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古籍善本藝術品的收藏和鑒賞要點進行了剖析,可謂字字精華。書中近300 件藝術品均經過專家精心挑選和詳細分析,極具代表性和資料性。
本書是「中國藝術品投資與鑒寶叢書」中的一種。以近年來流通於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古籍為劉·象,全面敘述古籍的流通狀況和價格變遷,並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00種古籍善本予以重點評介。全書十二萬字,選配彩色書影250余幅。分為概述,古籍鑒定常識、古籍鑒定工具書、古籍善本鑒賞四部分。概述主要是對十年來古籍拍賣歷史的回顧;古籍鑒定常識介紹古籍的概念、版本名稱、鑒定要點;古籍鑒定工具書有選擇地介紹—些版本學著作、版本目錄、書影圖錄等;占籍善本鑒賞分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稿本六節,對流通於古籍拍賣會的200種占籍善本作了全面而簡明的評介,尤其對一些具有特殊收藏價值或是在古籍拍賣會上創記錄的古籍(價格最高的單部、單冊古籍,起拍價與成交差別最大的古籍,在印刷史上有代表性的古籍)均作為重點,詳述其內容、作者、版刻源流、遞藏經歷、拍賣次數及成交價格。
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的玉龍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了。考古發掘和流傳下來的先民生產、生恬的器物本身就是文物,就是歷史,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
隨着社會歷史的延伸,人類的文化逐慚發展起來,繪畫藝術、琢玉藝術、陶瓷藝術、紡織藝術、建築藝術等各自具有其詳細的類目。而任何藝術的發生發展,往往與他類藝術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研究藝術史的人、搞藝術品收藏的人必須了解藝術與藝術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
作為一名老的文物工作者,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編輯那群同志的盛情邀請,出任這套「中國藝術品投資與鑒寶叢書」的主編。近十幾年來,收藏之熱一熱再熱,辨偽著述一出再出,對藝術品的投資已不再局限於苦日的王公貴族、巨富大賈了,而對藝術品真偽的鑒別,也已不是過去博物館、古玩店老先生的專利了。於是,經常有一些出版社的編輯同志請我或寫文章,或任主編。只要是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著作,不是胡編亂造的、可有可無的書,我都願意為之盡我的一點綿薄之力。於是,在休暇之時,我也常思考一些問題,其中,為什麼藏,怎麼收,則是我想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在我年輕之時,古玩的流通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流通的范圍極其有限,在北京僅琉璃廠和廊房二條是古玩的集散之地。那時,買古玩的不外乎兩種人(以古玩的倒賣獲得利潤的古玩商不算〉:一種是學者,如馬衡、唐蘭、張伯駒、於省吾、王獻唐諸先生,他們多購買地下出土文物或書畫之類,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當時灰陶瓦甓並不值錢.但只要具有學術價值,就在他們的購買范圍之內,這些學者都是從琉璃廠古玩鋪里掏學問,淘學術,而成為著名專家的,收藏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終身寶庫。物值幾何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所以他們的藏品能夠流傳下來,或培育桃李,或捐諸國家。另一種人則是富賈巨商,他們的藏品有的真像假,也有的假像真,與其說收藏,毋寧說是花錢瞞足了某種願望。俗話說「物藏不過三代」,一股就是指這樣的收藏者來說的。
因此,我認為在收藏這個領城內,不是僅以眼力高低、財力厚薄論英雄的。如杲來到一位初交的朋友家,不須寒暄,只看他的屋里掛什麼畫(不一定是值錢的名人字畫)、擺什麼陳設(也不一定是最值錢的清官窯瓷器),就能知道其人的學識、品位、修養如何了,就像看一幅山水畫,不要看皴、擦、點、染的技法如何熟練,只要看一限蒡出的枯樹枝,便可知其人的功底,就那麼簡單!在收藏中,清官窯的青花是藏品,因為它們富麗堂皇,而馬家窯的彩陶罐同樣也是藏品,因為它們悠久;新疆和闐籽玉是藏品,因為它溫潤可人,而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鉞同樣是藏品,因為它是歷史。如果僅僅為收藏而收藏,或為保值、增值而收藏,那就會浪費收藏內涵中的一半資源;如杲能賦予收藏以一定的文化意義,收藏也就不僅僅是價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存在。
最后,我想提醒痴迷於收藏的同志,藏有道.收亦有道,其道在於:不該買的不買,不該藏的不藏。新中國出土的文物應歸屬國家,收藏者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做遺恨一生的蠢事。
史樹青
2004.11.8
於北京
隨着社會歷史的延伸,人類的文化逐慚發展起來,繪畫藝術、琢玉藝術、陶瓷藝術、紡織藝術、建築藝術等各自具有其詳細的類目。而任何藝術的發生發展,往往與他類藝術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研究藝術史的人、搞藝術品收藏的人必須了解藝術與藝術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
作為一名老的文物工作者,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編輯那群同志的盛情邀請,出任這套「中國藝術品投資與鑒寶叢書」的主編。近十幾年來,收藏之熱一熱再熱,辨偽著述一出再出,對藝術品的投資已不再局限於苦日的王公貴族、巨富大賈了,而對藝術品真偽的鑒別,也已不是過去博物館、古玩店老先生的專利了。於是,經常有一些出版社的編輯同志請我或寫文章,或任主編。只要是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著作,不是胡編亂造的、可有可無的書,我都願意為之盡我的一點綿薄之力。於是,在休暇之時,我也常思考一些問題,其中,為什麼藏,怎麼收,則是我想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在我年輕之時,古玩的流通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流通的范圍極其有限,在北京僅琉璃廠和廊房二條是古玩的集散之地。那時,買古玩的不外乎兩種人(以古玩的倒賣獲得利潤的古玩商不算〉:一種是學者,如馬衡、唐蘭、張伯駒、於省吾、王獻唐諸先生,他們多購買地下出土文物或書畫之類,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當時灰陶瓦甓並不值錢.但只要具有學術價值,就在他們的購買范圍之內,這些學者都是從琉璃廠古玩鋪里掏學問,淘學術,而成為著名專家的,收藏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終身寶庫。物值幾何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所以他們的藏品能夠流傳下來,或培育桃李,或捐諸國家。另一種人則是富賈巨商,他們的藏品有的真像假,也有的假像真,與其說收藏,毋寧說是花錢瞞足了某種願望。俗話說「物藏不過三代」,一股就是指這樣的收藏者來說的。
因此,我認為在收藏這個領城內,不是僅以眼力高低、財力厚薄論英雄的。如杲來到一位初交的朋友家,不須寒暄,只看他的屋里掛什麼畫(不一定是值錢的名人字畫)、擺什麼陳設(也不一定是最值錢的清官窯瓷器),就能知道其人的學識、品位、修養如何了,就像看一幅山水畫,不要看皴、擦、點、染的技法如何熟練,只要看一限蒡出的枯樹枝,便可知其人的功底,就那麼簡單!在收藏中,清官窯的青花是藏品,因為它們富麗堂皇,而馬家窯的彩陶罐同樣也是藏品,因為它們悠久;新疆和闐籽玉是藏品,因為它溫潤可人,而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鉞同樣是藏品,因為它是歷史。如果僅僅為收藏而收藏,或為保值、增值而收藏,那就會浪費收藏內涵中的一半資源;如杲能賦予收藏以一定的文化意義,收藏也就不僅僅是價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存在。
最后,我想提醒痴迷於收藏的同志,藏有道.收亦有道,其道在於:不該買的不買,不該藏的不藏。新中國出土的文物應歸屬國家,收藏者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做遺恨一生的蠢事。
史樹青
2004.11.8
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