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述評性歷史著作,以寬闊的歷史視角,廣泛揭示了西學東漸、洋務運動、同治中興、晚清覆滅、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甲午戰爭的內在聯系,重點突出甲午戰爭的地緣戰略、外交謀略、軍事謀略,向讀者深入闡述並評論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等。

甲午戰爭的可恥失敗,不僅僅是清王朝的軍事、外交和政治慘敗,不僅僅是洋務運動和晚清中興的赫然夭折,也不僅僅是損失了2億3千萬兩白銀、割讓了寶島台灣和被迫洞開中國腹地。隨著甲午戰爭的硝煙彌漫,整個中國社會、東北亞乃至全世界,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持久浩劫。這場戰爭實際上顛覆了四個帝國、喚醒了俄國革命、激盪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目錄

序 歷史之鑒——甲午戰爭110年祭
第一編 盛世危言
第一章 同光興盛——甲午戰爭前的中外局勢之一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
西學東漸
內外交困
借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
第二章 盛世危言——甲午戰爭前的中外局勢之二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
朝鮮半島——同光興盛時的東北亞形勢
1 中國大陸的水陸門戶——台灣島、朝鮮半島對西方圍堵、肢解中國的戰略地位
2 《江華條約》——李鴻章促使朝鮮「開國」
3 壬午兵變——北洋大臣臨時代理果斷撲滅1882年日朝危機
4 「開化黨」·甲申事變——駐朝的清廷三將奮勇撲滅1884年日朝危機
侵台灣,吞琉球——同光興盛之際的琉球、台灣形勢
蹶相維離——同光興盛背后的基本國情
人怨天譴——慈禧太后的難言之隱
外強中干——清朝國防的另一面
虛有其表——北洋海軍的另一面
盛世危言——三個廣東人的「杞人憂天」
形勢完固·海宇升平——甲午戰爭前夕的北洋閥兵和萬壽慶典
第二編 敗戰敗和
第三章 朝鮮烽煙——日本意在大戰·清廷力圖和戎
第四章 悍然進攻——日本發起豐島·成歡·平壤·黃海四大戰役
第五章 萬壽慶典·議和·屠城——二度和戎
第六章 戰和無可恃——四度和戎·兩次拒使·北洋海軍坐斃威海
第七章 寶劍秋風——湘軍潰敗·馬關條約
第八章 三國干涉還遼·台灣淪陷
第三編 帝國不能承受之重
第九章 門戶開放·辛亥革命·世界大戰——甲午戰爭的后果
后記·痛定思痛
附錄·主要參考資料
 

歷史之鑒——甲午戰爭110年祭

浮躁的全球化浪潮,激盪着跨世紀的文明沖突。渴望塵埃落定的人們,為生存之道和幸福之路探索着個人、家庭、國家和人類命運的玄機。一次不無偶然的閑談,使作者有幸感悟:一些看似遙遠而神秘的歷史巨變,其實與我等平民百姓是那樣的息息相關並近在咫尺——

(一)惜緣歷史——本書由頭

1999年夏秋之交,筆者出差參加一個發展研討會,夜間休閑的時候,打算隨便翻翻帶去打發時間的《左宗棠傳》。恰好室友也是個書迷,我們便聊起了歷史。從左宗棠聊到馬尾船廠,從馬尾船廠聊到北洋海軍,自然而然就到了甲午戰爭。

雖然兩個都是書迷,看的書都很雜——或者說是廣博,但是,我們都感到自己對甲午戰爭莫名其妙地熟悉而又陌生。靈感告訴我,願意重溫這段一百多年前深刻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大事的讀者一定不少。

坦率地說,重讀甲午戰爭,最初很輕松,越看越迷惑。這一方面是由於關於此段歷史的著作本身紛雜而相互矛盾,一方面我又偏偏是抱着不弄個所以然不罷休的態度去較真歷史。結果,不得不查閱超過三百種相關著作。

為探索歷史脈絡、關鍵細節和歷史之謎而進行的研究性閱讀,無疑是辛苦的。但苦中有樂:最大的樂趣在於結緣歷史魅力、穿越歷史迷霧、增長歷史智慧,並催生了這本既可輕松翻閱,又可靜心品味的《盛世之毀》。

(二) 大戰爭,大歷史——本書視角

有兩本書沒納入這本書的主要參考書之列,但對此書的影響卻值得特別提及:一是著名國際政治家亨利·基辛格博士的《大外交》,一是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

竊以為,很少有人能寫出《大外交》這樣的巨著。除了智慧的原因,更在於其寫作資源不可多得。實際上,是美國政府極端強大、幾乎無所不在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勢力,為這位美國前國務卿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去馳騁廣闊的國際舞台,開展縱橫世界的大國外交。基辛格博士把一代或幾代美國政府國際活動的記錄加以整理,就得到了厚厚一部《大外交》。

顯然,幾乎沒有其他作者能有幸與美國國務卿資源共享。但是,這卻並不意味着中國學人只能做井底之蛙。中國台灣學者黃仁宇先生的名著《萬歷十五年》,是聚焦中國明王朝的一些微妙故事。它雖然遠不像《大外交》那樣縱橫四海,但魅力卻未必在前者之下。這種魅力,無疑是源於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獨到的歷史智慧。

《萬歷十五年》對本書的影響,主要不在於導致明王朝命運巨變的微妙的政治變化本身,以及該書的寫作方法,而在於其后記所強調的「大歷史觀」——歷史底蘊博大精深,恰恰是中華文化之長,這是年輕氣盛的美國最穩重老練的國際政治家所求之不得的。

「大歷史」思想促使筆者發現,甲午戰爭本身背景和過程的復雜微妙,以及它對中國、東北亞及全世界近、現代史之事關重大,遠遠超過一般專著的視野。要足夠真切地理解這場突然摧毀光緒聲勢、根本逆轉大清帝國命運的重大戰爭,非大外交、大歷史相結合不足以為用。

關於甲午戰爭的論著,往往以戰爭爆發前夕的朝鮮東學黨起義為背景,有的則涉及到10年前的兩次日朝沖突,個別可到20年前后的日本侵略台灣和琉球,本書卻不得不把視野拉到整個洋務運動和同光興盛,甚至更遙遠的地方。

讀者將不難看出,就是洋務運動和晚清中興,也不過是「西學東漸」、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日本「蘭學」和明治維新等等一系列更廣闊的國內國際背景中的一部分;而理解這些歷史背景,是讀透甲午戰爭的重要前提。

(三) 甲午戰爭的核心意圖

雖然斗膽提出了不止一處的新見解,但筆者不得不坦言相告,本書的研究還非常有限,書中雖然有緣指出一些史謎卻還無力破解。在有限的研究中,筆者特別遺憾地發現,在簽署嚴重喪權辱國條約之后的上百年里,國人對甲午戰爭的一些最重要戰略意圖和關鍵問題似乎並沒有識破,或者說看得不夠透徹——更不用說作為當事人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李鴻章、翁同穌、劉坤一、張之洞等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