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謝平 陸磊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603745
  • ISBN13:9787508603742
  • 裝訂:230頁 /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腐敗與反腐敗始終是人民最關心的焦點,也是經濟發展與改革事業前進的最重要的因素,腐敗猖獗,人民深惡痛絕,但究竟什麽才是腐敗的根源,又如何制定反腐敗機制,本書對金融領域腐敗行為和反腐敗斗爭的經濟學研究就是在這一深層次的前沿領域所進行的有益探索。

本書以2002-2003年間對全國29個城市5大類人群的6000份問卷調研為基礎,收集了關於金融業運行中的腐敗行為及其金融、經濟後果的大量數據,運用前人在腐敗經濟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來分析金融腐敗對中國金融資源配置、資本形成和經濟產出的影響,並提出金融反腐敗的微觀與宏觀戰略,最後編制了相關的金融腐敗指數,包括金融腐敗認知與反腐敗信心指數、銀行業腐敗指數、證券業腐敗指數以及綜合上述三類指數的中國金融腐敗指數。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從腐敗研究到金融腐敗:方法論主線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從狹義腐敗到廣義腐敗
第三節 金融監管腐敗研究的方法論
第四節 金融腐敗經濟效應研究的方法論
第五節 金融反腐敗研究的方法論
第六節 金融指數編制的方法論
第二章 改革進程中的金融腐敗:非規范融資行為的交易特征和體制動因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論
第三節 非規范金融交易的動態博弈模型
第四節 經驗證據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金融監管腐敗的一般特征與部門特征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論
第三節 理論模型:金融監管腐敗的利益共同體
第四節 經驗證據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金融腐敗的微觀經濟效應:一般均衡與金融業不良資產問題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論
第三節 模型:一般均衡下的金融資產選擇與成本分擔
第四節 實證研究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資源配置和產出效應:金融腐敗的宏觀經濟成本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論
第三節 模型:融資腐敗的資源配置與產出效應
第四節 實證研究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金融反腐敗機制設計的微觀與宏觀戰略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論
第三節 金融反腐敗的微觀博弈模型
第四節 金融反腐敗的宏觀動態模型
第五節 經驗證據
第六節 結論
第七章 中國金融腐敗指數:方法論與設計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腐敗指數的種類與方法論比較
第三節 中國金融腐敗指數的基本設計思想
第四節 中國金融腐敗指數的編制
第五節 對中國金融腐敗指數的結論性評價
附錄一 回歸數據表與回歸結果
附錄二 金融腐敗指數計算明細表
參考文獻
 

腐敗作為社會一大痼疾,從中國歷史上盛行的賣官(弓米弓鬲)爵到歐洲中世紀教會兜售贖罪券聚斂錢財,腐敗存在於5000年人類文明史的各個發展階段。當前,在傳統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尋租、買官賣官等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與反腐敗斗爭的交鋒伴隨整個改革進程而存在。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腐敗的根源和反腐敗機制的深層次研究。本書對金融領域腐敗行為和反腐敗斗爭的經濟學研究就是在這一前沿領域所進行的有益探索。

腐敗行為源於不受約束的權力。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市場力量的作用范圍在擴展,另一方面政府機關和黨政官員仍然保持著相當大的支配資源的權力,於是尋租行為可以長期存在,甚至蔓延開來成為社會公害。在我國二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腐敗成為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的倒賣重要生產資料調撥批文、炒賣外匯額度,到90年代以來的不規范土地批租,腐敗總是與相對稀缺資源的壟斷權相伴而生。

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中,經濟資源的稀缺性是一個永恆的存在。面對稀缺,人類擁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一是讓市場價格說話;二是實行計划配額制度。前者通過供給和需求的調整達到市場均衡;後者則在不改變供求態勢的情況下用行政力量實現配額均衡。在後一種情況下,當配置資源的權力沒有受到有效的約束時,就會提供權力尋祖的廣泛機會,引起嚴重的腐敗問題。

所以,研究腐敗必須從權力壟斷開始。本書選取了資源稀缺最強的金融業作為重點解剖的對象,考察了從金融監管權到資金配置權的壟斷性,以金融腐敗指數測度上述壟斷所導致的尋祖規模和總體社會成本。這無疑是符合腐敗發生的基本邏輯的。

由以上邏輯得出的進一步結論必然是: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的腐敗現象是不健全的市場制度的產物,從源頭上反腐敗的基本途徑在於推進市場化改革。人們常常以「利令智昏」、「喪心病狂」等詞語描繪腐敗分子的心理特征。但是這種描繪並沒有說明他們的貪婪追求之所以會在屢屢得逞的過程中無限膨脹的制度原因。腐敗分子也許具有更高的風險傾向,但是他們的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我們的體制存在的某些漏洞提供了必然性的。

必須承認,在從傳統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腐敗行為存在上升趨勢,這是中外皆然的事實。在某些東中歐國家制度轉型中,體制巨變引起社會財富和資源存量在短時間的重新分配——這樣的制度安排造成了資源再分配進程中的不公平,最近近權力主體的人可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時間聚斂大量財富,從而形碼敢金融大亨、石油大亨等壟斷國家經濟命脈的寡頭。政府腐敗曾一度使其公共職能陷於癱瘓,甚至公民的合法權利保護不得不依賴黑社會組織。在我國的市場形成和國有、集體企業轉制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權力尋租、盜竊公共財產和利用市場不規范斂財致富的活動。哪怕新的所有者是有效率的,但產權交易是否經過市場競爭,最終獲得產權的個體是否經過經營者市場的檢驗,都是沒有制度保證的。更何況在程序不公正的情況下得以暴發致富的人往往只是靠權力吞食社會財富的寄生蟲,過去沒有、今後也不可能對社會財富的增加做出貢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