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和化解利益沖突,並由此實現利益大體均衡的社會。我們必須正視建立利益表達和利益均衡機制的過程是一個挑戰。可以這樣說,底線是社會的穩定,上限是利益的表達,兩者之間的就是形成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的空間。在這樣的時候,需要做的是用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容納和規范利益表達。同時,從利益表達者的角度說,提高利益表達的理性化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
本書分為十一個部分,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協調利益關系與轉變增長模式、郎咸平討論與國有企業改革、房地產博弈、足球革命與利益集團、城市化:漸行漸近還是漸行漸遠、突發事件與常規化機制、反思中國改革等等。
目錄
中國改革到了哪一步?(代序)
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
利益時代的沖突與和諧
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
中國社會結構的定型化
部門利益的邏輯
利益化部門的形成
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
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
建構和諧 走出失衡
迎來多中心時代
從貧困到底層?
協調利益關系與轉變增長模式
利益格局與發展動力
三種資本原始積累
勞動力價格:打破惡性循環的關節點
宏觀邏輯與微觀機制
當心收入被支出吞噬
郎咸平討論與國有企業改革
郎咸平的三個命題
分歧還是共識?(上)
分歧還是共識?(下)
市場經濟與社會重建
利益時代的思維
房地產博弈
房地產博弈之一:補課後的迷失
房地產博弈之二:博弈的主體與聯盟
房地產博弈之三:另一方的主體與博弈
房地產博弈之四:價格是如何被操控的?
房地產博弈之五:利益博弈的新手段
如何看房市中的需求
足球革命與利益集團
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
足球政治之聯盟破裂
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
足球政治之「薄弱環節」
足球政治之革命結局
城市化:漸行漸近還是漸行漸遠?
突發事件與常規化機制
反思中國改革
斷裂與融合:2004年的中國社會
其他
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
利益時代的沖突與和諧
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
中國社會結構的定型化
部門利益的邏輯
利益化部門的形成
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
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
建構和諧 走出失衡
迎來多中心時代
從貧困到底層?
協調利益關系與轉變增長模式
利益格局與發展動力
三種資本原始積累
勞動力價格:打破惡性循環的關節點
宏觀邏輯與微觀機制
當心收入被支出吞噬
郎咸平討論與國有企業改革
郎咸平的三個命題
分歧還是共識?(上)
分歧還是共識?(下)
市場經濟與社會重建
利益時代的思維
房地產博弈
房地產博弈之一:補課後的迷失
房地產博弈之二:博弈的主體與聯盟
房地產博弈之三:另一方的主體與博弈
房地產博弈之四:價格是如何被操控的?
房地產博弈之五:利益博弈的新手段
如何看房市中的需求
足球革命與利益集團
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
足球政治之聯盟破裂
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
足球政治之「薄弱環節」
足球政治之革命結局
城市化:漸行漸近還是漸行漸遠?
突發事件與常規化機制
反思中國改革
斷裂與融合:2004年的中國社會
其他
序
評價改革 慎重把握
殷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評價與建議」報告發表後,引起的討論和反思已經不限於醫療體制改革,甚至也涉及對其他一些領域的改革甚至整個改革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改革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您如何看待和判斷這些討論甚至爭論?
孫立平:確實,在最近一段時問,各種媒體上特別是網絡上,有關改革評價的討論越來越多。實際上,這個討論在2004年郎咸平引起的國有企業改革討論中,就已經開始了。國企改制、國有資產流失、大批國企職工失業下崗,使得對國企改革的討論和反思已經不可避免。這次醫療體制改革討論,也是一個契機。我們可以看到,討論中問題提得也是相當尖銳的,比如有人責問到:在最近的幾年中,除了醫療體制外,還有哪一個部門的改革是成功的?受到抨擊最多的,無疑是醫療、住房、教育這三個與大多數人利益相關的改革。而從目前來看,有些討論已經觸及到改革中的一些更深層的問題,比如,「20年的改革,誰分享其利?」如何看待改革的成本與陣痛?改革成敗的標准究竟是什麽?對改革需不需要進行反思甚至批評?
但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擔心,即這會不會導致對改革方向的否定?甚至有人擔心,現在是不是出現了一種否定改革的潮流?應當說,這種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在2004年國企改革的討論中,郎成平曾經提出國有企業的效率要高於民營企業效率的觀點,而更多的人則是從國企改革中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而另一方面是大批職工的失業下崗的現象中,產生了一種留戀和懷念過去的舊體制的情緒。這些觀點和現象引起很多人的擔憂。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醫改報告,將醫改的不成功歸咎於其市場化的取向,特別是報告對改革前醫療體制給予了相當的肯定,這更引起人們的敏感。
殷練:在思想理論界,近年一直存在著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對立。在對上述改革進行評價的時候,兩者也有著相當對立的立場。
孫立平:我覺得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改革以及對改革態度的意識形態化問題。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對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意識形態化的反映。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盡量去掉有關改革討論中的意識形態化因素,將改革作為一個可以進行理性反思和討論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務院研究中心的醫改報告更重要的意義,是開始去除有關中國改革討論的意識形態迷霧,而開始對中國改革理性和負責任的反思。
這不是說意識形態層面的討論是無意義的。無論是在對改革的評論上還是在有關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上,自由主義和新左派都提供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也都造成了各自的問題。在2004年國有企業改革討論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兩者的僵硬對立,妨礙了對一些要害問題的准確判斷。
中國的改革已經有了27年的時間。純粹以時間的意義說,27年相當於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直到文革結束的時間。27『年改革最大的意義是使中國脫離了舊的體制,而逐步匯人世界主流文明,開始成為國際大家庭一個正常的成員。正因為如此,由中國、前蘇聯以及東歐等國家匯聚而成的這次轉型過程,成為自西方現代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轉變。因此,對於改革的這個基本取向和目標,無論如何都是要堅持的。中國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而且這個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也必須看到,目前改革的處境也是嚴峻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中兩個主題之間的張力不斷凸現出來,這兩個主題就是建立一個自由市場的經濟社會體制與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准則。這與20世紀80年代的情形有很大不同。在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因素在再分配體制的空隙中出現,並為當時在再分配體制中處於邊緣或劣勢地位的人們帶來了機會。這時市場與公平的關系大體是和諧的。但到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中期之後,此種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朝向市場經濟的一些努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開始成為社會公平的對立物。特別是利益對於改革的扭曲變形,使得一些改革的走向已經不是朝著一種新體制的建立,而是不合理的利益瓜分。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改革的共識在破裂,動力在喪失,而且社會群體結構已經產生深深的裂痕,政府宏觀政策也往往進退失據。
……
殷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評價與建議」報告發表後,引起的討論和反思已經不限於醫療體制改革,甚至也涉及對其他一些領域的改革甚至整個改革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改革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您如何看待和判斷這些討論甚至爭論?
孫立平:確實,在最近一段時問,各種媒體上特別是網絡上,有關改革評價的討論越來越多。實際上,這個討論在2004年郎咸平引起的國有企業改革討論中,就已經開始了。國企改制、國有資產流失、大批國企職工失業下崗,使得對國企改革的討論和反思已經不可避免。這次醫療體制改革討論,也是一個契機。我們可以看到,討論中問題提得也是相當尖銳的,比如有人責問到:在最近的幾年中,除了醫療體制外,還有哪一個部門的改革是成功的?受到抨擊最多的,無疑是醫療、住房、教育這三個與大多數人利益相關的改革。而從目前來看,有些討論已經觸及到改革中的一些更深層的問題,比如,「20年的改革,誰分享其利?」如何看待改革的成本與陣痛?改革成敗的標准究竟是什麽?對改革需不需要進行反思甚至批評?
但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擔心,即這會不會導致對改革方向的否定?甚至有人擔心,現在是不是出現了一種否定改革的潮流?應當說,這種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在2004年國企改革的討論中,郎成平曾經提出國有企業的效率要高於民營企業效率的觀點,而更多的人則是從國企改革中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而另一方面是大批職工的失業下崗的現象中,產生了一種留戀和懷念過去的舊體制的情緒。這些觀點和現象引起很多人的擔憂。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醫改報告,將醫改的不成功歸咎於其市場化的取向,特別是報告對改革前醫療體制給予了相當的肯定,這更引起人們的敏感。
殷練:在思想理論界,近年一直存在著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對立。在對上述改革進行評價的時候,兩者也有著相當對立的立場。
孫立平:我覺得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改革以及對改革態度的意識形態化問題。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對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意識形態化的反映。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盡量去掉有關改革討論中的意識形態化因素,將改革作為一個可以進行理性反思和討論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務院研究中心的醫改報告更重要的意義,是開始去除有關中國改革討論的意識形態迷霧,而開始對中國改革理性和負責任的反思。
這不是說意識形態層面的討論是無意義的。無論是在對改革的評論上還是在有關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上,自由主義和新左派都提供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也都造成了各自的問題。在2004年國有企業改革討論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兩者的僵硬對立,妨礙了對一些要害問題的准確判斷。
中國的改革已經有了27年的時間。純粹以時間的意義說,27年相當於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直到文革結束的時間。27『年改革最大的意義是使中國脫離了舊的體制,而逐步匯人世界主流文明,開始成為國際大家庭一個正常的成員。正因為如此,由中國、前蘇聯以及東歐等國家匯聚而成的這次轉型過程,成為自西方現代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轉變。因此,對於改革的這個基本取向和目標,無論如何都是要堅持的。中國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而且這個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也必須看到,目前改革的處境也是嚴峻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中兩個主題之間的張力不斷凸現出來,這兩個主題就是建立一個自由市場的經濟社會體制與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准則。這與20世紀80年代的情形有很大不同。在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因素在再分配體制的空隙中出現,並為當時在再分配體制中處於邊緣或劣勢地位的人們帶來了機會。這時市場與公平的關系大體是和諧的。但到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中期之後,此種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朝向市場經濟的一些努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開始成為社會公平的對立物。特別是利益對於改革的扭曲變形,使得一些改革的走向已經不是朝著一種新體制的建立,而是不合理的利益瓜分。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改革的共識在破裂,動力在喪失,而且社會群體結構已經產生深深的裂痕,政府宏觀政策也往往進退失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