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地圖:中國商人的地域性格與文化精神

商人地圖:中國商人的地域性格與文化精神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歐人葛山/著
  • 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11060728
  • ISBN13:9787811060720
  • 裝訂:360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商人地域性格與文化精神為主線,分析詮釋了浙江、豫東、上海、山西、山東等八個地域的商人特征、商業文化、經營風格以及價值觀念。 每一個商人身上都烙有自己的文化胎記,江浙商人精明,東北商人膽大,山東商人尚義,廣東商人重利,徽派、晉幫、洞庭幫......十大商幫各顯本色,如果進行歸納,中國大陸商人可分為三大流派:江浙商人 ,嶺南商人,北方商人。
 

目錄

序言 中國商人的地域性格
浙江商人 最會做生意的部落
廣東商人 對政治的淡漠於對經商的熱衷
上海商人 最前沿的商人
山西商人 他們的名字叫晉商
山東商人 把經商當事業做
北京商人 權力與商道的雙重運作
東北商人 在酒不言商
河南商人 憨與奸
 

中國商人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各地域商人自成流派,逐漸形成了十大商幫。十大商幫中,南方居多,有徽州商幫、洞庭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等;北方少之,有山西商幫、陝西商幫等。各幫商人的經營項目、活動范圍、經營風格、價值觀念等並不完全一樣。比如近代山西商幫以善理財、獨
創票號著稱;徽州商幫則表現為亦賈亦儒,賈儒結合;廣東、福建兩幫商人以海商為主體,表現出亦商亦盜的組織形式。異彩紛呈,各顯英雄本色,給中國社會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緣何中國商人集團呈現出區域特征?說到底,從商既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文化的地域色彩是比較明顯的。這一點不但中國的學究夫子多有論述,就是藍眼睛高鼻梁的外國人也有親身感受。19世紀,幾度來華的德國地質學家利希霍芬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最后寫成《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一書,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中國19個省的人的文化性格特點。雖失偏頗,卻也道出了一些真實。商人經商是在一定的文化傳統與文化觀念支配下進行的,他們的經營原則與方式、經營品種與特色,必然會打上地域文化的痕跡,往往會形成一個流派。
我們說明代商人的地位與以前相比,有變化。但總的來說,仍然處於最低等。洪武時期,統治者曾蠻不講理地規定,農家可穿綢紗、絹布,商賈只能穿絹布。綢紗是高級品,絹布則是粗厚的絲織品,可見在明代的觀念上仍然
是賤商。在政治上,盡管有的商賈已家財萬貫,居室豪華,交結宮宦,與文人學士互相來往,但是他們仍然沒有大官僚、大地主那顯赫的地位。明朝商人,雖可向政府購買官爵,但得到的榮銜多於實權。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
想只能作為一種觀念存在,不可能實際操作。整個明代商人被官府敲詐、勒索、魚肉之現象仍比比皆是。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國商人賺了錢后,為何不願繼續擴大生意,而是轉向買田置地,或者用於個人享受,或者干脆把錢儲藏起來;我們也不難理解中國早有資本主義萌芽卻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們還不難理解十大商幫在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后,為何顯得那般茫然無措而一敗塗地。
到了近代,中國商人除了遭受封建勢力的勒索外,還要受外國殖民勢力的欺壓。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其境況之險惡便可想而知。為擺脫封建官府的敲詐,中國商人或在外國注冊,或掛洋行的牌子;為擺脫西方殖民勢力的欺壓,中國商人不得不采取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與官府進行「合作」。因此,近代中國商人表現出雙重人格。
特別應當提及的是,雖然歷代專制統治者非常憎惡商人,但中國官商卻一直很興旺發達。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官商。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緩慢與中國官商「興隆」可能有着內在的聯系。官商「興旺」,民間商人就「萎縮」。官商一般憑借特權、地位、靠山壟斷市場經營。權力滲透市場,市場上就不可能有公平自由的競爭。
新中國建立后,我們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划經濟,企業一切都由國家包起來,廠長、經理只不過是政府政策的執行者而已。因而,計划經濟時代只有工人,而無嚴格意義上的商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開始了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共「十四大」又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市場經濟呼喚商人的涌現,同時市場經濟又是鑄造商人的大熔爐。可喜的是,中國商人雖不成熟,但已形成一個階層,並且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前商業部長胡平先生說:「新商人已形成京派、海
派、港派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他們既競爭又聯合,成為推動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