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古今中外各種類型、各種流派的小說名著,從小說本體與創作、審美多種角度探究小說的藝術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命題和觀點,對作家和研究者都極有啟發。
全書分「小說的涵義和特點」、「小說的人物形態」、「小說的人物創造」、「小說的情節藝術」、「小說的語言藝術」、「短篇小說的藝術構思」等八章。適用於作家、業余作者,廣大美學、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
作者簡介:
馬振方,1933年生於遼寧錦縣。中學開始寫作,發表短篇小說。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教授。主要致力於小說理論與古典小說的教學與研究。著作50余篇。有專著《小說藝術論》、《聊齋藝術論》。主編《聊齋志異評賞大成》輯校《聊齋遺文化種》。
目錄
序
第一章 小說的涵義和特點
第一節 小說的涵義
一 從「小說」之名說起
二 關於小說的定義
第二節 小說的特點
第二章 小說的人物形態
第一節 人物形態二分法檢視
第二節 小說人物的三種形態
第三節 人物形態與藝術價值
第三章 小說的人物創造
第一節 給人物以生命
一 原型——人物生命的源泉
二 感受——人物生命的基礎
三 性格——人物生命的表現
四 血內——人物生命的細胞
第二節 從原型到典型
第四章 小說的情節藝術
第一節 小說情節的真實性
第二節 小說情節的生動性
一 傳奇與傳神
二 尖銳與風趣
三 戲劇性與故事性
第三節 小說情節的典型性
第五章 小說的語言藝術
第一節 小說語言的基本功能和特點
第二節 小說的人物語言
一 小說人物語言的靈活性
二 小說人物語言的口語化
三 小說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第三節 小說的敘述人語言
一 敘述人語言的群眾化與民族化
二 敘述人語言的形式與角度
第六章 小說的藝術形態(上)
第一節 兩類小說:擬實與表意
第二節 擬實小說的藝術形態
一 故事型
二 生活型
三 心態型
四 兩棲型
第七章 小說的藝術形態(下)
第一節 表意小說的超驗形態
一 幻異型
二 變態型
第二節 表意小說的意蘊形態
一 寫意型
二 寓意型
第八章 短篇小說的藝術構思
第一節 開掘也提煉
第二節 橫切與直綴
第三節 角度與人稱
第四節 開頭與結尾
後記
重印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章 小說的涵義和特點
第一節 小說的涵義
一 從「小說」之名說起
二 關於小說的定義
第二節 小說的特點
第二章 小說的人物形態
第一節 人物形態二分法檢視
第二節 小說人物的三種形態
第三節 人物形態與藝術價值
第三章 小說的人物創造
第一節 給人物以生命
一 原型——人物生命的源泉
二 感受——人物生命的基礎
三 性格——人物生命的表現
四 血內——人物生命的細胞
第二節 從原型到典型
第四章 小說的情節藝術
第一節 小說情節的真實性
第二節 小說情節的生動性
一 傳奇與傳神
二 尖銳與風趣
三 戲劇性與故事性
第三節 小說情節的典型性
第五章 小說的語言藝術
第一節 小說語言的基本功能和特點
第二節 小說的人物語言
一 小說人物語言的靈活性
二 小說人物語言的口語化
三 小說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第三節 小說的敘述人語言
一 敘述人語言的群眾化與民族化
二 敘述人語言的形式與角度
第六章 小說的藝術形態(上)
第一節 兩類小說:擬實與表意
第二節 擬實小說的藝術形態
一 故事型
二 生活型
三 心態型
四 兩棲型
第七章 小說的藝術形態(下)
第一節 表意小說的超驗形態
一 幻異型
二 變態型
第二節 表意小說的意蘊形態
一 寫意型
二 寓意型
第八章 短篇小說的藝術構思
第一節 開掘也提煉
第二節 橫切與直綴
第三節 角度與人稱
第四節 開頭與結尾
後記
重印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序
多年來,我一直很喜歡讀振方兄寫的那些討論小說藝術的文字:有時在發表前,有時在發表後,每次閱讀都使我獲益良多。時間一長,讀他的文章仿佛就有了「癮」。如臬某次放過機會沒有讀,就好像生活里欠缺了一點什麽,不免感到遺憾。
在我看來,振方兄的小說藝術論是真正從小說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宏放通達,平易親切,不耍花槍,實實在在,而文字間又時露幽默,完全沒有那種教條氣和空頭理論的味道。將近一百年了(在中國也有近七十年了),一講小說理論,總是人物、環境、情節三大塊,沒有多少變化。振方兄的小說理論,卻從小說的涵義、特點、人物形態、形象塑造、情節構成、語言藝術,一直到小說的形態類型、藝術構思,多所考察,給人以耳El一新之感。許多論述具體入微,常常道人之所未道,闡發出很多真知灼見。
例如「小說的藝術形態」這一章,就破天荒而又科學地把小說分為「擬實」與「表意」兩大類。僅就「擬實小說」這個名詞而言,我以為就是一個很好的創造。通常我們說慣了的「寫實小說」,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這些小說只是照實寫下來似的。「擬實」,就明白告訴人們:這些小說雖然「如實」,卻畢竟是虛擬的。況且,振方兄所說的「擬實小說」,概念大於「寫實小說」,還包括了一部分以寫實形態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品在內,這就更具有特定的確切含義。在「擬實小說」中,他又依次划分出「故事小說」、「生活小說」、「心態小說」三種發展類型,用「生活小說」取代了通常的「性格小說」這一概念,連我這個常用「性格小說」概念的人,也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對地「擬實小說」為什麽首先以「故事」型出現,他又從外到內作了這樣的解釋:
了解故事小說的現實基礎,也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先於生活型與心態型,成為擬實小說的第一形態。在人類文明和人本身尚未充分發展的古代,生產粗放,爭斗激烈,生活比較簡單,加上封建制度的箝制,某些個人的作用常常顯得很突出;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和情感也遠不像今天這般細膩。這樣,人們當時矚目的自然就是英雄創業、豪傑爭鋒、賢相安邦、權臣誤國之類的特出之人、非常之事;小說作者注意的首先也是這種現實,不會是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故事小說也寫婚姻、愛情,但不是平常的男婚女嫁,而是異乎尋常的情場奇聞,可用它構成傳奇故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好奇乃是人類的本能。擬實小說以奇人奇事的故事開始是自然的事。
小說藝術的發展是由粗而細,由筒到繁。此乃故事小說先生先長的又一根源一小說藝術的內在根源。對人生世事做簡略描述、粗線條勾勒,會大大增加情節密度,從而把生活變成故事。倘用曹雪芹和托爾斯泰的纖細筆墨,無論怎樣的特出人事也要稀釋成平常的樣態,不會寫成故事小說:反之,《紅樓夢》和《戰爭與和平》的生活內容都可用粗陳梗概之筆緊縮成傳奇故事。這充分說明,粗與簡的寫法是造成擬實故事的決定性因素。……
讀振方兄對「故事小說」、「生活小說」、「心態小說」三者發展軌跡所作的理論與歷史的說明,我覺得自己簡直是在讀一部世界范圍的小說史。其見解之獨到、警拔,史實之翔實、精粹,推理之嚴謹、無懈可擊,真使人欽佩不已。在振方兄嚴肅、科學的論證面前,某些流行的見解顯得多麼的褊狹、遠離實際。試以「向內轉」與「向外轉」的問題為例,振方兄對大量事實作了分析之后說:
生活小說與心態小說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各有自己的價值、美感,不能互相代替,也不便區分高下;從其擬實的領域來看,后者受到更多的制約。由於生活小說已有數百年的傳統、經驗,而心態小說在我國迄今還是薄弱環節,對后者適當重視和扶植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對兩者的上述關系和地位保持清醒的認識。如果在產生幾篇、幾部有影響的心態小說之后,就以為這才是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就應是這種樣子,小說到了「向內轉」的時代,從而輕視、貶低生活小說,那就像一個人在添了一張桌子之后,開始輕視原有的床和椅子一樣,沒有什麼道理。現代文學的歷史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魯迅只給我們留下沁人心脾的《傷逝》,而沒有創造那些膾炙人口的生活小說,該是多麼遺憾的事!老舍寫了幾部長篇生活小說之后,「向內轉」了一下,捧出那篇 令人百讀不厭的《月牙兒》,還有《微神》。但他並沒有因此就重內輕外,隨即來了個「向外轉」,這才創作了兩部重頭代表作:《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他的「向內轉」和「向外轉」都給現代文學史添了光彩。新時期作家,有的「向內轉」了,更多的還在「外」面,而且寫出一批頗有「現代意識」的作品;「向內轉」的有時又「向外轉」,王蒙、張潔都已轉了不只一次。看來,面對創作實際的作家沒有給「內」、「外」兩種小說分等定級,作繭自縛,而是根據題材性質和個人情況,或「內」或「外」,忽「內」忽「外」,自由自在地轉來轉去,這更有利於小說的發展和繁榮,也有利於小說更好地負起表現我們這個時代人與人生的庄嚴使命。
……
在我看來,振方兄的小說藝術論是真正從小說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宏放通達,平易親切,不耍花槍,實實在在,而文字間又時露幽默,完全沒有那種教條氣和空頭理論的味道。將近一百年了(在中國也有近七十年了),一講小說理論,總是人物、環境、情節三大塊,沒有多少變化。振方兄的小說理論,卻從小說的涵義、特點、人物形態、形象塑造、情節構成、語言藝術,一直到小說的形態類型、藝術構思,多所考察,給人以耳El一新之感。許多論述具體入微,常常道人之所未道,闡發出很多真知灼見。
例如「小說的藝術形態」這一章,就破天荒而又科學地把小說分為「擬實」與「表意」兩大類。僅就「擬實小說」這個名詞而言,我以為就是一個很好的創造。通常我們說慣了的「寫實小說」,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這些小說只是照實寫下來似的。「擬實」,就明白告訴人們:這些小說雖然「如實」,卻畢竟是虛擬的。況且,振方兄所說的「擬實小說」,概念大於「寫實小說」,還包括了一部分以寫實形態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品在內,這就更具有特定的確切含義。在「擬實小說」中,他又依次划分出「故事小說」、「生活小說」、「心態小說」三種發展類型,用「生活小說」取代了通常的「性格小說」這一概念,連我這個常用「性格小說」概念的人,也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對地「擬實小說」為什麽首先以「故事」型出現,他又從外到內作了這樣的解釋:
了解故事小說的現實基礎,也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先於生活型與心態型,成為擬實小說的第一形態。在人類文明和人本身尚未充分發展的古代,生產粗放,爭斗激烈,生活比較簡單,加上封建制度的箝制,某些個人的作用常常顯得很突出;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和情感也遠不像今天這般細膩。這樣,人們當時矚目的自然就是英雄創業、豪傑爭鋒、賢相安邦、權臣誤國之類的特出之人、非常之事;小說作者注意的首先也是這種現實,不會是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故事小說也寫婚姻、愛情,但不是平常的男婚女嫁,而是異乎尋常的情場奇聞,可用它構成傳奇故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好奇乃是人類的本能。擬實小說以奇人奇事的故事開始是自然的事。
小說藝術的發展是由粗而細,由筒到繁。此乃故事小說先生先長的又一根源一小說藝術的內在根源。對人生世事做簡略描述、粗線條勾勒,會大大增加情節密度,從而把生活變成故事。倘用曹雪芹和托爾斯泰的纖細筆墨,無論怎樣的特出人事也要稀釋成平常的樣態,不會寫成故事小說:反之,《紅樓夢》和《戰爭與和平》的生活內容都可用粗陳梗概之筆緊縮成傳奇故事。這充分說明,粗與簡的寫法是造成擬實故事的決定性因素。……
讀振方兄對「故事小說」、「生活小說」、「心態小說」三者發展軌跡所作的理論與歷史的說明,我覺得自己簡直是在讀一部世界范圍的小說史。其見解之獨到、警拔,史實之翔實、精粹,推理之嚴謹、無懈可擊,真使人欽佩不已。在振方兄嚴肅、科學的論證面前,某些流行的見解顯得多麼的褊狹、遠離實際。試以「向內轉」與「向外轉」的問題為例,振方兄對大量事實作了分析之后說:
生活小說與心態小說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各有自己的價值、美感,不能互相代替,也不便區分高下;從其擬實的領域來看,后者受到更多的制約。由於生活小說已有數百年的傳統、經驗,而心態小說在我國迄今還是薄弱環節,對后者適當重視和扶植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對兩者的上述關系和地位保持清醒的認識。如果在產生幾篇、幾部有影響的心態小說之后,就以為這才是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就應是這種樣子,小說到了「向內轉」的時代,從而輕視、貶低生活小說,那就像一個人在添了一張桌子之后,開始輕視原有的床和椅子一樣,沒有什麼道理。現代文學的歷史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魯迅只給我們留下沁人心脾的《傷逝》,而沒有創造那些膾炙人口的生活小說,該是多麼遺憾的事!老舍寫了幾部長篇生活小說之后,「向內轉」了一下,捧出那篇 令人百讀不厭的《月牙兒》,還有《微神》。但他並沒有因此就重內輕外,隨即來了個「向外轉」,這才創作了兩部重頭代表作:《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他的「向內轉」和「向外轉」都給現代文學史添了光彩。新時期作家,有的「向內轉」了,更多的還在「外」面,而且寫出一批頗有「現代意識」的作品;「向內轉」的有時又「向外轉」,王蒙、張潔都已轉了不只一次。看來,面對創作實際的作家沒有給「內」、「外」兩種小說分等定級,作繭自縛,而是根據題材性質和個人情況,或「內」或「外」,忽「內」忽「外」,自由自在地轉來轉去,這更有利於小說的發展和繁榮,也有利於小說更好地負起表現我們這個時代人與人生的庄嚴使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