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吉爾·利波維茨基,1944年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索邦
大學,現在格勒諾布爾擔任哲學教授,法國教育部計划委員
會成員。著作有《空虛時代,論當代個人主義》(1983)、《蜉蝣帝國,現代社會中的時尚及其命運》(1987)、《義務的衰微,新民主時期的無痛倫理學》、《第三種女人,女性的永恆性與革命性》等。

塞巴斯蒂安·夏爾,渥太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加拿大
舍布魯克大學哲學教授。研究現代哲學。

「人們從『後』時代走到了超級時代。一個新的現代性
社會誕生了。它不再意味著走出傳統世界,獲得現代理性,
而是意味著將現代性本身現代化,將理性化再理性化。」本
書深刻闡釋了現代性問題,細致地探索了當代個體的方方
面面。作者試圖以現象描述和考證為基礎,超越前人和今
人,超越現代性的擁護者與反對者之間的傳統對立,對正在
我們眼前發生的「第二次現代革命」(或超級現代性)做出
重要說明,並試圖描述它給我們帶來的好壞兩方面影響。
 

目錄

前言

自相矛盾的個人主義——吉爾·利波維茨基思想入門
塞巴斯蒂安·夏爾(1)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走出懲戒的社會
從後現代性到超級現代性:從享樂到焦慮
意義的喪失與現在的復雜性
保護消費主義理念的萬能
負責與不負責的倫理
第四種權力的悖論

時間的對抗或超級現代社會 吉爾·利波維茨基

現在的兩個時代
未來的新衣
信心與未來
「享受現在」觀念的退卻
時間的沖突與時間自反性
力口速的時間與找回的時間
感覺主義與完美表現
重訪過去
超級消費時間中的記憶

一個思想歷程的坐標
——吉爾·利波維茨基與塞巴斯蒂安·夏爾訪談錄

吉爾·利波維茨基著作
 

吉爾·利波維茨基的著作深刻解釋了現代性問題。他的第一部著作《空虛時代,論當代個人主義》(伽利瑪出版社,1983年)就埋下了可能在法國流行的「個人主義范式」的伏筆。此後,他不懈地細致探索當代個體的方方面面,如:時尚的新統治,倫理觀念的變化,以及性別新經濟,奢侈的脹和消費社會的驟變。

這種對現代人的關注可以被視為一種善意。但事實上,他的研究理念之一是要以現象細致描述和考證為基礎,超越前人和今人,超越現代性的擁護者與反對者之間的傳統對立。因為,現代性的「天意主義」模式,意即永遠可以從自身尋找到治疾妙藥和除弊良方,和作為惟一「工具理性」統治的災難性模式,意即一種不再講目的只講手段的理性,
都無法在自身研究中找到單義性應用。

在我們眼前發生的第二次現代革命(或超級現代性)絕對不是目的消失的同義詞。它絲毫不意味著唯物主義和犬儒主義的最終勝利。相反地,人們正在進行大量情感和傳統價值的再投入,如社會交往興趣、志願服務、對倫理的不滿、愛情崇尚。如此多的情感與價值不僅在繼續傳承著,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會增強,形成個人主義的人道主義深化。從這一點上講,吉爾·利波維茨基的解釋似乎更接近現代性的第一種「樂觀主義」模式。他不僅關注這種現代性根本無法納入不可見的天意般的機制中的「差異」,還努力描述這些重構和再生現象的具體細節。這里不涉及什麽辯證法的冒險,而是現象的一種可模擬的演示(這一點,無論是第一種模式,還是第二種模式,都無法做到)。

這就是為什麽這種現代性的更加復雜而又較少單義的閱讀不是從我們現在的某種伊甸園視角開始的緣故。對於演員或者演釋者而言,現在是而且永遠是矛盾的。如果超級消費能與人道主義價值相容的話,那它一定不是人類幸福的萬靈藥。超級當代個體,更加自主,但也會隨著限定他的承諾
和要求的更加寬泛和眾多而變得更加脆弱。自由、舒適、生活質量和壽命的延長無法解除任何人生悲劇。相反地,它們使人生悲劇變成更為殘酷的事實。

在這部與塞巴斯蒂安·夏爾合作的著作中,吉爾·利波維茨基回顧了他的思想發展脈絡和他研究的各個不同階段,也就「第二次現代革命」的解釋做了重要說明,並首次嘗試以最典型的方式描述這種「超級現代性」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部著作是哲學學院對吉爾·利波維茨基研究多次討論的延續。作為舍爾布魯克大學(拿大)的哲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夏爾制定了此書的思想方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