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一生為文,以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為其學術生涯之道德坐標。先生著作等身,遺澤後世,獨開史學研究之全新天地,其人格力量為後人所仰止。本書謹以先生執教期間備課講義及其它零散史學原稿結集出版,為海內首次付印。遵先生生前願望,全書采用繁體字豎排,人名、地名、書名均不加符號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數異體字。
本書是陳寅恪的一本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書集。此論文主旨在糾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絕無功業之說。列舉史實,證述遵在東晉初年,團結江東境內諸政治社會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強胡族之侵略。當時中國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實不可沒。文中又分析南來北人之社會層及居住地域? 燮漵牒罄茨銑 肥輪 叵怠F └皆亟旯闃莩 兩勾s銘,亦可供治史者之參證。
陳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一九二五年受聘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回國任教。後任清華大學中文、歷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第一組主任及故宮博物院理事等,其後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後挈全家離北平南行,先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一九三九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通訊院士。一九四二年後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華大學任教。一九四八年南遷廣州,任嶺南大學教授,一九五二年後為中山大學教授。一九五五年後並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