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

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張愛萍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8043517
  • ISBN13:9787308043519
  • 裝訂:212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部學術論著《中日古代文化源流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是當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學術園地上開放的燦爛鮮花,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國際性與前瞻性,蘊含了豐富的學術魅力,進發出了中日兩國濃郁的文化清香。

這是一部以神話為切入點,考察中日古代文化源流關系的力作,也是第一部將兩國原始先民的神話進行比較,以探尋中日文化交流源流問題的新著,因而它填補了中日民俗文化學比較研究這一學科長期無人問津的空白,為中日文化的比較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它的問世,必將引起國內外讀者與同行學者細讀的強烈欲望。

這部論著是作者留日8年苦心探索獲得的學術碩果,在今天的比較民俗學的研究上體現了新視角、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方向。也可以說:作者是立足於弘揚中華文化,進行跨國跨族跨學科的研究。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令人深深感到,作者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文化時,胸襟是開闊的,目光是銳利的,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有理有據、具體而細微的分析探討,顯示了作者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力和較廣博的人文科學知識,因而使她能善於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細析復雜的中日學術見解,可喜可賀!

這部論著主要是以調查研究中日古代神話資料為重點,發掘整理出系列神話篇的8個專題及3篇附錄,向讀者展示了自古中國就有一座無比豐富的上古神話及民間傳說故事的大寶庫,並以舉重若輕的筆觸,簡潔明快的語言,敘述了中日神話的相互浸潤、吸收、融合的過程,能啟迪讀者深思,中日兩國人民的心很早以采就相通,這能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與友誼。

作者是在研讀中日多種古籍的基礎上,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與寶貴經驗,圍繞論點,旁征博引,以現代民俗學銳利的眼光與分析力,對各個專題的神話篇作了切實的比較,且聯系有關史實文獻及文化背景,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內涵和所屬神話的源流,並探求其來龍去脈,每章都有橫斷面的剖析,8個專題展示出各側面的多姿多彩的內容,各個方面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構成有機的理論體系,精當切實。

如果說得確切些,在事實上它比此前的不少同行學者的著作,有更廣的視野,在當代民俗文化學的科學殿堂上,做了新的拓展與奠基工作,其學術價值不可低估,確實是第一部富有特色的比較民俗文化學的好書,它豐富了中日比較民俗文化學的科學寶庫,值得贊賞與學習。相信作者今後會有更多更優秀的學術成果,貢獻給中日兩個民族的文化研究。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鰲魚」與「鯰魚」——中日地震神話比較研究
一 「鰲魚」與地震
二 「鯰魚」與地震
三 中日地震神話之異同
四 余論
第二章 「風伯」與「風祝」——中日風神神話比較研究┅
一 風神的演變蹤跡相似
二 風神的住所相同
三 風神的形象不同
四 風神的本『陛不同
五 克風的手段不同
第三章 「鐵鋤」與「金杖」——中日雷神神話比較研究┅
一 兩國神話都認為雷神是蛇的化身
二 兩國雷神都害怕鐵器
三 兩國雷神的本,陛不盡相同
四 兩國人民對付雷神的方法不一樣
五 余論
第四章 「白豬」與「野豬」——中日山神神話比較研究
一 形貌相似
二 神格相近
三 性別相同
四 地位不同
五 屬性不同
六 祭手巳方式不同
七 余論
第五章 「河伯」與「河童」——中日水神神話比較研究
一 中日的河海之神
二 中日水神的相似性
三 中日水神的差異性
第六章 「禹祭」與「泥祭」——中日洪水神話比較研究
一 「泥祭」溯源
二 中日洪水神話比較
三 余論
第七章 中日獨身神神話比較研究
一 中國的獨身神:盤古和女媧
二 日本的獨身神:別天神和伊耶那岐神及諸神
三 中日獨身神的相似性
四 中日獨身神的差異性
第八章 中日偶身神神話比較研究
一 兩國神話均以血緣兄妹為基礎
二 兩國偶身神神話均以洪水為背景
三 兩國偶身神所舉行的婚禮幾乎相同
四 兩國兄妹二神婚後生下的第一胎都是畸形的怪胎
附錄
中日民間目連故事及目連文化比較研究
中日盂蘭盆會的比較研究
中日儺文化比較研究
參考書目
後 記
 

文化交流是人類社會和各民族文化進步發展的重要助力。這種文化交流對於各國社會的進步和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促進各國人民之間互相理解和發展友好關系的重要基石。

在世界各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中,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東亞鄰邦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其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而格外引人注目。 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據地質學家與考古學家研究,在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由於冰川作用,日本列島曾以陸橋的形式與亞洲大陸相連,原始人類與動物可以自由采往,因此,在日本發現的距今幾萬年的舊石器文化及陸生脊椎動物化石與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及動物化石,有許多共同點。直到一萬年前的全新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才使日本列島與大陸完全分離,以後中國大陸的上古居民,仍利用日本海左旋環流和季風,渡過朝鮮海峽來到日本。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范圍非常廣泛,涉及文化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在哲學、史學、科學、宗教、教育、學術、音樂、舞蹈、書法、體育、園林、建築、工藝、民俗等等領域;還是在更擴大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諸層面,無處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現和事例。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對於各自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科學的發展進步,以至於國家關系、人民友誼等等,無不發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既然是交流,總是雙向的,雙方互相影響,互相吸收,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主要「流向」。在古代,由於中國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發達,中日交流的主要趨向是中國文化輸向日本。如秦漢時代的中國移民把中國稻耕和青銅器文化帶到日本,對促進日本從漁獵采集經濟轉化到農耕經濟,以及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又如唐代,日本派遣的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熱誠地學習、吸收中國盛唐文化,推動了日本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古代,日本文化經歷了從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國文化,從模仿中國的「唐風文化」到逐漸創造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國風文化」的過程。中國吸納日本文化的事例也是所在多有,到了近現代則尤其如此。

張愛萍博士奉獻給讀者的這部學術論著《中日古代文化源流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是當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學術園地上開放的燦爛鮮花,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國際性與前瞻性,蘊含了豐富的學術魅力,進發出了中日兩國濃郁的文化清香。

這是一部以神話為切入點,考察中日古代文化源流關系的力作,也是第一部將兩國原始先民的神話進行比較,以探尋中日文化交流源流問題的新著,因而它填補了中日民俗文化學比較研究這一學科長期無人問津的空白,為中日文化的比較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它的問世,必將引起國內外讀者與同行學者細讀的強烈欲望。

這部論著是作者留日8年苦心探索獲得的學術碩果,在今天的比較民俗學的研究上體現了新視角、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方向。也可以說:作者是立足於弘揚中華文化,進行跨國跨族跨學科的研究。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令人深深感到,作者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文化時,胸襟是開闊的,目光是銳利的,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有理有據、具體而細微的分析探討,顯示了作者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力和較廣博的人文科學知識,因而使她能善於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細析復雜的中日學術見解,可喜可賀!

這部論著主要是以調查研究中日古代神話資料為重點,發掘整理出系列神話篇的8個專題及3篇附錄,向讀者展示了自古中國就有一座無比豐富的上古神話及民間傳說故事的大寶庫,並以舉重若輕的筆觸,簡潔明快的語言,敘述了中日神話的相互浸潤、吸收、融合的過程,能啟迪讀者深思,中日兩國人民的心很早以采就相通,這能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與友誼。

作者是在研讀中日多種古籍的基礎上,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與寶貴經驗,圍繞論點,旁征博引,以現代民俗學銳利的眼光與分析力,對各個專題的神話篇作了切實的比較,且聯系有關史實文獻及文化背景,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內涵和所屬神話的源流,並探求其來龍去脈,每章都有橫斷面的剖析,8個專題展示出各側面的多姿多彩的內容,各個方面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構成有機的理論體系,精當切實。

如果說得確切些,在事實上它比此前的不少同行學者的著作,有更廣的視野,在當代民俗文化學的科學殿堂上,做了新的拓展與奠基工作,其學術價值不可低估,確實是第一部富有特色的比較民俗文化學的好書,它豐富了中日比較民俗文化學的科學寶庫,值得贊賞與學習。相信作者今後會有更多更優秀的學術成果,貢獻給中日兩個民族的文化研究。

劉魁立
2005年6月6日
於北京車公庄寓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