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主體死亡的言說,如果將之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表征,而不是一路時髦的話,那就會引起不安。畢爾格認為,應對這種不安的一個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關注主體的歷史。因此,在本書中,畢爾格追索了法國從蒙田到羅蘭·巴特這段歷史時期內主體的變遷。
從笛卡爾的《方法論》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主體都不假思索地被視作討論的立足點。然而,這種不假思索性自現代以來逐漸喪失,人類為自己設計未來圖景的框架似乎已經動搖,而一個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現。
目錄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范式的轉換
第二節 主體之死
第三節 思想者的恐懼
第四節 另一種主體性歷史
第二章 現代主體的發現:奧古斯丁、蒙田、笛卡爾、帕斯卡爾、拉羅什福科
第一節 「我信仰所以我說」:奧古斯丁
第二節 懷疑之我的自我保護:蒙田
第三節 我的自律:笛卡爾
第四節 「我是可憎的」:帕斯卡爾
第五節 無意思的發現:拉羅什福科
第三章 路易十四時代女性的人生設計:塞維涅和居榮
第一節 「我深情地想,故我愛您」:德·塞維涅夫人
第二節 毀滅自己:居榮夫人
第四章 啟蒙時期的主體:伏爾泰和狄德羅
第一節 無從找尋的我:伏爾泰
第二節 狄德羅的抗辯
第五章 18世紀女性設計的我:迪德爾、勒比那斯、夏利埃
第一節 「厭倦」的痛苦:迪德凡和勒比那斯
第二節 「應該稍稍走出自我」:伊莎貝爾·德·夏里埃
第六章 盧梭的自傳規划
第一節 「我是他得」
第二節 對「自尊」的批判
第三節 現代主體性的悖論
第七章 自我相矛盾中的同一性:馬伊納·德·比蘭
第八章 作為文學形象的我:波德萊爾的「內心日記」
第九章 源於厭倦的審美現代主義:貢斯當、福樓拜和超現實主義者
第一節 我的折騰
第二節 陌生的眼光
第三節 大拒絕(die grosse Weigerung)
第十章 20世紀的主體性場域:瓦萊里和巴塔耶
第十一章 作為增強自我的自我放棄:安德烈·布雷東
第一節 超現實主義的我
第二節 寫作人生
第十二章 讓·保羅·薩特之笑
第一節 一個缺陷
第二節 寫作
第三節 笑
第十三章 在寫作行為中虛化我:莫里斯·布朗肖
第一節 另一種本真性理論
第二節 我死故我在
第三節 「我思故我不在」
第四節 主體與作品
第十四章 言說我的困難:羅蘭·巴特
第一節 「紙上的我」(Un je de papier)
第二節 「導演一出幻想」
第三節 「是內心想借我言說」
第十五章 結語
第一節 現代主體性場域
第二節 寫作
第三節 婦女的位置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范式的轉換
第二節 主體之死
第三節 思想者的恐懼
第四節 另一種主體性歷史
第二章 現代主體的發現:奧古斯丁、蒙田、笛卡爾、帕斯卡爾、拉羅什福科
第一節 「我信仰所以我說」:奧古斯丁
第二節 懷疑之我的自我保護:蒙田
第三節 我的自律:笛卡爾
第四節 「我是可憎的」:帕斯卡爾
第五節 無意思的發現:拉羅什福科
第三章 路易十四時代女性的人生設計:塞維涅和居榮
第一節 「我深情地想,故我愛您」:德·塞維涅夫人
第二節 毀滅自己:居榮夫人
第四章 啟蒙時期的主體:伏爾泰和狄德羅
第一節 無從找尋的我:伏爾泰
第二節 狄德羅的抗辯
第五章 18世紀女性設計的我:迪德爾、勒比那斯、夏利埃
第一節 「厭倦」的痛苦:迪德凡和勒比那斯
第二節 「應該稍稍走出自我」:伊莎貝爾·德·夏里埃
第六章 盧梭的自傳規划
第一節 「我是他得」
第二節 對「自尊」的批判
第三節 現代主體性的悖論
第七章 自我相矛盾中的同一性:馬伊納·德·比蘭
第八章 作為文學形象的我:波德萊爾的「內心日記」
第九章 源於厭倦的審美現代主義:貢斯當、福樓拜和超現實主義者
第一節 我的折騰
第二節 陌生的眼光
第三節 大拒絕(die grosse Weigerung)
第十章 20世紀的主體性場域:瓦萊里和巴塔耶
第十一章 作為增強自我的自我放棄:安德烈·布雷東
第一節 超現實主義的我
第二節 寫作人生
第十二章 讓·保羅·薩特之笑
第一節 一個缺陷
第二節 寫作
第三節 笑
第十三章 在寫作行為中虛化我:莫里斯·布朗肖
第一節 另一種本真性理論
第二節 我死故我在
第三節 「我思故我不在」
第四節 主體與作品
第十四章 言說我的困難:羅蘭·巴特
第一節 「紙上的我」(Un je de papier)
第二節 「導演一出幻想」
第三節 「是內心想借我言說」
第十五章 結語
第一節 現代主體性場域
第二節 寫作
第三節 婦女的位置
序
自晚清曾文正創制造局,開譯介西學著作風氣以來,西學翻譯蔚為大觀。百多年前,梁啟超奮力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時至今日,此種激進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卻仍是事實。世紀之交,面對現代化的宏業,有選擇地譯介國外學術著作,更是學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諉的任務。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隆重推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在林林總總的國外學術書中遴選有價值的篇什翻譯出版。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於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於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回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里。
「棱鏡」本是物理學上的術語,意指復合光透過「棱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所以取名《當代學術棱鏡譯叢》,意在透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並反映出選編者的理解和匠心,進而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
本叢書所選書目大抵有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展,盡力揭櫫域外學術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國外學術著述囊括其內。
眾人拾柴火焰高。譯介學術是一件崇高而又艱苦的事業,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參與這項事業,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學術本土化做出貢獻。
叢書編委會
2000年秋於南京大學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於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於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回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里。
「棱鏡」本是物理學上的術語,意指復合光透過「棱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所以取名《當代學術棱鏡譯叢》,意在透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並反映出選編者的理解和匠心,進而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
本叢書所選書目大抵有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展,盡力揭櫫域外學術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國外學術著述囊括其內。
眾人拾柴火焰高。譯介學術是一件崇高而又艱苦的事業,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參與這項事業,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學術本土化做出貢獻。
叢書編委會
2000年秋於南京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