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地、全面地論述了文藝學的研究方法,分為三篇。上篇為方法論︰原理,闡釋了研究方法的對應性和兩極否定性原理、層次性原理、互補性原理;中篇為方法論︰中國與世界,介紹並分析了社會學、心理學、新批評、原型批評、解構主義等十余種方法及得失;下篇為方法論︰實踐功能,強調了文藝學方法中的發現機制、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理論框架的建構和角度與描述等,具有較大的理論創新、較高的學術含量及可操作性。
陳鳴樹,Chen
MIngshu(1931-)江蘇蘇州人。1955年考取南開大學副博士研究生。1949年起歷任蘇州市文朕執行委員兼秘書,上海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北京魯迅研究室研究人員,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後調入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現代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名譽理事,中國魯迅研究學會名譽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上海虹口書畫院畫師,英國國際傳記中心顧問,美國傳記學會顧問。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魯迅小說論稿》、《魯迅雜文札記》、《魯迅的思想和藝術》、《文藝學方法概論》、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典》三卷,著有論文百余篇。《魯迅︰中西文化沖突中的選擇》、《現象學美學方法述評》分別獲1986年、1994年上海社科優秀成果獎。
目錄
論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向
序
自序
導論
第一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本體內涵
第二節 從非自覺狀態中走出
第三節 方法的演進與思維的開拓
第四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當代取向
第五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任務
第六節 方法選擇的指導原則
上篇 方法論︰原理
第一章 方法的對應性和兩極否定性原理
第一節 唯物主義的基本命題
第二節 方法的兩極否定性
第三節 選擇方法不能偏廢
第二章 方法的層次性原理
第一節 方法的層次性概念
第二節 感性認識及其方法
第三節 知性認識及其思維方法
第四節 理性認識及其思維方法
第三章 方法的互補性原理
第一節 互補性概念
第二節 互補原理在文學研究中的運用
中篇 方法論︰中國與世界
第一章 中國與西方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比較
第一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通性特征
第二節 中國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演進
第三節 西方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演進
第四節 中西文藝學方法論比較引起的哲學思考
第二章 社會學方法
第一節 社會學方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 社會學方法的歷史規範
第三節 社會學方法的深化
第三章 心理學方法
第一節 心理學方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 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對文藝學的介入
第三節 心理學方法的深化
第四章 比較文學方法
第一節 比較文學的超本體意義
第二節 比較文學的界定
第三節 比較文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四節 比較文學的深化
第五章 “俄國形式主義”
第一節 新興方法的評估
第二節 “俄國形式主義”
第六章 “新批評”方法
第一節 “新批評”方法概況
第二節 “新批評”方法操作模式
第七章 原型批評
第一節 原型批評的理論
第二節 原型批評的操作模式
第八章 現象學文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現象學及其美學文學理論
第二節 現象學文學批評的操作方法
第九章 闡釋學方法
第一節 闡釋學及其美學文學理論
第二節 闡釋學文學研究方法的操作模式
第十章 接受美學
第一節 姚斯的理論
第二節 伊瑟爾的理論
第十一章 結構主義文學方法
第一節 結構主義的理論
第十二章 解構主義文學方法
第一節 解構主義的理論
第二節 解構主義的操作方法
第十三章 自然科學方法的借鑒
第一節 文藝學方法論借鑒自然科學理論是否可能
第二節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與文藝學方法論
第三節 科學哲學與文藝學方法論
第四節 數學方法與文藝學方法論
第十四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論
下篇 方法論︰實踐功能
第一章 文學研究中發現的機制
第一節 發現的邏輯機制
第二節 文學研究中發現機制的特殊性
第三節 文學研究中發現機制的邏輯行程
第二章 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
第一節 資料的實證性是研究的先導
第二節 佔有資料與為資料佔有
第三節 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
第三章 理論框架的建構
第一節 理論框架建構的意義
第二節 理論框架建構的方法及其模式
第四章 角度與描述
第一節 角度的涵義及其選擇方法
第二節 描述——文學藝術特有的陳述方式
第二版 後記
序
自序
導論
第一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本體內涵
第二節 從非自覺狀態中走出
第三節 方法的演進與思維的開拓
第四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當代取向
第五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任務
第六節 方法選擇的指導原則
上篇 方法論︰原理
第一章 方法的對應性和兩極否定性原理
第一節 唯物主義的基本命題
第二節 方法的兩極否定性
第三節 選擇方法不能偏廢
第二章 方法的層次性原理
第一節 方法的層次性概念
第二節 感性認識及其方法
第三節 知性認識及其思維方法
第四節 理性認識及其思維方法
第三章 方法的互補性原理
第一節 互補性概念
第二節 互補原理在文學研究中的運用
中篇 方法論︰中國與世界
第一章 中國與西方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比較
第一節 文藝學方法論的通性特征
第二節 中國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演進
第三節 西方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演進
第四節 中西文藝學方法論比較引起的哲學思考
第二章 社會學方法
第一節 社會學方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 社會學方法的歷史規範
第三節 社會學方法的深化
第三章 心理學方法
第一節 心理學方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 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對文藝學的介入
第三節 心理學方法的深化
第四章 比較文學方法
第一節 比較文學的超本體意義
第二節 比較文學的界定
第三節 比較文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四節 比較文學的深化
第五章 “俄國形式主義”
第一節 新興方法的評估
第二節 “俄國形式主義”
第六章 “新批評”方法
第一節 “新批評”方法概況
第二節 “新批評”方法操作模式
第七章 原型批評
第一節 原型批評的理論
第二節 原型批評的操作模式
第八章 現象學文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現象學及其美學文學理論
第二節 現象學文學批評的操作方法
第九章 闡釋學方法
第一節 闡釋學及其美學文學理論
第二節 闡釋學文學研究方法的操作模式
第十章 接受美學
第一節 姚斯的理論
第二節 伊瑟爾的理論
第十一章 結構主義文學方法
第一節 結構主義的理論
第十二章 解構主義文學方法
第一節 解構主義的理論
第二節 解構主義的操作方法
第十三章 自然科學方法的借鑒
第一節 文藝學方法論借鑒自然科學理論是否可能
第二節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與文藝學方法論
第三節 科學哲學與文藝學方法論
第四節 數學方法與文藝學方法論
第十四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論
下篇 方法論︰實踐功能
第一章 文學研究中發現的機制
第一節 發現的邏輯機制
第二節 文學研究中發現機制的特殊性
第三節 文學研究中發現機制的邏輯行程
第二章 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
第一節 資料的實證性是研究的先導
第二節 佔有資料與為資料佔有
第三節 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
第三章 理論框架的建構
第一節 理論框架建構的意義
第二節 理論框架建構的方法及其模式
第四章 角度與描述
第一節 角度的涵義及其選擇方法
第二節 描述——文學藝術特有的陳述方式
第二版 後記
序
陳鳴樹同志本來身體比較贏弱。但年前我看到他,卻是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我問其故,他說他在冬泳。旁的同志還告訴我,說他獲得過冬泳獎。我听了,不勝佩服。想想那天寒地凍的日子,少穿一件衣服,都要感冒;何況脫下衣服,向冰骨刺冷的水中跳下去!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鳴樹同志有這個勇氣和毅力,所以他從贏弱變成了健康。在學術研究上,他也憑著同樣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最近,他把新近完成的《文藝學方法概論》厚厚的一大疊稿子送給我,我還沒有看內容,僅僅從那龐大的分量和體積上,就感覺到這里面凝聚著他多少的心血,花過他多少的功夫。要是沒有一股子勇氣和毅力,怎麼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鳴樹同志的這部
其次,他這部書,不是就方法談方法,停留在對各種方法的經驗性的描述上。他對方法有一個總體的構思,善于從最高層次上來駕馭全局,這樣,他就能夠在全書中形成一個龐大而又自成體系的理論框架。有了這個理論框架,他就能夠佔有資料而不為資料所佔有,整理前人的成果而不為前人的果所局限。不僅這樣,他還處處注意在整理資料的當中超出資料,在繼承前人成果的當中突破前人的成果。歷史上各種各樣的方法,他都加以綜合、整理,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來加以把握。
正因為這部著作比較善于從整體上來構思,有一個理論框架,所以不僅前後左右,相互聯系;而且四通八達,相亙溝通。這一點,我們從全書的目次上,即可看出。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它探討了文藝學方法論的本體內涵,認為文藝學研究的是文學,其方法論的本體內涵,應當是文學本性的展開。文學的本性是多重性的,因此,它所展開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多元化的。這在近代,尤其如此。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反對“畸輕畸重,追新逐舊”,成了本書方法論上的一個特點。第二部分是本論,它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原理,作者別出心裁地提出了對應性和兩極否定的原理、層次性的原理、互補性的原理。中篇的標題是《中國與世界》,那就是對古今中外的文藝學方法,作了全面的介紹、系統的分析和比較的研究。最後,下篇是文藝學方法論的“實踐功能”,分別探討了文學的發現機制、資料的實證性和思維的超越性,以及理論框架等問題。看了這樣一個目次,我們可以了解到作者對文藝學方法論是有一個全面的總體的打算的。他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介紹一個、兩個方法,而是要求有一種理論上的建構,給方法賦予理論形態,形成一種關于方法的方法論。這是他的第二個優點。
第三,本書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談任何問題,都談得比較細致,比較透徹。做學問,一方面要立其大者,有見解,有眼光,把局部放在整體中來審視;另方面,則必須注意其小者,層層發掘,鞭闢人里,絲絲人扣。胡適把對古書中一個字的發現,比喻成發現了一個星球。這固然有點夸大,但對于講求實證的學者來說,卻應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精福。鳴樹同志這部書,比較注重理論的探討,但對于每一種文藝學方法,也不輕易放過,而是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介紹,使我們對這一方法,有比較深人具體的理解。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讀了這本書,能夠獲到許多知識。
……
鳴樹同志的這部
其次,他這部書,不是就方法談方法,停留在對各種方法的經驗性的描述上。他對方法有一個總體的構思,善于從最高層次上來駕馭全局,這樣,他就能夠在全書中形成一個龐大而又自成體系的理論框架。有了這個理論框架,他就能夠佔有資料而不為資料所佔有,整理前人的成果而不為前人的果所局限。不僅這樣,他還處處注意在整理資料的當中超出資料,在繼承前人成果的當中突破前人的成果。歷史上各種各樣的方法,他都加以綜合、整理,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來加以把握。
正因為這部著作比較善于從整體上來構思,有一個理論框架,所以不僅前後左右,相互聯系;而且四通八達,相亙溝通。這一點,我們從全書的目次上,即可看出。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它探討了文藝學方法論的本體內涵,認為文藝學研究的是文學,其方法論的本體內涵,應當是文學本性的展開。文學的本性是多重性的,因此,它所展開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多元化的。這在近代,尤其如此。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反對“畸輕畸重,追新逐舊”,成了本書方法論上的一個特點。第二部分是本論,它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原理,作者別出心裁地提出了對應性和兩極否定的原理、層次性的原理、互補性的原理。中篇的標題是《中國與世界》,那就是對古今中外的文藝學方法,作了全面的介紹、系統的分析和比較的研究。最後,下篇是文藝學方法論的“實踐功能”,分別探討了文學的發現機制、資料的實證性和思維的超越性,以及理論框架等問題。看了這樣一個目次,我們可以了解到作者對文藝學方法論是有一個全面的總體的打算的。他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介紹一個、兩個方法,而是要求有一種理論上的建構,給方法賦予理論形態,形成一種關于方法的方法論。這是他的第二個優點。
第三,本書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談任何問題,都談得比較細致,比較透徹。做學問,一方面要立其大者,有見解,有眼光,把局部放在整體中來審視;另方面,則必須注意其小者,層層發掘,鞭闢人里,絲絲人扣。胡適把對古書中一個字的發現,比喻成發現了一個星球。這固然有點夸大,但對于講求實證的學者來說,卻應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精福。鳴樹同志這部書,比較注重理論的探討,但對于每一種文藝學方法,也不輕易放過,而是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介紹,使我們對這一方法,有比較深人具體的理解。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讀了這本書,能夠獲到許多知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