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學十四講

交流學十四講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吳建民
  • 原文作者:吳建民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3029517
  • ISBN13:9787213029516
  • 裝訂:252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可以使讀者理解交流學的基本理論體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並通過大量的模擬案例促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親身實踐相結合,增強他們進行言語交流、非言語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處理與媒體關系的能力,由此培訓大學生進行溝通的良好習慣、態度和能力。
隨着我國改革的深入,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輿論對我國的報道和看法出現了一些好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報道較為客觀。然而,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成見仍然很深。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絕非易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這本書的問世,必將會改善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目錄


第一講 緒論
什麼是交流學
為什麼要設立交流學
交流學的要素
第二講 交流學的基本理論和原則
交流學的基本理論
交流的原則
在進行交流時,需要遵循的五條具體原則
交流的類別
第三講 短時間的交流
不要輕視短暫交流
短暫交流的形式和技巧
抓住短暫交流提供的機遇
第四講 中等時間交流
形式
內容
第五講 長時間的交流
開好頭
抓住聽眾關切的問題和興奮點,講 話要有理、有據
用對比來說明問題
幽默的力量
要有人情味
第六講 言語交流的語言學基礎
交流
言語交流:語言的微觀研究
言語交流:語言的宏觀研究
第七講 非言語交流
非言語交流的定義與性質
非言語交流的方式
非言語交流特點
非言語交流作用
第八講 交際禮儀
禮儀的概念
普遍遵循的禮儀原則
禮儀的分類與交際禮儀
交際活動中的着裝禮儀
交際活動中的儀容禮儀
交際活動中的言談禮儀
第九講 跨文化交流
第十講 與媒體的交流
第十一講 與外國媒體的交流
第十二講 如何當發言人
第十三講 如何進行競爭性陳述
第十四講 如何主持國際會議

 

序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趙啟正
「交流」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動。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交流活動的人是什麼樣的。古代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通過與學生們交談傳授他的觀點,中國儒家的鼻祖孔子通過與徒弟們對話傳播他的思想。若沒有交流活動,人類的智慧如何傳承、積累和發展?
把中國學術界盛行的「傳播學」轉換為「交流學」,可以說是吳建民大使主政外交學院后的又一項開創,,在中外大學的新聞學專業都有傳播學課程,傳播學和「交流學」的英譯都是communication,但是從這本《交流學十四講》葉,可以看出,它與當前通常認為的傳播學的內容有許多不同,大大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通過媒體的輿淪傳播范疇,也突破了西方傳播學的現論框架。
交流,在本質上應該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交換,人或人群可以分別是或同時是發送者、接收者和反饋者;,然而,近年來,隨着”communication」這個詞在被翻譯成中文「傳播」以后,在學術界和新聞界產牛了很大的偏差,使得一些人誤認為「傳播」就是”communication」的全部含義,減弱了「communication」中交流、溝通、參與的意思,而被更多地理解為—種單向的信息流動,「傳播」又回到了過去的那和信息單向流動的宣傳模式。比如:傳統的報刊的傳播,雖然也有讀者來信欄日,但,它是經過編輯選擇的,其互動性相當勉強。而事實上,即使是最重要的國際交流也是先從人際間,如首腦間、外交官之間、外事參與者之間開始,爾后才經媒體傳播的,交流與傳播是上游和下游的關系,作為人類最基本活動的交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卻為人們所忽視,沒有登堂入室成為「學問」。實際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的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直接體現,這種交流傳遞信息的渠道多,方式靈活,
感覺直接,互動性高,效率也高,是一種高質量的傳播活動。交流的效果小到只是傳遞一個信息給對方,有時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或行為,大到可以影響國際關系和一個國家及政府的國際形象。
有效的交流應該是,信息的傳遞者將自己想要講的話以接收者容易理解的形式告訴他,在傳遞信息中也能激發起對方的「興趣」,引起對方的關注。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的態度應該堅持朴實和誠實,從而建立交流中的信任感。建立「信任」是人與人交往中的第一步。不夠朴實的語言將會拉大彼此之間的距離,套話、空話和賣弄是有效交流的大忌。高效的交流是通過思想新鮮、語言簡潔、重點突出來實現的。在講話中或寫作中,高手總是把復雜的問題簡明化,能夠用一句話表達的就不用兩句話。另外,相關性也是有效交流的要素之一。這是指在交流中,理解了對方的背景才容易把我們想說的變成對方想聽的,把我們傳遞的信息變成對方需要的。具有針對性的交流,才可以事半功倍。
還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以人為本」的交流原則。在交流中,我們要牢記,我們談話的對象是人,我們談論的既是典型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也是關於人和人的活動的。讓我們再多學習一下鄧小平同志是如何與中外人士交談的,我們會從中學到很多。
隨着傳播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更加直接、更加具有雙向性或多向性,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意交流的效果,掌握交流的藝術。高科技的發展支持了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交流的需求,典型的新技術包括了衛星電視、互聯網和近年登場的移動電話。到目前為止,中國移動電話和網絡用戶的增長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也許到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三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手機,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網民。在中國,手機短信已達到每天三億條之多,其中,互聯網站的「群發」方式短信具有大眾傳媒的性質。
新聞發布會是引導和影響境內外主流媒體報道的成本最低和最有效的方式。作為新聞發言人面對記者就需要有更多的交流學訓練,不懂交流就無法取得記者的信任和認同。比如,有時候發言人在面對鏡頭時,會下意識地以為不是在與人交流,而是在進行「人機對話」,從而失去感覺,此時發布信
息就會態度冷漠;遇到某些記者蓄意挑釁的時候,不能在落落大方中保持鎮靜從容;有時候不善於挑選恰當的語匯抓住記者的注意力。其實,發言人與媒體交流的基礎是日常生活中與周圍人們的交流經驗。發言人經過嚴格的訓練和實踐、磨煉才能培養出來。從2003年夏天「非典」結束至今,國務院新聞辦在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等單位的協助下,為中央和各省市連續舉辦了近10期發言人培訓班,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現代新聞學、全球傳播、政治傳播和交流學原理及技巧培訓了1000多名新聞發言人。在今后的培訓中,這本《交流學十四講》就將列入首選參考書了。
不僅政府發言人要掌握交流學,中國的記者也要學習交流學。在新聞發布會上往往外國記者較中國記者更為踴躍,針對性強且表達順暢。在國際會議場合,中國參與者往往過於謙讓,甚至羞於提問。我曾在上海與美國大陸谷物公司總裁斯泰里先生主持一個食品全球流通的討論會,法國達能公司總裁Franck Riboud先生作了一個精彩的主旨發言,開始提問后出現了很長時間的靜場,令我十分尷尬。《交流學十四講》可以使讀者理解交流學的基本理論體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並通過大量的模擬案例促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親身實踐相結合,增強他們進行言語交流、非言語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處理與媒體關系的能力,由此培養中國大學生(不限於外交和新聞專業)進行溝通的良好習慣、態度和能力。
在外交部當新聞發言人應該說是吳建民同志最輝煌的時期之一。90年代初,他做新聞發言人后又兼任新聞司司長時,共做了200多場新聞發布會,新聞界說吳建民是非常有魅力的新聞發言人。那時正是中國外交困難時期,他卻能收放自如地控制着發布會的現場氣氛,准確把握國家利益所在。參加過他的發布會的記者無不佩服他應對老練卻不圓滑,知識廣博卻不賣弄。吳建民作為發言人樂意接受采訪,認真對待每一個面對公眾的機會。他喜歡記者提有挑戰性的問題,在他看來,問題越尖銳,越能碰撞出有意思的回答。他認為新聞發言人語言上犯點錯誤比拒絕發言要強得多。他有一種能力或者說是人格:批評了對方,還能讓人家給他鼓掌。他在1998年552003年就任中國駐法大使期間,先后參與策划了「中國文化周」等活動,我直接領略了他的智慧與坦誠。他還獲得了由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授予的「大將軍」勛章,這是僅次於授予外國總理的榮譽。他又作為第一位中國人、第一位亞洲人、第一
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士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吳大使運用其嫻熟的交流能力在交流中表達中國立場,在交流中化解誤會,特別是在日內瓦人權會上,對西方的反華提案給予了有力的反駁。直到今天,在歐洲的一些場合,一提到他的名字,人們就會問:「吳建民?就是在日內瓦痛打西方人權提案的那個人,太棒了!」
隨着我國改革的深入,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輿論對我國的報道和看法出現了一些好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報道較為客觀。然而,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成見仍然很深。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絕非易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這本書的問世,必將會為改善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2004年8月2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