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試圖研究和探索的主題是16、17世紀,即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中國與外部世界,主要是西方國家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交流,以及因這種交流而給世界文明的兩大主要版圖(中國和歐洲)所帶來的影響。在中世紀,科學與技術分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且其地位都是十分卑微的。直至近代初期即本書所涉及的時代,科學還仍然是神學卑賤的卑女,技術也僅僅是在單獨、孤立的零散手工作坊中世代相傳的家庭手工技藝。
中外科技交流是作為中外全面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國和歐洲各國有各自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歷史習俗,其中包括不同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經濟制度、意識形態規范等等,這就決定了這種交流必然既帶有濃重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容的色彩,又充滿矛盾與沖突。這種交流和合作涉及的領域十分廣大,涉及民族、語言、宗教、傳統、科學、技術、哲學等等領域。在本書中我們將從多個角度對這種交流作出探討。
中外科技交流是一個龐大的主題,與主題相關的復雜線索必然會引來眾多頭緒。為了把主題描述清楚,我們不得不涉及與此有關的眾多領域,並引入相關的事件和人物。把中外科技交流放在經濟、社會、宗教、哲學等所構成的大背景下以顯示它的脈絡和全貌,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使讀者對這種交流有一個深入、全面和完整的了解。科學與技術的存在不是相互獨立的,因此我們在本書的描述中並沒有把它們截然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