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世界探微

政治世界探微
定價:252
NT $ 219
  • 作者:任東來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86865
  • ISBN13:9787301086865
  • 裝訂:513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政治不過是個體賴以存在的被管理的公共空間而已。對個人來說,這個公共空間可以從所處的小社群到神聖的民族大家庭;對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這個公共空間可以從一個具體的國際組織到抽象的全球社會。有公共空間,就會出現管理個體與群體關系的權力,就會出現認同不同群體的身份,出現維系個體與群體、不同群體之間關系的秩序。於是,權力、身份和秩序便構成了政治的三大要素,其本質乃是在永不滿足的人類社會中如何分配總是有限的資源和利益。本文集中的五組論文,基本上是通過個案的研究和論說,從國際制度、大國政治、族際沖突、中美關系、法治憲政和學術政治等五個方面,來說明政治世界的內容、本質及其意義。其涉及的議題基本上是國內學術界沒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問題,而且,文字上也有較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任東來,1961年生, 教授,江蘇宜興人,生於吉林長春。1982年、1985年和1988年先後從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和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獲得歷史學學士、國際關系法學碩士和世界史博士學位,師從丁則民和楊生茂教授,是國內第一位美國歷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988年7月開始執教於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1990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
 

目錄

第一部分 政治的國際制度維度
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霸權穩定理論
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國際體制理論
對國際體制和國際制度的理解和翻譯
從相互依賴到全球一體:基歐漢和奈的新研究
第二部分 大國政治
大國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傳統
——以美國為例
劈沙瀝金求真相
——讀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作為冷戰歷史的戰後美國外交
——略評《戰後美國外交史》
二戰中瓜分巴爾干的大國角逐
大國干預與共產黨的革命戰略
——對於中國和希臘的比較研究(1944—1946)
從「兩大陣營」理論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中國對民族主義國家看法和政策的演變
凱南:從遏制到緩和
冷戰後東亞地區集體安全體制初探
形成中的美日軸心及其對東亞的影響
人權外交:內容、基礎及公民自由問題
——兼評毛壽龍《美國的人權外交:是保護人權還是侵害人權》
對人道主義干預的考察和思考(提綱)
第三部分 中美關系的政治
白銀川市外交和幣制改革:絕處逢生的「雙贏」游戲
陳光甫:一位被遺忘的外交家
美援與中美抗日同盟
中國的大國地位:成敗綿在1943
1941—1949年美國在華軍事機構及其沿革
批判《中美關系白皮書》背後的政治
探求中美關系的歷史謎底
——評陶文釗主編:《中美關系史1949—1972》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系法》中的台灣問題
中美兩國最惠國待遇問題的由來
脆弱而有韌性的關系:中美關系中緊張與和緩的變奏曲
小視角下面的大工業歷史:中美關系中的兩個23年
┅┅
 

年輕時代,一腔熱血,自然會熱衷於有「改天換地」之功能的政治。為此,在1984年讀研究生的時候,我還專門為一次全國性的研究生代表會議寫過一篇《論研究生從政》的交流文章。現在,文章早就沒有了蹤影,但其中的主要觀點居然還歷歷在目,主要是說國內大學的傳統一向是好學生留校當老師,一般的學生才到社會的管理部門。為了實現現代化,應該改變這一情況,鼓勵好學生從政,優化公共管理者的素質,提高管理的現代化水平。現在看來,這樣幼稚的想法不過是「學而優則仕」的現代版。雖然談起問題來津津有味,但輪到自己的頭上時,卻成為了好龍的葉公。第二年畢業時,我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推薦到習中央的國際部工作,但到最后關頭,卻臨陣變卦,考了當時還相對稀罕的世界歷史專業的博士生。由此,走上了一條從事學術研究的不歸路。當時,安慰自己的選擇的居然是美國政論大家李普曼的一句名言:「學者想要控制政治,結果是政治控制學者。」

二十年過去了,雖然自己一直遠離政治,但政治卻總想控制我。所以,在特定的社會中,李普曼的話應該改為:「即使學者不想影響政治,政治也要控制學者。」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翻檢自己過去的學術文字時才發現,政治這一主題居然是惟一可以貫穿我不斷轉換的學術興趣的一條主線!不論是研究大國的外交,還是研究國際體制;不論是研究一般性的族裔沖突、民族自決,還是具體的憲政法治;不論是討論宏大的國際事務,還是學術界茶杯里的風波,其實質問題都是權力的獲得與使用,利益的分配與協調,秩序的建立與維護,而這些恰恰是構成政治的基本要素。

仔細想來,這實在也不奇怪。所謂政治不過是個體賴以存在的被管理的公共空間而已。對個人來說,這個公共空間可以從所處的小社群到神聖的民族大家庭;對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這個公共空間可以從一個具體的國際組織到抽象的全球社會。由於個體注定要存在於某種形式的公共空間,故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稱「人是政治的動物」。用政治來界定人與非人,足見政治性乃人的本性。從歷史來看,也的確如此。人類的形成和發展幾乎與政治難舍難分。在人類的早期,因為自然環境的殘酷,個體不依靠群體便無法生存,於是就有了群體合作,有了氏族社會,有了公共空間,有了公共權力來管理公與私的關系,也就有了政治的最重要的含義——權力。有了不同的氏族,人類不僅面臨來自自然的挑戰,而且也面臨來自同類的挑戰,為了爭奪有效的生存資源,人類之間就出現了仇殺,於是就有了「我們」和「他們」的身份確定,「我們」可能從氏族發展為部落及部落聯盟,最后成為國家。他們可能也遵循同樣的途徑成為另一個國家,於是政治便有了另一種含義——確定和構建身份。國家只是最后的身份,而在國家內部,因出身、血緣、地域、職業和地位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群,而有限的公共資源不可能得到平等均分,即便是弱肉強食,也還是需要某種秩序,於是政治有了第三種含義,秩序的政治。而源自五百多年前哥倫布等人航行和探險的西方擴張,又把世界上所有孤立和分散的民族與國家,裹挾到不可抗拒的全球現代化進程之中,形成了一個日益緊密的國際社會,出現了與國內社會一樣擁有政治諸要素(權力、身份和秩序)的世界政治。

本書集中的文章,就是從這些不同的側面或者說維度來說明政治的內容、本質及其意義。第一組文章討論和評析的是西方(美國)學者有關世界秩序與國際制度的理論。全球化使全球治理日益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如何使世界秩序與國內秩序協調發展,如何維持國際社會起碼的正義,需要人們越來越多的思考。

盡管國際制度在無政府的國際社會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當今的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和行為主體依然是主權國家,而其中大國的政治外交對國際制度和其他主權國家施加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后者對大國的影響。這個世界依然是大國主導的世界,因此,探索和理解大國的國際政治行為成為第二組論文的主題。

世界大國關系中,對中國最為重要、同時也存在巨大挑戰的無疑是中國與美國的關系。這一關系充滿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兩國的合作和敵對不僅直接影響到兩個國家的發展與穩定,而且也波及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繁榮。探究中美關系的政治后果及其內在的發展邏輯是第三組論文試圖努力的方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