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史料,以清初揚州地方文化為主題,從文人、文學和名勝之間的聯系入手,敘述了明清鼎革之際江南士大夫群體的復雜經歷,以及文人社會網絡在遭受創傷之後的重建過程。圍繞紅橋、文選樓、平山堂和天寧寺等揚州名勝,書中細致入微地展示了王士禎、鄧漢儀等代表性人物觸景生情、借古喻今的文學創作活動,並對地方名勝的文化內涵和數量眾多的文人作品展開了論述。

本書不僅兼跨地方史、文化史和社會史話研究領域,而且其討論的時間段在于“揚州十日”至康乾盛世之間,把握了學術界以往較少關注的特殊時期課題,因此是近年來海外學者討論清初地方文化的一項富有創意的新成果。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1989年畢業于耶魯大學,獲學士學位;1998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教授。曾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做高級進修生,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近期在《哈佛亞洲研究》等刊物發表《包裝我們這一代人︰清初的文選、朋友網絡及政治融合》、《1600年至今的揚州遺址考察》等論文。目前正在研究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後的歷史記憶與紀念等項目和課題。
 

目錄

中文版序言 梅爾清
英文版致謝 梅爾清
第一章 重建揚州
想象中的揚州
揚州的地理位置
“蕪城”揚州
揚州的恢復(1645—1700)
第二章 紅橋︰人物與意義
景點和感想
城市及其地位
與紅橋的關聯
王士禎與紅橋
紅橋與眾人物
紅橋修禊
再探紅橋
第三章 文選樓,紀念碑和杜撰的歷史
文選樓溯源
“遠古遺跡”之樓
作為詩文主題的文選樓
文選樓與旌忠寺
客居在文選樓遺產之中
聚會︰編者和《文選》
遺忘︰變換的豐碑
甄別與佔用
第四章 再創造和娛樂——平山堂
平山堂擇址
對廢墟的沉思
新興的路線
1674年的修繕
汪懋麟︰重建身份認同
皇帝的饋贈及臨幸
第五章 天寧寺的制勝奇觀
揚州的重新定位
天寧寺往昔
寺中的待漏館
皇帝在“江南”
天寧寺與南巡(上)
景點與奇觀
天寧寺與南巡(下)
尾聲
征引文獻
索引
中譯者後記 朱修春
 

朱修春博士與我聯系,詢問我是否願意讓這部著作翻譯成中文並納入清史“編譯叢刊”,我感到很愉悅和榮幸。或許這比早先听到此書的英文版本被接受時更令我感到愉快。《清初揚州文化》一書研究文學特別是詩歌在清入關後的城市、城市景致、個人關系以及在景點中活動著的人們的聲譽方面所起的作用。圍繞這個核心,書中探討了友誼與文人共同體、景點的意義及如何援引過去以有助于理解當前等一些問題。此書翻譯成中文出版,使許多幫助過我理解揚州的朋友,包括教師、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學者和普通的人們能夠讀到這本書,正是他們和一個遠離家鄉旅居中國的美國研究生共享了他們對揚州及其歷史的理解。因此,此書的翻譯成為我在中國度過的愉快時光的一個見證,也使得那些參與過本書創作過程的人們能夠了解我所做的工作。這里我要向承擔此書翻譯工作的朱修春博士及使這本書的翻譯成為可能的“清史編譯叢刊”所有同仁表示我的感謝。

然而,當我想起一個特別的人永遠也不會再讀到這本書時,我對此書翻譯的欣喜之情又大為減少。在寫作這本書時,一個親人的離去一直縈繞我的心頭。我先生的父親方長城,1934年出生在中國,和他那一輩的每一位中國人一樣,他幼年經歷了戰爭。十多歲時,他的父親把他獨自一個人送到香港,在那里他設法應付經濟問題,白天在工廠干活,夜晚在一所工學院學習。他自學了中國古漢語,每年新年都會為家里的人寫漂亮的對聯。他喜歡繪畫,也喜歡談論他家族的歷史。爸爸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人,盡管成年後他大多數時間是在紐約一家大酒店做專業調酒師。當他的兒子的具有猶太血統的女朋友問起他是否與桐城著名的方氏家族有關時,他懵住了。他當然與桐城著名的方氏家族有關,但是他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對這一點意味著什麼卻一無所知。他從沒有忘記他的中國根和他對中國文學的熱愛。退休後他很真誠的一個願望就是為中國鄉村的孩子建學校,幫助孩子們接受他所感覺的不應被拒之門外的教育。他渴望晚年能靜心讀些書和練習書法。他對我就像親生女兒一樣,喜歡讀我收集的中文書籍。我渴望能夠和他分享我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希望他能夠看到這本書的完成,我們認識的年月中的許多時間我都在為這本書工作。但沒有實現退休後的願望他就去世了,事實上,在我的書的英文版出版之前,他就離開了。作為愛他的女兒,我的書的中文版是紀念和獻給他的。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
2004年8月于華盛頓特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