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7個講座,個是1913年2月在波士頓爾研究所做的。第一篇勾勒了希臘帝國主義發展的主要線索,其余各彷則試釁說明希臘城邦從其原初形態向政治政區單位轉變過程中帝國主義發展的主要線索,所關注的是清晰,而不是新奇或者完整性。我希望我關於雅典、斯馬達、亞歷山大、扥工勒密塞琉古、安提哥諸帝國理論與統治實踐的講座對一般讀者有用,尤其是對政治和歷史學者有用。然而,我特別希望表達的觀念是:在整個這一時期,政體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確實,希臘城邦在伯里克利時代達到了其效率的頂峰,但在此後的兩百年里,城邦聯盟仍在完善之中。在政體問題上,猶如在科學問題上一樣,古典時代不過是希臘花般的表年時代,而它強有力的成熟時期它被羅馬打斷--是在巴其頓時代到來的。
序
自百余年前中國學術開始現代轉型以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歷經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觀成就。學術翻譯在其中功不可沒,嚴復的開創之功自不必多說,民國時期譯介的西方學術著作更大大促進了漢語學術的發展,有助於我國學人開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堅船利器外尚有學問典章可資引進。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又開始了一輪至今勢頭不衰的引介國外學術著作之浪潮,這對中國知識界學術思想的積累和發展,乃至對中國社會進步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可謂有目共睹。新一輪西學東漸的同時,中國學者在某些領域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論著,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論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東西學術精義的果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企盼著,既有著自身深厚的民族傳統為根基、呈現出鮮明的本土問題意識,又吸納了國際學術界多方面成果的學術研究,將會曰益滋長繁榮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降,西方學術界自身的轉型也越來越改變了其傳統的學術形態和研究方法,學術史、科學史、考古吏、宗教史、性別史、哲學史、藝術史、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日益繁榮,研究的方法、手段、內容日新月異,這些領域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面貌,也極大地影響了近年來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取向。不同學科的學者出於深化各自專業研究的需要,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以求能開闊視野,進發出學術靈感、思想火花。近年來,我們與國外學術界的交往日漸增強,合格的學術翻譯隊伍也日益擴大,同時我們也深信,學術垃圾的泛濫只是當今學術生產面相之一隅,高質量、原創性的學術著作也在當今的學術中堅和默坐書齋的讀書種子中不斷產生。然囿於種種原因,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發展並不平衡,學術出版方面也有畸輕畸重的情形(比如國內還鮮有把國人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優秀論文系統地引介到學術界)。
有鑒於此,我們計划組織出版「上海三聯人文書庫」,將從譯介西學成果、推出原創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開。譯介西學成果擬從西方控經典(自文藝復興以來,但以二戰前後的西學著作為主)、西方古代經典(文藝復興前的西方原典)兩方面著手;原創精品取「漢語思想系列」為范疇,不斷向學術界推出漢語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則以民國時期的翻譯著作為主。現階段我們擬從歷史、考古、宗教、哲學、藝術等領域著手,在上述三個方面對學術寶庫進行挖掘,從而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以求為21世紀中國的學術大廈添一磚一瓦。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降,西方學術界自身的轉型也越來越改變了其傳統的學術形態和研究方法,學術史、科學史、考古吏、宗教史、性別史、哲學史、藝術史、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日益繁榮,研究的方法、手段、內容日新月異,這些領域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面貌,也極大地影響了近年來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取向。不同學科的學者出於深化各自專業研究的需要,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以求能開闊視野,進發出學術靈感、思想火花。近年來,我們與國外學術界的交往日漸增強,合格的學術翻譯隊伍也日益擴大,同時我們也深信,學術垃圾的泛濫只是當今學術生產面相之一隅,高質量、原創性的學術著作也在當今的學術中堅和默坐書齋的讀書種子中不斷產生。然囿於種種原因,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發展並不平衡,學術出版方面也有畸輕畸重的情形(比如國內還鮮有把國人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優秀論文系統地引介到學術界)。
有鑒於此,我們計划組織出版「上海三聯人文書庫」,將從譯介西學成果、推出原創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開。譯介西學成果擬從西方控經典(自文藝復興以來,但以二戰前後的西學著作為主)、西方古代經典(文藝復興前的西方原典)兩方面著手;原創精品取「漢語思想系列」為范疇,不斷向學術界推出漢語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則以民國時期的翻譯著作為主。現階段我們擬從歷史、考古、宗教、哲學、藝術等領域著手,在上述三個方面對學術寶庫進行挖掘,從而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以求為21世紀中國的學術大廈添一磚一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