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手冊是一部大型的針灸參考工具書。撰稿者都是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針灸專家,其中大部分具有高級職稱,也有一部分是學有所長的中青年業務骨干。在撰寫中,作者貫徹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中醫證候治療與西醫疾病治療相結合,古代文獻記載與最新臨床資料相結合,全國名家實踐經驗與撰稿者本人臨床心得相結合的原則。在基礎理論和經絡部分,論述全面系統,並從新的角度對有關內容作闡述和分析;在腧穴部分,將有關內容列表說明,使人一目了然,並將「循經」論述和「分部」論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較好地解決了這對矛盾;在臨床部分,介紹78種證候、199種疾病的針灸療法以及針灸在臨床上的其他8項應用,闡述全面,分類合理,並引用了許多古代文獻與最近的臨床資料;在針麻部分介紹23種外科手術中的針刺麻醉方法等。總之,在注重實用性的前提下,與其他綜合性針灸專著相比,本手冊內容的廣泛性和新穎性均是突出的。本手冊可供針灸醫師、針灸科研工作者和針灸愛好者在學習工作中參考使用。
 

目錄

1 基礎知識篇
1.1 太陽和陰陽
1.1.1 陰陽的存在形式
1.1.2 陰陽的正常運動
1.1.3 陰陽的異常運動形式
1.2 五行
1.2.1 五行的內容和意義
1.2.2 五行的排列和關系
1.2.3 五行的類比和衍化
1.2.4 五行的運動形式
……
1.3 《河圖》、《洛書》與八卦
1.4 天干與地支
2 經絡理論篇
2.1 十二經脈
顯示全部信息
1 基礎知識篇
1.1 太陽和陰陽
1.1.1 陰陽的存在形式
1.1.2 陰陽的正常運動
1.1.3 陰陽的異常運動形式
1.2 五行
1.2.1 五行的內容和意義
1.2.2 五行的排列和關系
1.2.3 五行的類比和衍化
1.2.4 五行的運動形式
……
1.3 《河圖》、《洛書》與八卦
1.4 天干與地支
2 經絡理論篇
2.1 十二經脈
2.2 奇經八脈
2.3 經別、絡脈與經筋皮部
2.4 經絡的標本、根結、氣街與四海
2.5 經絡的分布和聯系概況
2.6 經絡的基本功能
2.7 經絡與病因
2.8 經絡診斷法
3 腧穴理論篇
3.1 腧穴概論
3.2 十四經穴
3.3 經外穴
3.4 常用穴分部取穴
4 臨床治療篇
4.1 針炙治療的一般原則
4.2 內科病症
4.3 骨傷科病症
4.4 外科病症
4.5 皮膚科病症
4.6 婦科病證
4.7 兒科病症
4.8 五官科病證
4.9 其他病證
4.10 針樂在臨床上的其他應用
5 針刺麻醉篇
5.1 總則
5.2 針刺麻醉的具體方法
5.3 主要針麻手術簡介
 

「道者」,規律也。與「道」相對者「器」也。「器」,指具體事物。刺灸技術及其相關療法,屬於「器」的范圍,可總稱為「針器」。在選定的腧穴上,以某種術式操控「針器」所誘發的調節作用以及與其相關的諸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規律,即所謂「針道」。它從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探求,並在兩者實踐中應用和驗證。

「針道」與「針器」是密切聯系的,后者之「利」是前者之「善」的基礎或前提。雖然,針灸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針道」+「針器」,但「針道」之研究畢竟是針灸學首位的任務。「針道」乃針灸學術之靈魂,只有正確理解和把握了「針道」,才能合理、有效地應用「針器」。恰如深知為兵之道者,可以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

針灸有道,然有道者不惟針灸。

在中華民族輝煌的科技文化中,同中醫藥針灸相近者多,如中國畫、民族音樂、圍棋、中國象棋、京劇和太極拳等。國畫有畫道,民樂有樂道,弈棋有棋道,京戲有戲道,習武有武道。它們雖各有其道,但均以獨特的思維、簡單的工具手段,表達一種深邃的對自然界和社會的理解,提示這些事物變化發展存在某些共同的內在規律。某些武俠小說中,精通劍道的高明劍士,手中無劍,劍在胸中,摘花采葉皆可為劍。此種描述雖屬於戲說性質,帶有強烈的科幻色彩,但說明凡精通於某道者,必先深刻地把握某事物的內在規律,才能達到術由心發,自如發揮的道理則是共通的。

1998年,某博士研究生畢業時,我以「至重惟生命,最難乃針道」,作為互勉之贈言。

誠然,「針器」改革或創新方面任何一點進展均非輕而易舉的。但是,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針道」更是十分不易的,這需要針灸醫師和科學工作者艱苦探索,細心領悟,才能達到的一種學術境界。更何況「知兵未必無敗局」(裘沛然詩句)。可見悟針灸之道,決非坐而論道者所能企及的。

此外,強調「最難乃針道」,是極而言之,旨在批評那種輕視針灸學科,一切醫療活動獨尊藥物的傾向。

簡而言之,針灸之道的核心,只有「調節」二字。《靈樞·根結》指出,「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節是針灸最本質的作用。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很簡單,實際上要闡明不同情況下針灸調節作用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問題,是極為艱難復雜的學術任務。

欲悟針灸之道,首先要有不斷探秘,永遠求新的觀念和相應的正確方法。所以,對於「針道」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僅從學術上去認識,還應當有對治學精神和態度的要求。國畫大師齊白石告誡人們要努力創新,「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畫壇巨匠徐悲鴻也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這些對於「針道」的研究,乃至於針灸學的繼承和創新,都是可以借鑒的。

「針道」研究之興衰或浮沉,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世道,世道旺則針灸興。近5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中,針灸事業取得顯著的成就,針灸學術獲得巨大的發展,已是不爭的現實。這其中演變發展得最多最快的當首推「針器」這一領域。而通過「針道」研究,雖也產生了不少關於針灸作用的新認識、新概念和新學說,但是,迄今除了針刺麻醉和針刺鎮痛原理之外,尚未能形成其他可被普遍接受為針灸學術新傳統的「針道」研究的重大成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觀念的因素,也有學術方面的因素,因為要在古人成就的基礎上,作新的學術攀登並取得重大的進步,其難度之高也是不容置疑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