言學實踐系列」叢書,也屬這種情況。若不是有任務,我肯定不會在兩個月內這麽認真地讀完10本書,共2,500多頁。盡管壓力很大,但讀完後,我也不後悔,應該說收獲不小,值得寫寫讀後感,至於是否稱得上「總序」那就不知道了。

這套叢書是Christopher N.Candlin和David R.Hall二位主編的,由英國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出版。Candlin是應用語言學界的大名人,20年前在英國的蘭開斯特大學曾是我的老師(後移居澳大利亞,曾任香港城市大學英語教育中心主任。Hall是澳大利亞麥誇里大學語言學系主任)。我選了他兩門課,當時我還懵懵懂懂,聽起課來很是費勁;Candlin先生是縱論天下語言理論,他的話基本上比書面語還正式(我承認很漂亮),讓我們這些「洋學生」如坐雲霧。後來我慢慢才知道他講得好,因為他的課讓人多年受益:他宏觀、博學、深刻、睿智。這20年他著作等身,涉及二語教學的方方面面,這套叢書(還沒有出完,他自己在寫《語篇分析教學與研究》)大概是總結了先生一生致力於其中的眾多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精選了各路名家名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呈現了應用語言學多個分支的最新發現,預示著可能的發展趨勢。

「應用語言學實踐系列」叢書現在已出版了10部,都冠以「教學與研究」(不過,我們對漢語書名作了適當變動。順便說一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引進這套叢書再合適不過了):《聽力教學與研究》、《口語教學與研究》、《閱讀教學與研究》、《寫作教學與研究》、《翻譯教學與研究》、《自主I生研究與教學》、《語言文化教學與研究》、《動機研究與教學》、《詞典學教學與研究》、《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與研究》(以下用到書名時,大都省略了「教學與研究」字樣)。我把這10部書暫且分為兩組,前5部屬於語言技能的,後5部是與二語教學有關系的幾個方面。它們的成書結構和指導思想是一致的:突出如何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強調教師自己做科研的重要性,手把手地教老師如何開展自己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我欣賞主編的這個編寫理念,理由有三:第一,這是把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拉近距離的有益辦法。多少年來,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總是「兩張皮」:那些理論高深的鴻篇巨著看似是教師們不可缺少的「營養大餐」,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少有用武之地。此套叢書則是在努力架起一座溝通兩個陣營的橋梁。第二,教給教師如何做自己的科研(一邊教書一邊研究自己的課堂行為),這種理念符合目前的大趨勢——讓二語教師懂許多理論語言學知識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必要;教師常常對純理論研究的發現有些反感,因為這對他們的日常教學沒多大啟示;教師願意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力所能及的研究,卻苦於不知如何開展。第三,本套叢書不是泛泛地談行動研究,而是就各個小領域比較詳細地介紹行動研究:多少步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收集數據,如何處理數據,如何得出結論,最後還提供了可利用的資源。從方法論上講,讀過一本科研方法的書之後,再讀這套叢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前5部書與後5部書的結構和內容略有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前5部都談到教學與評估,後5部缺少這一大塊,但幾乎又都涉及到教學,因為講的都是學習外語過程中起作用的因素。記住這點區別之後,我們可以把全套叢書的結構概括為:1)引言(定義、界定領域、主要概念、研究簡史);2)教學中的問題與科研;3)評估方法和問題;4)科研模型和評說;5)科研題目(項目)和方法;6)資源(並不是每部書都是這樣分的章節)。下面我就分別介紹各部分的基本特征,讓讀者對整套叢書有個大致了解,免得每一部書都寫個導讀。

每部書的第一部分是引言性的一章,界定該領域,介紹基本概念和研究模式或者研究簡史,為全書做好鋪墊。《聽力》的引言部分很典型(1-5頁),它從神經系統功能(涉及的神經部分、「注意力」的重要性)、對話語的語言學加工(使用語言信息等)、對話語的語用加工(參考講話人的意圖進行推理、啟動社會規范框架、聽話人的反應、雙方的配合等)、對話語的心理語言學加工(啟動知識系統、推理、記憶、理解、學習等)、聽力的發展與母語習得的關系、二語聽力的發展與二語習得的關系等多個方面來詮釋聽力這個領域。我最沒想到的是,作者還從自然語言處理的角度討論聽力,比較了人類的聽力與機器的「聽力」在本質上的不同。作者不重宗派,少有偏見,廣泛涉及有關材料,讓讀者大開眼界。例如,作者竟然包括了Fodor等人於1957年進行的「 嗒聲」聽力實驗(見28頁),說的是如果一個聽話人認定了一個聲音序列是一個感知單位(如gentleman),即使 嗒聲發生在這個單位中間,聽話人仍然堅持認為它發生在單位之前或之後。《自主性》一書界定「自主」時,視角似乎更開闊,除追述其歷史之外,作者最終把學習中的自主性歸結到政治哲學中的人身自由的概念和對自由的追求。Crabbe說,從思想上去為外語學習中的自主性辯護,不外乎是說「在學習中與其他領域一樣,個人有權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選擇,有權不受制於任何社會機構為他做的選擇」(見43頁)。等到他給「T睚主」下定義時,放棄了「對自己負責任」的字眼,而換上了「對自己學習的控制能力」,因為「控制」比「負責人」更容易調查,而且定義措詞也無需比「控制」更具體,因為控制有各種形式,有多個層次,是個多維的能力。不管怎麽說,這就叫有自己的看法,不是抄來抄去地寫書,寫就寫自己的書。《翻譯》的作者同樣是把翻譯放在一個宏大的學術背景中去考察,讓其框架包括了形式對等、指稱對等、內涵對等、文本-規范對等、動態對等等,最後指出它的跨學科性質。這樣的引言打破門戶不見,不搞一言堂,抓住了應用語言學跨學科的本質,拓寬了讀者的視野,加深了讀者對該領域的認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