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常聆聽《卡門》、《惡魔羅勃》或《軍中女郎》的歌劇愛好者來說,普契尼不過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名字;對有見地的音樂愛好者來說,普契尼的作品象征了對庸俗音樂的終結和改造;而對面臨無端的指責或舞台的成功都可以淡然處之的人和那些用全身心去感受福雷四重唱和《新世界交響樂》的人來說,普契尼有照搬莫扎特之嫌。
所幸的是,歌劇在當今仍然是個被熱烈討論的音樂領域。歌劇吸引着聽眾:它比交響樂和變奏曲更容易讓人接受,其共鳴比奏鳴曲更加人性化,這是歌劇的立命之本。對歌劇做出評判的往往是全體人類而非音樂家,即使對缺乏人本精神的歌劇也是如此。
對普契尼歌劇的錯誤觀念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由於歌劇中常常借鑒大師的作品(瓦格納、馬斯奈、威爾第),於是,這種觀念又逐步加深了,有些音樂迷不知道巴托克,卻對《迷娘》耳熟能詳,他們使這種錯誤觀念雪上加霜。歌劇大作因為其舞台不占地利優勢而被埋沒了,我們要以此為出發點,重新佰聽眾的觀念——這些莫扎特譜寫《婚禮》=《后宮透逃》和《唐璜》時心中惦念的聽眾。
普契尼與莫扎特接近嗎?在許多法國作曲家看來,他們風格上的接近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其實只要對他們的樂譜進行比較,我們就會作出這樣的判斷:普契尼和莫扎特保持着距離,盡管普契尼明快的樂色被世人公認,但如此高貴、渾厚、豐富的音樂極易使人產生混淆的錯覺,所以必須比較他們的樂譜。此外,我們常常是通過演員或某種表演風格來判斷作品的:例如,大部分的德國劇場只上演《魔笛》(因為這是德國第一部歌劇》,但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的瓦格納劇目與真實的瓦格納風格卻是南轅北轍。
就普契尼而言,他的作品很可能被一位歌手肆意歪曲,就像用「病房」風格來演奏肖邦的作品一樣可怕。這種歪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在「真實主義」的借口下肆意誇張,誇大了劇本的抒情性及歌劇職業對演員才能的要求,形成了對歌劇原作歪曲的看法。托斯卡尼尼在米蘭演奏了《藝術家的生涯》,他的演奏剔除了幾代歌手遵奉的錯誤習慣和傳統,聽眾竟以為這是一部新作。卡拉揚對《蝴蝶夫人》的演奏也高度尊重原作,結果它看起來也像部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