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詩話考

清詩話考
定價:324
NT $ 282
  • 作者:蔣寅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5-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4266X
  • ISBN13:9787101042665
  • 裝訂:精裝 / 75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次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上編為目錄,下編為提要。上編“清詩話見寸書目”,將已知967種清詩話以類相從,分為五類︰(一)以詩話為名之書;(二)不以詩話為名之論詩筆記;(三)專講詩格詩律之詩法;(四)專門題材之詩話;(五)叢刊、匯纂詩話。這一分類並不能說很完善,但可以顯示清詩話撰寫的總體格局、清代詩論家的著作興趣和數量的分布,便于了解清詩話的全貌。各書備注所知版本,凡珍善本均注明庋藏單位,俾讀者執為手鑒,就近訪求。有兩點需作說明︰一是清代詩評類著作,因數量多而內容雜,本書收錄較嚴,一般性的批點概不收入;二是民國詩話,單列一卷附錄于後,這是鑒于作者多由清入民國,材料積累和撰著往往是在清末,與清詩話沒有嚴格的界限。“清詩話待訪書目”,收亡佚不傳之書504種,勾稽其作者事跡和書的內容。略存吉光片羽。下編“清詩話經眼錄”,為筆者經眼464種清詩話的敘錄,仿《L上庫提要》的體例,記載卷數、版本,考證作者生平與詩話寫作年月,評介書中主要內容及觀點,摘引前人評論,同時就管見所及,揭其疏誤不實之處。

蔣寅,1959年6月15日生,男,漢族,江蘇南京人。1982年于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于廣西師範大學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1988年于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3月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9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7年受聘為日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中國文學專業首任客座教授,1999年任日本大谷大學真宗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2年受聘為韓國國立慶北大學中文系特聘客座教授。
 

目錄

自序
上編 清詩話目錄
一、清詩話見存書目
二、清詩話待訪書目
下編 清詩話經眼錄
一、順治、康熙卷
二、雍正、乾隆卷
三、嘉慶、道光卷
四、咸豐、同治、光緒卷
五、民國卷
書名索引
作者索引
 

本書的題名是因襲郭紹虞先生的《宋詩話考》。這部大學時代就已熟讀的名著,是我衷心欽佩的著作。時至今日,也許新出的文獻和深人的研究已足以對這部著作做較大的修訂,但它篳路藍縷的業績仍值得每一位治古代詩學的學者尊敬。

“詩話”一名,古與詩法、詩格、詩評等並列,原指談詩筆記,文體與隨筆相出人。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五雲“凡涉論詩,即詩話體也”,已有將詩話泛化、等同于“詩學”概念之嫌,丁福保《清詩話》、郭紹虞《詩話叢考》、《清詩話續編》因之,最終使“詩話”成為總括各類詩學著作的共名,以致今人有“詩話學”等于“詩學”的說法。這乃是歷史的誤會,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論》曾予辨析,我很贊同。本書題名所以仍用“詩話”涵括清代全部詩論、詩法、詩格、詩評著作,純屬因襲郭書,取其簡明豁目而已,與詩話的名義無關。

前賢倡論“一代有一代之所勝”,至清代而似無可舉。我以為文學批評可舉為有清一代之擅場,創作退化,理論進化,前人早有定論。近二十年間,若干新撰文學批評通史或專史的陸續刊行,讓人感覺“無論是對批評史資料挖掘整理,對某些文論家個案的研究,還是對‘史’的基本描述,對總體規律的解釋,這些著作已做了集大成式的研究”(陳定家《從古代傳統到當代資源》,《求索》2001年第4期)。但實際上,批評史各段的研究成績很不平衡,大體是前詳後略,前強後弱。迄今為止,盡管研討清代文論的專著已出版多部,文學批評通史中清代也佔有相當的份量,但總體上看,有關清代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研究仍是很薄弱的,尤其是文獻的涉獵相當有限,清詩話被閱讀和引用的不到三百種,從資料挖掘的角度說非但不能說已很充分,甚至連基礎性的工作也還欠缺。這里不光有厚古薄今的價值觀問題,也存在文獻搜集的困難,蓋清代文獻之浩繁,收藏之分散,憑個人或少數人之力絕不能窮治。而最困難的是,迄今為止,我們對清代文學批評文獻的數量還沒有一個可靠的結論。郭紹虞先生《清詩話續編》前言估計“清人詩話約有三四百種”,吳宏一先生《清代詩學初探》(牧童出版社,1977)所附“清代詩話知見錄”收書346種,似乎證實了郭先生的估量。然而經我十多年的考察,清詩話存世書籍已知977種,亡佚待訪書籍隨手記錄,也有506種——這還是不很充分的調查,因為我尚未徹底調查縣志,只瀏覽了省志、部分府志和少量縣志。縣志中每每著錄有清詩話,實在苦于工作量太大,未能遍考。綜合現有的材料,僅見存書目和亡佚待訪書目,已得書1483種,清詩話的總數超過1500種是沒有問題的。這一很保守的數字,讓我們對清代詩學的繁榮有了一個最粗淺也是最基本的知識,從而對研究的全面展開感到胸有成竹,充滿信心。目錄畢竟為我們劃定了文獻的範圍。

王鳴盛曾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間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又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卷七)對文獻浩繁而未經整理的清代文論來說,目錄編纂尤為當務之急,這是我的深切體會。今人對清代詩學文獻的考察,始于台灣鄭靜若《清代詩話敘錄》(學生書局,1975),蓋仿《四庫提要》例,“首敘作者生平略歷,次明其體制與旨趣,再述其內容大要,評其優劣得失,末論版本”(自序),其體例不可謂不善,但收書僅57種,且不出《清詩話》、廣文書局影印《古今詩話叢編》及《叢書集成初編》等幾種常見叢書的範圍。自序謙稱“雖多方嵬求,囿于學力,恐未周全,疏失難免”。其實作者只要稍事查考,哪怕翻一下台灣“中央圖書館”的藏目,就知道他的著錄豈只是“不周全”而已!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所附“清代詩話知見錄”,據作者說完成于1973年做博士論文時,收書346種,用力甚勤,但限于時局,未能考察大陸圖書館藏書,遺闕仍多;而所錄各書于版本及收藏方面都比較簡略,著錄存佚偶或失之武斷,作為專門目錄顯然還是不夠完善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的大歷詩研究接近尾聲,在考慮未來若干年的研究課題時,出于充實自己傳統詩學修養的動機,我萌發了研究清代詩學的念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豐富藏書也促使我做出這一選擇。然而當我深入調查文獻以後,我意識到自己走上了一段看不到終點的漫長征程,即使確立一個範圍有限的課題,也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完成的,因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搜集完必要的資料。在我面前是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史料。為掌握清代詩學文獻的數量和收藏情況,我首先考察海內外圖書館藏目和各類書志學著作,翻閱了文學所圖書館整整一面牆的書目書志刊本,外加院館的各種平裝、油印公私收藏目錄,然後擴大到公共圖書館的收藏,逐一閱讀了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清詩話。那段時間,仿佛處于失重的狀態,穿行于漫長的黑暗隧道,不知何時是盡頭,又仿佛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看不見地平線。那種摸不著邊際的感覺是很不踏實的︰你不敢輕易下結論,也不敢輕易發言。當你說出一個“是”時,不知道會激起多少“非”的回聲。有兩年時間我沒寫一篇論文,只是讀書,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筆記。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94年,我終于編成收書近800種的《清代詩學著作簡目》,這份目錄包括部分民國間著作,著錄清詩話倍于前輩的估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