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曾經有過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階段:即使是最低社會階層也有能力購買私人汽車和各種家用電器,在經歷了那個時期之後,消費社會喪失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輕一代面前。這並不意味著青年人放棄了上輩人曾經費盡心血而追求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年輕一代對物質生活的向往逐漸被熱愛自然、崇尚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熱衷於各種社會交往活動所取代。
第二種理論著重探討環境污染、交通阻塞、人流擁擠以及暴力犯罪。許多消費活動並沒有事先預料到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後果,這表明消費並不能兌現先前關於舒適、休閑和安全的承諾
第三種理論強調消費者在生產各自的生活方式的過程中的互相依賴關系。實際上,舒適與安逸取決於其他消費者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由商品來決定。將這些策略性的行動納人考量的范疇,為理解鄰里關系或者位於同一個地域內部的不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當然,大眾消費是一把雙刃劍,它導致負面的後果,也帶來正面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發展迅猛,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首要的消費大國。上述三種最新的理論對於解讀伴隨著市場供應的迅速增長而在中國出現的諸多消費現象,具有一定的作用。謹希望本書能夠引發中國社會科學界的同仁就消費社會的未來進行批判分析的興趣。
本書回顧了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社會學家的經典分析。另外,我們重點探討了三種理論,試圖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