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豐富的史料、全新的研究視角,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自縊身亡,史稱「天崩地裂之變」;吳三桂降清,李自成敗退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並迅速統一全國。
作者對其間的一些歷史事件以及涌現的風雲人物重新進行了剖析,如「反剃反興義師」的抗清斗爭、功勛卓著的多爾袞、引清入關的吳三桂、揚州殉難的史可法、「兩朝領袖」錢謙益等。
目錄
緒論
天鼓已鳴
一、正月初一見預兆
二、危機四伏的大明
三、發自西北的義舉
四、大清從東方崛起
北京決戰
一、李闖王率軍進京
二、崇禎帝吊死煤山
三、大順舉措失誤多
風雲人物
一、功勛卓著的多爾袞
二、運籌帷幄的范文程
三、是是非非的吳三桂
四、揚州殉難的史可法
五、苦斗四川的張獻忠
弘光失德
—、挽狂瀾於既倒
二、馬士英的專權
三、「款清滅寇」之敗
四、武將凶狠私斗
五、扶不起來的天子
清軍南下
一、反剃發興義師
二、江陰守城本末
三、名士愧對名妓
四、洪承疇宣力東南
天鼓已鳴
一、正月初一見預兆
二、危機四伏的大明
三、發自西北的義舉
四、大清從東方崛起
北京決戰
一、李闖王率軍進京
二、崇禎帝吊死煤山
三、大順舉措失誤多
風雲人物
一、功勛卓著的多爾袞
二、運籌帷幄的范文程
三、是是非非的吳三桂
四、揚州殉難的史可法
五、苦斗四川的張獻忠
弘光失德
—、挽狂瀾於既倒
二、馬士英的專權
三、「款清滅寇」之敗
四、武將凶狠私斗
五、扶不起來的天子
清軍南下
一、反剃發興義師
二、江陰守城本末
三、名士愧對名妓
四、洪承疇宣力東南
序
1644年,一個中國社會大震盪的年代,中國人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的重要年代。
但是,1644年畢竟離我們而去已經三百多年了,究竟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什麽事情,這些事情的是是非非如何,為什麽會發生這些事情,與現在有什麽關系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但會自然地提出來,而且應當經過認真研究,給予科學的回答。為此,我們撰寫了
1644年,在中國的陰歷上適逢甲申年。歷史上有人把這一年發生的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北京,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今北京景山),稱為「甲申之變」(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或專就崇禎帝之死與明朝滅亡,痛稱「天崩地裂之變」(楊士聰:《甲申核真略》)。其實,1644年中國社會的震盪是極為復雜和深刻的,發生的大事也不只是這些。崇禎皇帝之死和統治中國277年的明王朝從此結束,僅是1644年所有中國社會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一件,或說第一件;其次還有李自成進北京及大煩政權在北京的42天統治;更為重要的是繼李自成之後,清朝宣布定鼎燕京(今北京),而且就在這里樹起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1644年的中國,除以北京為中心展開的爭奪全中國最高統治權的斗爭以外,在南中國還有在南京建立的福王政權,在成都有張獻忠所建的大西政權,以及其他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斗爭等等。當然對中國社會前途命運有決定作用的是大明、大順和大清這三大政治勢力。其他如內地的抗清義軍,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或力量太小,或遠離最高權力斗爭旋渦,即如南明福王政權雖有相+當多的人民和明朝舊有的官兵一時寄予厚望,旋起旋滅,均不能與大明、大順和大清三大勢力相比。
論是非,在1644年中國的震盪中,真是一言難盡。就明朝而言,無論從中國漫長封建社會的全部歷程來看,還是從明朝一代自身的發展變化來看,它都是一個反動腐朽的封建勢力代表,它不但剝削壓迫中國內地的廣大農民,還肆意敲詐勒索邊疆的少數民族,並鎮壓一切反抗其黑暗統治的革命斗爭。但當明朝末年,東北的滿族崛起,由滿族貴族為主建立的清朝,以八旗鐵騎向山海關內進攻,燒殺擄掠時,明朝軍民的反抗和抵御,又具有無可爭議的正義性。歷史肯定薩爾滸之戰以後遼東經略熊廷弼的「堅守進逼之策」(《明史。熊廷弼傳》);贊揚袁崇煥在諸將「罔敢議戰守」的情況下,
獨自他始,敢議戰守(《明史·袁崇煥傳》),這就是說,在清(包括後金)向內地進行野蠻掠奪時,正義在明朝一邊。人們痛斥明朝的不是它保護其統治下的人民生命財產,而是他們只關心維護少數人的腐朽統治;不是調兵遣將進行有力地抵御,而是組織不起來真正的抗擊。明朝沒有因為這一正義之戰贏得勝利,使其長治久安;相反,它的黑暗統治斷送了一切正義,屢戰屢敗,耗盡有生力量。又在與農民起義軍作戰中,一次次遭到慘敗,終於不是被清朝,而是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率先把它推翻了。
在明朝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和封建黑暗統治之下,明末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先是群雄並起,而後在戰斗中涌現出了李自成、張獻忠兩位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們二人有分有合,但在後期完全分為兩支。
......
但是,1644年畢竟離我們而去已經三百多年了,究竟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什麽事情,這些事情的是是非非如何,為什麽會發生這些事情,與現在有什麽關系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但會自然地提出來,而且應當經過認真研究,給予科學的回答。為此,我們撰寫了
1644年,在中國的陰歷上適逢甲申年。歷史上有人把這一年發生的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北京,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今北京景山),稱為「甲申之變」(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或專就崇禎帝之死與明朝滅亡,痛稱「天崩地裂之變」(楊士聰:《甲申核真略》)。其實,1644年中國社會的震盪是極為復雜和深刻的,發生的大事也不只是這些。崇禎皇帝之死和統治中國277年的明王朝從此結束,僅是1644年所有中國社會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一件,或說第一件;其次還有李自成進北京及大煩政權在北京的42天統治;更為重要的是繼李自成之後,清朝宣布定鼎燕京(今北京),而且就在這里樹起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1644年的中國,除以北京為中心展開的爭奪全中國最高統治權的斗爭以外,在南中國還有在南京建立的福王政權,在成都有張獻忠所建的大西政權,以及其他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斗爭等等。當然對中國社會前途命運有決定作用的是大明、大順和大清這三大政治勢力。其他如內地的抗清義軍,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或力量太小,或遠離最高權力斗爭旋渦,即如南明福王政權雖有相+當多的人民和明朝舊有的官兵一時寄予厚望,旋起旋滅,均不能與大明、大順和大清三大勢力相比。
論是非,在1644年中國的震盪中,真是一言難盡。就明朝而言,無論從中國漫長封建社會的全部歷程來看,還是從明朝一代自身的發展變化來看,它都是一個反動腐朽的封建勢力代表,它不但剝削壓迫中國內地的廣大農民,還肆意敲詐勒索邊疆的少數民族,並鎮壓一切反抗其黑暗統治的革命斗爭。但當明朝末年,東北的滿族崛起,由滿族貴族為主建立的清朝,以八旗鐵騎向山海關內進攻,燒殺擄掠時,明朝軍民的反抗和抵御,又具有無可爭議的正義性。歷史肯定薩爾滸之戰以後遼東經略熊廷弼的「堅守進逼之策」(《明史。熊廷弼傳》);贊揚袁崇煥在諸將「罔敢議戰守」的情況下,
獨自他始,敢議戰守(《明史·袁崇煥傳》),這就是說,在清(包括後金)向內地進行野蠻掠奪時,正義在明朝一邊。人們痛斥明朝的不是它保護其統治下的人民生命財產,而是他們只關心維護少數人的腐朽統治;不是調兵遣將進行有力地抵御,而是組織不起來真正的抗擊。明朝沒有因為這一正義之戰贏得勝利,使其長治久安;相反,它的黑暗統治斷送了一切正義,屢戰屢敗,耗盡有生力量。又在與農民起義軍作戰中,一次次遭到慘敗,終於不是被清朝,而是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率先把它推翻了。
在明朝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和封建黑暗統治之下,明末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先是群雄並起,而後在戰斗中涌現出了李自成、張獻忠兩位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們二人有分有合,但在後期完全分為兩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