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

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
定價:114
NT $ 99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中心是分析胡適在晚清和民國以來的新舊交替與中西激盪中,所產生的痛苦掙扎和無所適從的疏離感。本書雖以胡適為中心,卻對傅斯年、徐志摩、丁玲等一批現代知識分子面對現實政治那種進退失據、辭受兩難的處境,對傳統文化那種愛之痛苦、破之更痛苦的復雜心理,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深刻思考,甚至對家庭、婚姻和愛情的態度,都從思想史、心靈史的角度作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實際上透視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目錄

中譯本自序
譯者序
第一篇 一個近代中國人的教育
第一章 成長期
第二章 出洋
第三章 從農學到哲學
第二篇 文化碰撞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婚姻
第三篇 政治觀點
第六章 世界主義
第七章 中國政治
第四篇 文化建樹
第八章 文學革命
第九章 對中國文化的態度
第十章 國學
第五篇 結語
第十一章 五四一代的歷史透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協頤先生,把我的英文著作Hu Shih and Imtellectual Choice in Modern China譯為中文。因為雷先生的翻譯,所以我的書,才能以中文和中國的史學界見面。我除了表示謝意之外,也借這個機會,把本書的主旨,簡略說明。

本書不是胡適的全傳。以胡適生命的復雜和牽扯涉的層面之廣,寫全傳所需要的篇幅,怕要多過本書的一兩倍。我所采取的,是主題性的分析。全書的中心,是分析胡適在晚清和民國時代以來的新舊交替與中西激盪的環境之中,所產生的痛苦掙扎和無所適從的疏離感。胡適出生時(1981,清光緒十七年),中國早已處在兩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傳統價值系統,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之下,已開始在本質上起變化,而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秩序,也在新舊交替之下,正在崩離瓦解。有思想、有感性的知識分子,在新舊和中西之間的取舍,在價值取向和個人前途的選擇時,在在都遭遇到極大的困擾。

胡適自小受新式教育,又在近十九歲時游學美國,首尾年,浸淫之深而久,在現代的思想領域里,在他同時代的人物之中,少有出其若者。可是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在他的意識和潛意識里,仍有極大的影響力。胡適對中國有一份自然而深厚的情感,然而中國傳統和現代社會政治的理想實際,在強大而先進的西方標准對比之下,又使他感到虛弱而不願與中國認同。在這種新舊和中西的交煎之下,個人行為和思想的選擇,不再可能是截然明白的了。胡適接受了近代的新思想,而對和新思想有沖突的舊成分,卻不能全然舍棄。他對中國的現代政治和社會,深惡痛絕。然而他嚴酷的批評,卻正反映了他對中國的關切之深。這也正說明何以許多有思想和感受敏銳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往往陷入不可自拔的疏離感的深淵之中。

綜觀胡適的一生,無論他身在何處,都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他在上海離開中國新公學之后,開始過糜爛的日子。當時舊的仕途已絕,而新式高等教育還沒有起而代之。他苦讀英文,至少在潛意識上,已在向往留學美國。而另一方面,他又批評美國對華心懷不善。胡適在內心交戰彷徨之余,生活也不檢點了。胡在上海時,便在數學上加倍用功。到了美國,又專修農科。而他真正的興趣,卻在文史。科學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目中,不只是學科而已,而是一種價值觀。胡適立志做科學家,多少有脫離中國的價值世界的欲望。他在康奈爾大家時,當了基督徒又即時反悔。以后一面批評基督教的教義和傳教士的行徑,而一面又承認傳教士在中國現代化上的貢獻。胡適的婚姻,是中西和新舊沖突最突出的例證。他於1904年初,十三歲出頭時,以媒妁之言與江冬秀訂終身。他到了美國,在自由的氣氛之下開始自由戀愛。雖然終於和江冬秀成婚,然而以后力主離婚的自由和婦女的解放,大半都是他自己不可告人的傷心痛事之中的了悟和他內心深處發出的對傳統的抗議。胡適信服大同主義,只問是非正義而不受民族感情的羈絆。可是大同主義,又自另有其巧妙之處。他在世界大同和國際公理的理論之下為祖國辯護,反而覺得自在如意。不過胡適組黨絕對不為,從政也非心甘情願,和當時丑惡的中國政治,始終保持距離。這與傳統的知識分子,一心一意入仕途,其志趣互異是顯而易見的。胡適的文學革命,是對舊文學和舊價值觀的基本性批評,而其主張寫實主義,更是對中國文化和社會中之種種惡習的大力控訴。胡適在基本上是反傳統的,不過他的心情極為復雜,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聽眾,說不同的話。他對古史的喜好,一方面是要替中國找現代化的歷史先倒,一方面是他對文史的興趣,一方面是要在故紙堆里躲避現實和找尋暫時的寄托。胡適終其生而沒有找到他自認為自在而滿意的角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