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占卜決疑之書的《周易》,始終是中國文化中集哲學性、科學性、神秘性於一體的最奇特的經典之作,成為儒學業的群經之首、道學的三玄之一,甚至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

本書教人領悟《周易》精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在種種變幻的人生際遇中,觀宇宙萬象,通幽明之故,測人事之變,知禍福倚伏,陷危地不驚,臨順境不喜,盡人事聽天命,有所為有所不為,成順達之人生。

金景芳先生從少時嗜《周易》開始,歷經七八十年的潛心研究,融入自己漫長的人生閱歷,在遍覽前人各家著述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易學思想,揭開了《周易》的神秘面紗┅┅。

本書是一部在課堂上講解《周易》的記錄。金景芳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周易》的卜筮性,更注重於闡釋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性、哲學性,對《周易》原文字詞進行詳細的解說,幫助讀者一窺《周易》的易理玄機。
 

目錄


第一講 緒論
第二講 《系辭傳上》
第三講 《系辭傳下》
第四講 《說卦》、《序卦》、《雜卦》
第五講 乾卦 坤卦
第六講 屯卦 蒙卦 需卦 訟卦
第七講 師卦 比卦 小畜 履卦
第八講 泰卦 否卦 同人 大有
第九講 謙卦 豫卦 隨卦 曙卦
第十講 臨卦 觀卦 噬嗑 賁卦
第十一講 剝卦 復卦 無妄 大畜
第十二講 頤卦 大過 坎卦 離卦
第十三講 咸卦 恆卦 卦 大壯
第十四講 晉卦 明夷 家人 睽卦
第十五講 蹇卦 解卦 損卦 益卦
第十六講 姤萃卦 升卦
第十七講 困卦 井卦 革卦 鼎卦
第十八講 震卦 漸卦 歸妹
第十九講 豐卦 旅卦 巽卦 兌卦
第二十講 渙卦 節卦 中孚 小過
第二十一講 既濟 未濟
結束語
附錄:王弼《周易略例》
 

這是一編於課堂上講解《周易》的記錄,是我於1985年秋至1986年夏一學年中為《周易》研討班同志們講的。當時錄了音,以后由呂紹綱同志依據錄音整理,最后並由我校改一次。

我年少時嗜《周易》,歷數十年不輟。年三十八以后,曾把學《周易》心得體會,寫成專著一冊、論文數篇問世。而今老了,行年已八十有五,余年有限,亟願將我對《周易》的全部見解,匯成一集,交由出版社出版,以就正於海內外大方之家。

根據我不成熟的看法,認為古往今來說《周易》之書,總有二蔽。一蔽於單純地視《周易》為卜筮之書,而不承認《周易》里邊有深邃的哲學思想。二蔽於只斤斤於一詞一句的詮釋,而無視《周易》六十四卦的結構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體系。

茲先說一蔽。

《周易》是卜筮之書,這一點,無論從《周易》卦、爻辭本身來看,從《周禮》、《左傳》、《國語》諸書的有關記載來看,或者從《漢書·儒林傳》說「及秦禁學,《易》以筮卜之書獨不禁」來看,都是鐵一般的事實,不能否認。但是孔子作《易大傳》,雖亦不諱言卜筮,卻再三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說「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等,似《周易》又是哲學著作。這兩種看法,很明顯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怎麽解決呢?是認為二者一是一非呢,還是認為二者皆是呢?我的看法認為二者皆是。理由如下:

卜筮也同其他事物一樣,產生之後,絕不會長期地停留在一點上,而是要發展的。最初,它的確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經過發展以後,由於發生了質變,於是有了哲學的內容。

應當知道,卜筮這種東西,原生於無知,同時又是對無知的反抗,而渴求有知。因此,卜筮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兩重性。又卜筮之所以有靈,不能不借助於巫。巫為了取信於人,在長期發展中,很自然地不斷向卜筮中輸入有知因素,減少無知因素。當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時,就發生了質變。這個質變,從表面上看,好似突然,其實,在此以前,已有一個長時期的量變過程。馬克思說:「哲學最初在意識的宗教形式中形成。」其情況當亦如此。抑不僅哲學的產生如此,醫學的產生當亦如此。《呂氏春秋·勿躬》說「巫彭作醫」,就是證明。由此可見,卜筮產生哲學,這種情況,毋寧說是一條規律,沒有什麽奇怪的。

在這里,還准備談一個問題。這就是伏羲氏畫八卦的問題。人們多相信伏羲氏畫八卦是《易》學之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足據的。《禮記·曲禮上》說:「龜為卜,策為筮。」《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人韓簡說:「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證明卜筮不是一種東西。卜視象,筮視數。筮的產生在卜以後。古人習慣上多卜筮連用,只是因其性質相同罷了。

卦是什麽呢?我認為劉嗽說「卦之言畫也」是對的。《儀禮·士冠禮》於「筮日」說:「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鄭玄《注》說:「『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易》日『六畫而成卦』。」賈公彥《疏》說:「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者,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記之,古用木畫地,今則用錢。」是卦原以筮時畫地記爻得名。《易·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證明《易》之作也是生蓍、倚數在先,而立卦在後。從《易大傳》所保存的筮法來看,經過「四營」「十有八變之後」,蓍即不留余跡。如果說留有余跡,那就是卦而不是蓍。正由於蓍之後不留余跡,所以,筮的發展不可考,可考見的只有卦。例如《周禮·春官》於卦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連山》,二日《歸藏》,三日《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至於筮則僅於「筮人」存九筮之名而已,其詳已不可知。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