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散文的奇異之作,深得英國小品文神髓。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梁遇春的作品依然無出其右,他的寫作風格在當代並無傳人,坊間許多的所謂的隨筆基本上是形似而神不似。也許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梁遇春(1906-1932)是個短命的文學天才,在這個世上他僅僅活了短短的28年。他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除了二十余種外國文學作品譯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本這本書了,這也是他《春醪集》和《淚與笑》兩個小冊子的集合。是作者用情感、學識和思想醞釀而成的春醪。廢名普說過:「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縱即逝」。在文中,他談讀書,論學問,聊愛情,議朋友,引經據典,而毫不迂腐嘮叨,是純粹文學的議論,也屬於文人的清談。在小冊子中,我們看到的作者是如此熱愛生命、贊美人生的,他對待這個美與丑、善與惡、正與邪交織在一起的世界並沒有用「拍案而起」的態度來批判,而是一種冷漠而鄙夷的方式揭露。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閩侯人,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學習。1928年秋畢業後曾到上海暨南大學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後因染急性猩紅熱,猝然去世。文學活動始於大學學習期間,主要是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和寫作散文。1926年開始陸續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新月》等刊物上發表散文,後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淚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