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巴貝爾︰融合中的沖突

走出巴貝爾︰融合中的沖突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潘耀昌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59244
  • ISBN13:9787300059242
  • 裝訂:平裝 / 3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于開放中的中國美術,亦即18世紀以來的近現代中國美術,旨在從多個角度比較客觀地展示對中國近現代美術理論的思考,以繪畫為主兼及其他。本文集試圖結合具體史實探討以下問題︰在特定的時空中,西方美術及其觀念如何影響中國人,如何與傳統中國發生沖突,而中國人又如何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的意義何在?本書主要討論西方美術進入中國以來,在跨文化的語境中,中國知識精英和藝術家的種種反應,以及由此引起的反思;尤其關注贊助、教育、審美、傳播與交流等領域面臨的問題和所采取的相應對策。

本書所收論文和文章,除個別幾篇屬新近之作外,均為作者近二十年來所發表。本書附有較多的插圖,大大提高了文章的直觀效果。
 

目錄

總序一︰東西東西
部序二︰東本西去
序言
先行者
西洋透視各國界畫——兩種透視法的比較
西法中國畫的先行者
——紀念郎世寧誕生三百周年
乾隆趣味和乾隆風格——中西融合論探源
從蘇州到上海,從點石齋到飛影閣
——晚清畫家心態管窺
法國的革命和德國的理論
——評林風眠和蔡元培的合作
蔡元培北大時期的中西美術觀(1916-1922)
蔡元培與海上畫壇
分合之間的探索
新中國早期油畫和契斯恰科夫素描體系
潘天壽“拉開距離說”的底蘊
潘天壽對現代國畫的貢獻
作小幅如治大國——談潘天壽與政治
潘天壽與博巴——兼論浙派寫意人物畫的成因
浙美人物畫造型的奠基理論
——評三篇關于國畫素描問題的論文
分析與思考
也談林風眠和魯迅——關于兩人藝術觀的比較
報刊、檔案的檢索系統對近現代中國問題研究的意義
譜牒和中國美術史研究
希爾德勃蘭特和他的《形式問題》
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困惑
作為美術史基礎課的世界美術史
原作、復制與公共性——關于科技與藝術的思考
繪畫作為非藝術價值的等價物
不要忘記20世紀中國藝術中的精神
東西方在接近
東西方在接近
當代藝術的復語性——論海外華人藝術的特點
在日月的深淵——趙春翔的生命禮贊
文化的無家可歸者——陳箴的裝置藝術
菩提樹下的詩學——旅法藝術家方世聰和他的近作
走出巴貝爾——讀李德莊的抽象繪畫
 

1500年,按西方人的全球史觀,通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分期標志,因為在這前後,歐洲人的地理發現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地域的障礙、文化的隔閡隨之漸被打破。我國與西方文明的接觸始亍明末清初,18世紀起日趨活躍,東西方的比較開始成為一個話題,而且成為一種思維方式。本人對莫術史的興趣在于關注這一背景下中國人對西方挑戰的回應,同時也在亍探討借鑒西方的種種可能。這里收集的是本人在這方面所寫的部分論文和文章,不敢奢望,只求當做引寶之磚,敬請讀者、同人批評指正。

聖經《創世記》第十一章,講到巴貝爾塔。在示那的一片平原上,移民們決定襲造一座城市,城名叫巴貝爾(即巴別城),並打算在那里建造一座通天之塔,挑戰上蒼。上帝忌妒、懼怕操著同樣語言的人類無所不能的力量,為了限制他們,攪亂了他們語言;使他們語言不通,無法合作,從而破壞了造塔工程。因此巴貝爾(Babel)塹個詞就有著語言混亂的含義。走出巴貝爾,或者說,跨越巴貝爾(Beyond the Babel),意味著克服語言的障礙,實現不同文化之間人們的相互理解。本書暗合此意,因此選擇了︰達個名字。

在此要感謝翟墨先生、王端廷先生,如果不是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本書斷難編成付梓。另外,在整理過程中.學生徐敏、季曉蕙、白家峰等相幫打印舊稿,家姐潘錦平、妻汪珍琦也出力相助,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潘耀昌
2004年5月1日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