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人類古老文明中的優秀傳統之一,在長期傳播、發展過程, 與我國的儒、道文化相結合,成為祖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辯證地認識和利用佛教文化資源是當代臨終關懷工作的任務之一。本書以臨終關懷為主題,來講座佛教的生死智慧,希望能給從事和關注臨終關懷事業的讀者以幫助和啟迪。
本書上篇的第三、四、五、六章為佛教正面的臨終關懷,包括了對「臨終關懷」這個概念和范圍的演繹確定、對死亡過程的分析介紹、對面臨死亡的關懷提示、對中陰階段的救度超拔。本書下篇所揭示的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卻是以往未被人們所注意到的部分,是筆者首次在「臨終關懷」這個課題中提出,並且以熟悉的佛法思想理論和史料來加以
論述,展現了佛教臨終關懷的深遠意義。
同時,佛教是一種全面關注生命內在真實和內在超越的學說和教育。生命當然包含了生活和死亡,在生死之間找到普遍性的真理,然後徹底超脫了生活和死亡的束縛。而目前人類文明正面臨著重大的轉型階段,中國社會乃至佛教本身也同樣面臨著重新整合的機遇和挑戰,佛教的優秀傳統也應該為現代人的生活和生命提供更多的借鑒。
目錄
導論——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
第一節佛教生死觀
一生死是痛苦的
二生死之痛是可以解決的
三生死的真相
第二節佛教業報論
一業因
二業緣
三業果
四業報
第三節佛教輪回說
一生命現象的輪回
二現實情緒的輪回
三超越輪回的束縛
第二章 以覺為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諦
第一節本覺與生死
一、本覺如鏡
二、生死如塵
三、生死即本覺
第二節始覺與慈悲
一、始覺之層次
二、慈悲之內涵
三、修慈悲的機遇
第三節究竟覺與凈土
一、心靈的徹底解放
上篇——正面關懷
第三章 飭終關懷——關懷為真情之透露
第一節臨終關懷之概念
一、生命的尊嚴
二、生命的灑脫
三、生命的偉大
第二節臨終關懷之范圍
一、關懷老病死
二、覺醒成年人
三、關心青少年
第四章 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
第一節死亡的過程
第一次融化
第二次融化
第三次融化
第四次融化
第五次融化
第六次融化
第七次融化
第八次融化
第二節真情與愛心的關懷
一改善臨終者的環境
二改善臨終者的觀念
第三節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一死亡的契機
二走向解脫道
第五章 殊勝關懷——佛法是殊勝之通道
......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
第一節佛教生死觀
一生死是痛苦的
二生死之痛是可以解決的
三生死的真相
第二節佛教業報論
一業因
二業緣
三業果
四業報
第三節佛教輪回說
一生命現象的輪回
二現實情緒的輪回
三超越輪回的束縛
第二章 以覺為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諦
第一節本覺與生死
一、本覺如鏡
二、生死如塵
三、生死即本覺
第二節始覺與慈悲
一、始覺之層次
二、慈悲之內涵
三、修慈悲的機遇
第三節究竟覺與凈土
一、心靈的徹底解放
上篇——正面關懷
第三章 飭終關懷——關懷為真情之透露
第一節臨終關懷之概念
一、生命的尊嚴
二、生命的灑脫
三、生命的偉大
第二節臨終關懷之范圍
一、關懷老病死
二、覺醒成年人
三、關心青少年
第四章 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
第一節死亡的過程
第一次融化
第二次融化
第三次融化
第四次融化
第五次融化
第六次融化
第七次融化
第八次融化
第二節真情與愛心的關懷
一改善臨終者的環境
二改善臨終者的觀念
第三節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一死亡的契機
二走向解脫道
第五章 殊勝關懷——佛法是殊勝之通道
......
序
佛教發源於印度。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的積淀與輝煌,恆河綿延不絕的滔滔流水,喜馬拉雅山的皚皚雪峰,深邃悠遠,高曠純潔,給人一種高山仰止的虔誠和神秘莫測的庄嚴。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昆侖山的血脈,始終貫穿著炎黃子孫勤勞勇敢的現實主義精神。而在公元前後,古印度「以覺為本」的知足深沉之思想,越過高聳人雲的蔥嶺,尋找到了中國「以人為本」的仁恕務實之土壤,從此開始了千百年來「以人為本、追求覺悟」的中國新文化之孕育。如果有人要問「中國精神」是什麽?那就是這「以人為本,追求悟性」八個字。無論是佛教的八大宗派,還是傳統到現代的儒家,無論是書畫藝術的寓意,還是文學影視的追求,莫不體現這一以貫之的中國精神!
「以人為本」是立足於人間,「追求悟性」是超脫於世俗,兩者不可缺少不可偏廢。明清時期佛教的沒落,是由於失去了「追求悟性」的光輝!禪思想走進歐美,則因為「追求悟性」的灑脫情懷。
以人為本,人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而在不同文明的熏陶下,卻又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在尼泊爾,我看見了純粹印度式的生死觀,真令人目瞪口呆!
那是在恆河的一條支流旁,河邊有一排長長的房子,大約有四五十間,房子六米深左右,沒有隔間,面對混濁的河水,三面臨空,背面一堵長長的牆壁。確切地說,更像是河邊的一道長廊。房子里沒有任何家具設備,只有許多簡易的木板,每塊木板上鋪著床單,床單上躺著一些瀕臨死亡的人。他們的親人好友都圍繞著, 口里念著經文,神色安詳自然,根本看不出哪些是他們的家屬,哪些是來幫助的,哪些是游客。死亡之後,換下的舊衣服被扔到河里(隨波流出一段距離之後,自然有人會來撿走。被稱為「糞掃服」),家屬再把換了新凈衣服的屍體抬放在房子門口,在一木材壘起的方墩上焚燒,燒完之後,就把骨灰掃人河中。一個人就從此結束了人生最後的「旅游」,從此可以升天了。
衰老、病危、死亡、焚燒、骨灰、生離死別,在這里沒有哭聲,沒有眼淚,也沒有歡笑,沒有嘈雜。只有祈禱,只有沉默,只有真摯的安慰,只有默默的送別。一切都是那麽平靜,那麽自然,那麽理所當然。
被骨灰和死者遺物污染的河水,像泥漿一般混濁,臭氣熏天。但就在上游灑下骨灰、下游也灑下骨灰的中間河段,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們,赤身裸體地在跳水、游泳、嬉笑。當死者遺物飄流過身旁的時候,他們會用手將之拿起,再往下游扔去,大伙兒繼續仰著、俯著、立著游泳,盡情地歡鬧。
河的對岸,綠樹叢生,猿猴戲耍;調蛇者演奏樂曲,人蛇共舞;苦行者披頭散發,默坐靜思;游客們絡繹不絕,熙熙攘攘。這是一幅活潑的「生死畫卷」。
在這里,生與死是和諧的,人與物是同體的,染與凈是不二的,客與主是莫分的。
在經濟落後、缺乏現代文明的社會里,尚且如此鎮靜、灑脫、和諧地對待生死,何況當今人類向現代化、後現代化邁進的時代,豈不是更應該享受生命的自在與和諧之美嗎!
基於對這種生死觀的感觸,以及對佛教生死學的透視,回顧我們自身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似乎發現人們對於死亡真相的了解幾近於零,對於死亡的訓練更是荒蕪無比,而對於死亡的態度也就難免謬誤了。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里,人類再也不能如此冷漠地面對死亡了,再也不能如此草率地解決死亡了。所以,「生死大事」和「以覺為本」也就成為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依此引發了我們對於臨終關懷的諸多事項進行介紹和討論之熱忱!可以說,本書是為想認識死亡和了解佛教超越死亡思想的讀者而作的,其中充滿了生活藝術和實踐智慧的探索。
本書上篇的第三、四、五、六章為佛教正面的臨終關懷,包括了對「臨終關懷」這個概念和范圍的演繹確定、對死亡過程的分析介紹、對面臨死亡的關懷提示、對中陰階段的救度超拔。本書下篇所揭示的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卻是以往未被人們所注意到的部分,是筆者首次在「臨終關懷」這個課題中提出,並且以熟悉的佛法思想理論和史料來加以
論述,展現了佛教臨終關懷的深遠意義。
同時,佛教是一種全面關注生命內在真實和內在超越的學說和教育。生命當然包含了生活和死亡,在生死之間找到普遍性的真理,然後徹底超脫了生活和死亡的束縛。而目前人類文明正面臨著重大的轉型階段,中國社會乃至佛教本身也同樣面臨著重新整合的機遇和挑戰,佛教的優秀傳統也應該為現代人的生活和生命提供更多的借鑒。
一年來,我的導師方廣鋁*先生一直都關心此事,審閱了全部文稿,並對書中的「獨創」部分表示欣賞,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普陀山佛學院的領導和師生們對我諸多照顧,特別是續聖法師、200l級本科班的部分同學幫我看了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在修改過程中得以受用。感激不盡!
「以人為本」是立足於人間,「追求悟性」是超脫於世俗,兩者不可缺少不可偏廢。明清時期佛教的沒落,是由於失去了「追求悟性」的光輝!禪思想走進歐美,則因為「追求悟性」的灑脫情懷。
以人為本,人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而在不同文明的熏陶下,卻又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在尼泊爾,我看見了純粹印度式的生死觀,真令人目瞪口呆!
那是在恆河的一條支流旁,河邊有一排長長的房子,大約有四五十間,房子六米深左右,沒有隔間,面對混濁的河水,三面臨空,背面一堵長長的牆壁。確切地說,更像是河邊的一道長廊。房子里沒有任何家具設備,只有許多簡易的木板,每塊木板上鋪著床單,床單上躺著一些瀕臨死亡的人。他們的親人好友都圍繞著, 口里念著經文,神色安詳自然,根本看不出哪些是他們的家屬,哪些是來幫助的,哪些是游客。死亡之後,換下的舊衣服被扔到河里(隨波流出一段距離之後,自然有人會來撿走。被稱為「糞掃服」),家屬再把換了新凈衣服的屍體抬放在房子門口,在一木材壘起的方墩上焚燒,燒完之後,就把骨灰掃人河中。一個人就從此結束了人生最後的「旅游」,從此可以升天了。
衰老、病危、死亡、焚燒、骨灰、生離死別,在這里沒有哭聲,沒有眼淚,也沒有歡笑,沒有嘈雜。只有祈禱,只有沉默,只有真摯的安慰,只有默默的送別。一切都是那麽平靜,那麽自然,那麽理所當然。
被骨灰和死者遺物污染的河水,像泥漿一般混濁,臭氣熏天。但就在上游灑下骨灰、下游也灑下骨灰的中間河段,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們,赤身裸體地在跳水、游泳、嬉笑。當死者遺物飄流過身旁的時候,他們會用手將之拿起,再往下游扔去,大伙兒繼續仰著、俯著、立著游泳,盡情地歡鬧。
河的對岸,綠樹叢生,猿猴戲耍;調蛇者演奏樂曲,人蛇共舞;苦行者披頭散發,默坐靜思;游客們絡繹不絕,熙熙攘攘。這是一幅活潑的「生死畫卷」。
在這里,生與死是和諧的,人與物是同體的,染與凈是不二的,客與主是莫分的。
在經濟落後、缺乏現代文明的社會里,尚且如此鎮靜、灑脫、和諧地對待生死,何況當今人類向現代化、後現代化邁進的時代,豈不是更應該享受生命的自在與和諧之美嗎!
基於對這種生死觀的感觸,以及對佛教生死學的透視,回顧我們自身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似乎發現人們對於死亡真相的了解幾近於零,對於死亡的訓練更是荒蕪無比,而對於死亡的態度也就難免謬誤了。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里,人類再也不能如此冷漠地面對死亡了,再也不能如此草率地解決死亡了。所以,「生死大事」和「以覺為本」也就成為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依此引發了我們對於臨終關懷的諸多事項進行介紹和討論之熱忱!可以說,本書是為想認識死亡和了解佛教超越死亡思想的讀者而作的,其中充滿了生活藝術和實踐智慧的探索。
本書上篇的第三、四、五、六章為佛教正面的臨終關懷,包括了對「臨終關懷」這個概念和范圍的演繹確定、對死亡過程的分析介紹、對面臨死亡的關懷提示、對中陰階段的救度超拔。本書下篇所揭示的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卻是以往未被人們所注意到的部分,是筆者首次在「臨終關懷」這個課題中提出,並且以熟悉的佛法思想理論和史料來加以
論述,展現了佛教臨終關懷的深遠意義。
同時,佛教是一種全面關注生命內在真實和內在超越的學說和教育。生命當然包含了生活和死亡,在生死之間找到普遍性的真理,然後徹底超脫了生活和死亡的束縛。而目前人類文明正面臨著重大的轉型階段,中國社會乃至佛教本身也同樣面臨著重新整合的機遇和挑戰,佛教的優秀傳統也應該為現代人的生活和生命提供更多的借鑒。
一年來,我的導師方廣鋁*先生一直都關心此事,審閱了全部文稿,並對書中的「獨創」部分表示欣賞,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普陀山佛學院的領導和師生們對我諸多照顧,特別是續聖法師、200l級本科班的部分同學幫我看了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在修改過程中得以受用。感激不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