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體言簡意賅,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文體,歷代用來描述中藥性味功用的亦不鮮見。最為大家熟悉的莫過於元代李東垣所著《藥性賦》,幾百年來盛傳不衰,成為中醫藥初學者的必讀之書,為中藥知識的普及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神農本草經》問世以來,中醫藥著作浩如煙海,但其中兼述藥物性狀者,卻寥若晨星,描述藥物性狀的歌賦更是前無古人。致使一些中醫藥初學者,對某些藥物知其名而不辨其物,曉其功而不明其狀。況且,隨着時代的發展,歷代藥性歌賦大都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影響最大的《藥性賦》也不例外,其中很多藥物的性味功用與現代大相徑庭,細考其間,舛誤不少。類分寒熱溫平,藥性混淆者多見:選藥200余種,冷僻鮮用者並存。白附子溫熱,指為性平;大小薊寒涼,歸類性溫。公英、雙花常用之晶,著者未錄;金箔、膩粉罕見之藥,筆墨尤多。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略指一二,以示其誤,作為中醫藥初學者的入門讀物已不太適宜。基於此,筆者不揣淺陋,根據高等院校教材《中藥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