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

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
定價:90
NT $ 78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近階段的思想家和學術思潮的分析,特別通過突出非理性主義、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理論或意識形態批評,補充完善了《意識形態概念》和《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這些早期著作中提出的觀點。

不過,本書的一個目的是在全球這一更廣闊的背景下討論這些觀點:一是將第三世界的存在考慮在內,其次深入到文化身份的問題。作者對這些相關問題的研究深受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系的學術氛圍、教學及討論的影響。在有關文化身份的問題上,理查德·約翰遜對作者的研究的影響尤其重要。他本人也許並不知道這一點,他也與本書的一切缺陷毫無關系。作者也想感謝托尼·吉登,不僅因為作為編者,他的一些建議使本書大為改觀,而且也因為他的一些觀點極大支持了作者對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看法。作者非常感謝政體出版社和布萊克威爾出版社的許多人,他們在作者出國期間,高效率地完成了本書的出版工作。這里尤其應該感謝林丹·斯塔福德出色的文字編輯,是他使文本得到極大的完善。不過不管怎樣,作者還是要對作者的英語中仍有的不恰當之處負責。
 

目錄

緒論
第一章意識形態、理性與他者的構建引言
引言
意識形態與理性
馬克思與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全球化及其他形式的壓迫
理性與減少差異
理性與種族主義
歷史主義與忽略一致性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對理性的攻擊
引言
意志至上:叔本華
權力意志:尼采
遺留物和衍生物:帕累托
工具理性的問題:「批判理論」
第三章 結構主義與阿爾都塞學派的解體
引言
路易·阿爾都塞的自相矛盾
阿爾都塞學派的分裂與解體
阿爾都塞學派中的正統派
起表述作用的政治與起質問作用的意識形態
阿爾都塞學派與馬克思主義的分化
意識形態、符號學和精神分析
第四章 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引言
福柯與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與認識論的終結
政治與話語邏輯
後現代主義
從意識形態到極權主義元敘述:利奧塔
從意識形態到超現實:波德里亞爾
後現代主義對意識形態的批評
第五章 哈貝馬斯與新理性觀
引言
意識形態觀
幾點批評
意識形態的終結?
朝向新的理性觀和理性化
交往理性、認同和真理
種族中心主義、相對論和文化身份
第六章文化身份、全球化與歷史
引言
現代性與個人身份
全球化與時空濃縮
全球化與民族身份
文化身份與本質論
文化身份、歷史和差異
人名中英文對照表
參考論文中英文對照表
參考書目中英文對照表
 

亨利·列斐伏爾作為「都市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再強調空間問題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空間性與社會性、歷史性的思考應該同時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理論視角。列斐伏爾將空間的重組看成是戰後資本主義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列斐伏爾認為,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在於世界范圍內工業社會向都市社會的轉變,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對都市空間不斷進行重構,而都市化則是資本建立其穩固基礎的必然要求。同時由於城市同樣是日常生活、使用價值消費以及社會再生產的場所,作為區域性的具體地點,城市是全球化矛盾最突出、最尖銳的地方。因此「都市研究」的重要性,已經主要不在於全球范圍內都市人口的急速膨脹,或者都市化過程的廣度與深度,而在於城市已經成為了全球化矛盾的焦點,成為了都市問題與更為隱蔽的文化問題的結合場所。

可以說,「全球化」作為一種改變現狀的變化范式,已經成為了替代「現代化」的一種話語和社會想象。顯然,全球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學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認同問題,這一文化認同問題與全球化所造成的時間一空間觀念上的巨變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今,發生在遙遠地區的種種事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直接、更迅速地對我們發生著影響。反過來,我們作為個人所作出的種種決定,其後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由於互聯網等科技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推動,人類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遷,在場的東西的直接作用越來越為在時間一空間意義上缺席的東西所取代。於是社會關系被從相互作用的地域性的關聯中「提取出來」,在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跨越的過程中進行被重建。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將這種時間與空間的混雜排列稱為「時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他認為這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吉登斯不僅看到了全球化是政治與經濟兩種影響合力推動的進程,而且認為全球化在建立國際間新秩序的力量對比的同時,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市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之一大衛·哈維則將時間與空間的復雜交織命名為「時空濃縮」。

如果說,全球化對於都市問題的深刻影響並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關於經濟上的影響,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時空觀念的巨變;那麽,與全球化互為表里的消費主義,就必須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討論。消費主義已經不是簡單的消費產品、消費市場所能涵蓋的。鮑德里亞早在1968年就出版的名著《物體系》中,就指出過「消費的對象,並非物質性的物品和產品:它們只是需要和滿足的對象。我們過去只是在購買、擁有、享受、花費——然而那時我們並不是在『消費』。原始的節慶、封建領主的浪費、19世紀布爾喬亞的奢華,都不是消費。┅┅財富的數量和需要的滿足,皆不足以定義消費的概念:它們只是一種事先的必要條件。消費並不是一種物質性的實踐,也不是『豐產』的現象學。它的定義,不在於我們所消化的食物、不在於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不在於我們使用的汽車、也不在於影像和訊息的口腔或視覺實質,而是在於,把所有以上這些元素組織為有表達意義功能的實質;它是一個虛擬的全體,其中所有的物品和訊息,由這時開始,構成了一個多少邏輯一致的論述。如果消費這個字眼要有意義,那麽它便是一種記號的系統化操控活動。」(鮑德里亞《物體系》,林志明譯,台灣時報出版社,1997,第221,222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