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從筆者有關佛教研究論文中選取22篇。本書內容包括:佛教般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產生、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僧肇「三論」解空的哲學體系初探、佛教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略論禪宗的中國化特色、論惠能門下的禪法特色、惠能南宗禪學思想辨義與新探、般若與禪觀、略論玄學與禪學的相異互補與相通相攝、中國佛學研究與現代社會人生、如來禪與中國佛教文化、略論楞伽師、楞伽禪與中國禪宗,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庄玄學化、關於《壇經》的若干問題研究、略論禪宗東土五祖禪
法之沿革、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物精神、略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論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等內容。
目錄
總序
自序
一、佛教般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產生
二、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
三、僧肇「三論」解空的哲學體系初探
四、佛教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
五、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
六、略論禪宗的中國化特色
七、論惠門的禪法特色
八、惠能南宗禪的思想辨義與新探
九、般若與禪觀
十、略論玄學與禪學的相異互補與相通相攝
十一、中國佛學研究與現代社會人生
十二、如來禪與中國佛教文化
十三、略論楞伽師、愣伽禪與中國禪宗
十四、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
十五、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庄玄學化
——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
十六、關於《壇經》的若干問題研究
十七、略論禪宗東土五祖禪法之沿革
十八、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
十九、略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
二十、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
二十一、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
二十二、論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
自序
一、佛教般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產生
二、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
三、僧肇「三論」解空的哲學體系初探
四、佛教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
五、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
六、略論禪宗的中國化特色
七、論惠門的禪法特色
八、惠能南宗禪的思想辨義與新探
九、般若與禪觀
十、略論玄學與禪學的相異互補與相通相攝
十一、中國佛學研究與現代社會人生
十二、如來禪與中國佛教文化
十三、略論楞伽師、愣伽禪與中國禪宗
十四、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
十五、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庄玄學化
——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
十六、關於《壇經》的若干問題研究
十七、略論禪宗東土五祖禪法之沿革
十八、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
十九、略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
二十、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
二十一、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
二十二、論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
序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從1982年初讀研究生開始學佛研佛以來,不覺已有20多個年頭了。佛教博大精深,微妙隱奧,20多年來,自己只是在佛學研究方面有了一點點初步的認識和體會而已。即使是這一點點的認識和體會,其本身也有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最早的發表於1985年,最近的則是發表於2003年,時間跨度近20年。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其中有些論文顯然帶有某些時代的色彩。本書在編排這些論文時基本上按照它們發表的先後順序排列,以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它們的時代性以及本人研究佛教的歷程。同時也希望這些論文能為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本書共從筆者有關佛教研究的論文中選取了22篇,它們大致包含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魏晉般若學及其與玄學的關系;二是玄佛合流與僧肇思想;三是禪學與禪宗;四是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五是中國佛教的特點與精神;六是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貫穿著一條主線,即從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關系中來研究中國佛教的傳播、發展及其特點,並通過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及其特點的研究來加深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特點的理解。這兩種研究的互動,構成了我研究佛教的基本路向,也是我佛教研究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和思考問題的重心所在。而這種研究路向和關注重點,最終則落實在現實社會和人生的當下及未來,即如何使現實的社會更加和諧,使現實的人生更加美好?我一向認為,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同樣,研究佛教,也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當下、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為此,今後在繼續拓展佛教史的研究和深化對佛教義旨的把握的同時,我將加強對佛教現代意義與價值的研究。而在全球化到來的新時代,佛教如何加強與其他各種宗教與文化的對話和交流,如何在對話中增進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在宗教文化多元並存的當今之世更好地發揮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這也成為我們研究佛教者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非常榮幸的是,今年下半年,我將作為富布萊特(Fulbright)的研究學者,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從事相關方面的研究。我希望這將繼續我過去佛學研究的關注與思考,開啟我未來佛學研究的新視野和新追求。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收錄的論文,基本保留了發表時的原樣,但對個別的地方做了校正和修改。
最後,要特別感謝寧波寶慶寺朗宇法師的盛情資助,使本論文集能得以順利出版。同時,衷心地感謝夏年兄和聖凱法師對本論文集的出版給予的大力幫助!
洪修平
2004年3月22日於南京大學
本書共從筆者有關佛教研究的論文中選取了22篇,它們大致包含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魏晉般若學及其與玄學的關系;二是玄佛合流與僧肇思想;三是禪學與禪宗;四是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五是中國佛教的特點與精神;六是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貫穿著一條主線,即從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關系中來研究中國佛教的傳播、發展及其特點,並通過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及其特點的研究來加深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特點的理解。這兩種研究的互動,構成了我研究佛教的基本路向,也是我佛教研究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和思考問題的重心所在。而這種研究路向和關注重點,最終則落實在現實社會和人生的當下及未來,即如何使現實的社會更加和諧,使現實的人生更加美好?我一向認為,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同樣,研究佛教,也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當下、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為此,今後在繼續拓展佛教史的研究和深化對佛教義旨的把握的同時,我將加強對佛教現代意義與價值的研究。而在全球化到來的新時代,佛教如何加強與其他各種宗教與文化的對話和交流,如何在對話中增進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在宗教文化多元並存的當今之世更好地發揮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這也成為我們研究佛教者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非常榮幸的是,今年下半年,我將作為富布萊特(Fulbright)的研究學者,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從事相關方面的研究。我希望這將繼續我過去佛學研究的關注與思考,開啟我未來佛學研究的新視野和新追求。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收錄的論文,基本保留了發表時的原樣,但對個別的地方做了校正和修改。
最後,要特別感謝寧波寶慶寺朗宇法師的盛情資助,使本論文集能得以順利出版。同時,衷心地感謝夏年兄和聖凱法師對本論文集的出版給予的大力幫助!
洪修平
2004年3月22日於南京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