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外貿依存度逐年增加。隨著中國加入WT0以及越來越多的外資投資企業的進人,中國已經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已深入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涉及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各個產業,覆蓋了城市和農村所有區域。世界制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意味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進人到一個新階段,中國面臨的挑戰也進人到一個新階段。

本書基於「金融與經濟增長正相關」認定的前提下,翔實展現了經濟體制變遷下中國金融的制度思想發展的軌跡和脈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制度分析。在對思想演進梳理的過程中,不但呈現出中國金融制度從低效均衡向高效均衡的動態演進過程,而且還綜合運用了制度演進和歷史制度分析方法,並將均衡和實證分析也有機地融合到研究中。這種以具有微觀基礎的金融調控機制作為金融制度構成要素所進行的研究,不但對中國轉軌過程中金融體系低效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而且對改善宏觀經濟運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目錄

第一章
一 背景
二 中國農業、農村、農民面臨的挑戰
三 作為「三農」核心的農民問題:弱勢群體及其出路
第二章 全球化的特征、影響因素及中國「三農」的情景
一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二 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及影響
三 中國農村地區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情形分析
第三章 全球化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節 農產品的絕對競爭優勢與相對競爭優勢
一 農產品的絕對競爭優勢
二 農業的相對競爭優勢
三 要素稟賦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節 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業國際競爭力差異
一 不同地區的大米競爭力
二 小麥國際競爭力的地區差異
三 玉米國際競爭力的地區差異
四 大豆國際競爭力的地區差異
五 棉花的地區競爭力差異
第三節 全球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系統提供經濟服務的影響
一 中國農業生產系統的經濟服務功能
二 全球化對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三 全球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布局的影響
第四節 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一 國際農產品談判的三大分岐
二 影響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的主要因素
三 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第四章 全球化與中國農民的就業和收入
第一節 全球化對農民就業和收入影響的一般分析
一 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二 國際貿易的影響
三 全球化與制度變革
四 全球化與風險
第二節 中國農民就業和收入的結構特征
一 農民的就業結構
二 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
三 農民收入增長率的階段變化
四 農民收入增長的特征
五 農民收入的來源
六 農民收入差距
第三節 全球化對中國農民就業和收入的影響
一 總體分析
二 全球化參考不同區域農民就業和收入的影響
第四節 全球化對貧困和低收入農民就業和收入的影響
一 中國農民貧困的現狀
二 中國農村貧困的特征
三 全球化給貧困和低收入農民就業和收入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五節 迎接全球化挑戰,改革各項制度,保護農民權益
一 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受制度環境限制
二 以制度創新應對全球化挑戰
┅┅
 

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外貿依存度逐年增加。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越來越多的外資投資企業的進入,中國已經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已深入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涉及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各個產業,覆蓋了城市和農村所有區域。世界制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意味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中國面臨的挑戰也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總量不斷擴大,質量明顯提高;盡管如此,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性特征依然存在。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差別很大,適應全球化挑戰的能力呈現明顯的差異。總體而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其國際競爭力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相比於工業、城市以及城鎮居民,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國際競爭力更弱。加入WTO,對廣大的中國農村地區和農民來說,總體上意味著更大的挑戰。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農村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壓力增加、地區之間差異明顯等問題日益突出。我國部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足,受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較大。入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通過關稅減讓、進口關稅配額、停止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等表現出來。我國承諾入世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農產品進口的平均關稅稅率降到18.5%;過渡期末,即2004年降到15.8%;2008年將進一步降到15.1%。農產品進口關稅的減讓,意味著進口農產品可以更低的成本進入中國市場,關稅減讓對我國農產品的價格總水平形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壓力,從而對我國的農業生產、農民的就業和收入產生直接影響。

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資本、國外技術和產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很快就能顯現出來,且易於度量;而污染技術轉移、自然資源消耗速率上升和生產廢棄物增加等不利於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則相對隱蔽一些,且不易度量。人們容易被易於觀察到的現象所陶醉,卻很難超前地對難以觀察清楚的負面影響保持警覺。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化對我國資源保護和環境管理形成了更大的壓力。面對來自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壓力,我國農村的某些地區有可能采用過度耗用資源甚至損害環境的做法。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是有效的,例如,糧食的增產有利於化解糧食進口的壓力,羊絨出口的增長會有利於農民收入和外匯收入的增加;但從長期看,化肥、農藥使用量的繼續增加,有可能使已經很嚴重的非點源污染進一步加劇;灌溉用水的繼續增加,有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速率進一步加劇;而載畜量的持續增加,則有可能使已經很嚴重的草場退化現象進一步加劇。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僅會對我國農村的資源保護和環境管理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有可能使我國農村陷入農民貧困、資源退化、環境污染的惡性循環,從而危及中國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惡化農民的生活環境。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的涌入以及與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低價的自然資源相結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中心。在短期內,這種結合具有雙贏的特征;但從長期看,確實存在著自然資源消耗速率大大加快、甚至生態代價外部化或延期支付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我國的資源密集型產品生產與跨國公司的高端技術相結合的情形下,這種合作很可能會造成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例如,抗癌新藥紫杉醇在中國的生產,使我國的紅豆杉資源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全球化既會促進自然資源利用的競爭,也會加大自然資源管理的難度。

在直對全球化的挑戰的問題上,我們不僅要看到農產品或農業可能受到的影響,更要看全球化對農民就業和收入的可能影響。全球化造成的國際產業向中圍的轉移,則有助於中國工業化的推進以及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和城鎮轉移,從這一點說,全球化有利於農民增收。這只是個總體判斷.仍不全面。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農村人口眾多.農民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分析全球化對農民的影響,既要看到總體.更要看到差異,看到全球化對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群體影響的差異我國貧困人口的分布和貧困地區的分布重合,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有80%以上集中於中西部地區,西部占全國絕對貧困人口的60%以上。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以種植糧食和棉花為主,糧食和棉花不具比較優勢,貿易自由化後可能降低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貿易條件。這意味著全球化促進中國加工制造業發展所帶來的收益更少惠及貧困和低收入人群。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占很大比例。這就是說,沒有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和農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從談起。在現階段,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要充分考慮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而且還需要充分考慮國際競爭。因此,全面分析全球化對中國「三農」的影響對我國解決緊迫的「三農」問題意義十分重大。中國21世界議程管理中心組織中外自然科學與社會學方面的專家,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形成的《全球化與中國「三農」》研究報告,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運用可持續發展觀,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議,希望對我國農村政策的制訂以及從全球化的角度解決「三農」問題都會有積極的借鑒作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將繼續本著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進一步組織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就有關可持續發展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為相關決策部門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