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

象征︰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
定價:171
NT $ 149
  • 作者:劉錫誠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2-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7711102
  • ISBN13:9787507711103
  • 裝訂:平裝 / 43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美學家黑格爾曾經從藝術的角度談論過象征。他把象征分解為兩個因素︰第一個是意義,即事物象征的或暗示的含義;第二個是這意義的表現,即外在事物。他說︰“意義就是一種觀念或對象,不管它的內容是什麼,表現是一種感性存在或一種形象。”他對于象征所作的闡述,雖然指出了象征可以分解為意義以及這意義的表現兩個構成因素,但相當模糊。

作者簡介︰

劉錫誠,1935年出生于山東昌樂縣。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曾任《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有學術著作問世。
 

目錄

整合——《三足烏文叢》總序
第一章 什麼是文化象征
第二章 失落了的意象
第三章 動物的人文角色意義
第四章 社——通古達今
第五章 薩滿文化象征
第六章 儺︰除舊德立新德
第七章 鐘馗信仰與傳說
第八章 神秘數字與天人合一
第九章 顏色崇尚與文化模式
第十章 且看村翁壁上圖
 

不同世界觀的文化史家和思想史家中,都曾有人表達過這樣一種非常接近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一個現代民族中,都存在著兩種文化。如果采用一種簡化的公式來表達,我想,可以概括為︰一種是上層文化,一種是下層文化。這兩種文化是同源而異流的,即源于本土的原始文化,在人類社會出現了分工,出現了被稱為“勞心者”的思想家後,便逐漸創建了上層文化,而處于社會底層的廣大社會成員——民眾,則以傳承的方式承襲著和發展著本土的原始文化;這兩種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傳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兩者都是傳統文化,但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相滲透。

具體說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大體也是如此,一種是上層文化,一種是下層文化。雖然經歷過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兩次大的文化轉型,儒、道、法各派在互相排拒和互相吸收中大大地推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但到了清末,大抵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尋上層文化,已僵化到了嚴重脫離廣大人民群眾、束縛自由思想和扼殺創新意識的地步。1840年以後,在西方文化(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影響下,一批代表維新思潮的思想家,已經開始反忌中國文化的局限性,涌起了一個“西學東漸”的浪潮,政治上的改良主義于是也大行其道。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批革命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背叛了養育過他們的上層文化,從舊營壘里沖殺出來,他們的旗幟上寫的是︰反對舊禮教,打倒孔家店,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倡白話文。同時,他們當中有的人執著于借鑒西方文化,有的人則熱衷于提倡民間文化。民問文化就是下層文化。民間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我看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昭示的,實際上是以民主和科學來整合中國的上層文化與下層(民間)文化,推動中國文化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魯迅說︰民間文化的特點是“剛健清新”。“舊文學衰頹時,因為攝取民間文學或外國文學而起一個新的轉變,這例子是常見于文學史上的。”(《門外文談》七)“歌、詩、詞、曲,我以為原是民間物,文人取為己有,越做越難懂,弄得變成僵石,他們就又去取一樣,又來慢慢的絞死它。譬如楚辭罷,離騷雖有方言,倒不難懂,到了楊雄,就特地‘古奧’,令人莫名其妙,這就離斷氣不遠矣。詞曲之始,也都文從字順,並不艱難,到後來,可就難讀了。”(《致姚克信》1934年2月20日)文學如此,文化莫不如此。當一種文化到了快要僵死的時候,攝取民間文化或外國文化而獲得一個新的轉變,也是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的。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五四”先鋒們開啟的中國文化整合方向,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承繼。雖經幾代人的呼吁和努力,下層文化也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拯救和認同,但應當坦率地承認,進展並不都是很順利的,道路也不是筆直的;即使有一些人在做,也往往是孤立無援,得不到社會重視甚至承認。近鄰印度人的《摩珂婆羅多》的出版儀式,曾列為當年國會的大事;芬蘭人的《卡列瓦拉》的編纂成書,曾被尊為民族獨立的象征。在我們,《格薩爾王傳》何曾得到過這樣的榮耀?恐怕連許多文化史家文學史家也是沒有接觸過的。近五十年來考古學的發現,改寫了中國的上古文化史,使中國文化起源的“多元論”成為不爭的結論。但考察中國文化研究界,似乎並沒有從考古學的發現中得到多少啟發,仍在固守著先祖們的家業。遠的說,漢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是融合多民族及其文化的結果;近的說,中國由于多民族的構成,其文化(有的民族也有上層與下層之分),也是多元一體的文化。而下層文化的發展,雖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上層文化的影響,民族之問也曾不止一次地發生過或強或弱的文化(包括外來文化)交融,不論發生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從總體來說,下層(民間)文化雖然有某些惰性,但它從來是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而且至今仍然有其較為獨立的品格和體系。多少民俗學家和文化人類學的調查,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拋開或忽略下層文化,特別是多民族的下層文化及其交流與融合,忽略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去談論和研究中國文化史,越來越顯示出其研究的片面性和保守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