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家們一直認為資本賬戶自由化——資本在各個國家問自由地無限制的流人與流出確實是有益的,它對債務國有益,同時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然而,過去幾十年中所發生的銀行投機和金融危機——從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金融危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1990年的危機,到後來發生的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以及最近的阿根廷金融危機徹底打破了這一觀念。在這本文筆簡練、分析透徹的著作中,歐洲經濟學家的傑出代表之一讓·梯若爾分析了上述危機的特征,防范危機的制度改革,以及為此而進行的全球金融體制的重建等重要問題。

讓·梯若爾首先分析了關於金融危機以及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普遍觀點。他認為,大多數的改革建議只注重表象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並且無法協調建立有效的融資限制條件與確保借款國自行改革之間的目標沖突。他強調指出,正確識別市場失靈對於重建IMF的目標責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後,他將公司金融、流動性供給以及公司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個體國家的借款問題。建立在「雙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審視了通常建議的政策,並且考慮了多邊組織如何幫助債務國在開放本國資本賬戶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收益。

本書由作者根據意大利銀行的Paolo Baffi講座的講稿修訂而成。這是一本清晰易懂並且充滿洞見的著作,所有相關的學者、決策者以及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將從中獲益匪淺。
 

目錄

第一章 新興市場危機與政策反應
一、危機前階段
二、危機
三、IMF改革、規制變化與私人部門創新
第二章 經濟學家的觀點
一、普遍觀點
二、相互沖突的建議和顛倒法則
三、「不現實」的主權侵犯
四、理論
第三章 分析框架與主要內容
一、標准借方問題
二、為什麽外部借款不同
三、對市場失靈的制度和政策反應
第四章 封閉經濟中的流動性與風險管理
一、公司金融:關鍵的組織原理
二、國內流動性供給
第五章 市場失靈的識別:債務國是普通的借款人嗎
一、相似性和一些潛在的差別
二、雙重代理觀點
三、政府的激勵機制
四、討論
五、共同代理觀點
第六章 雙重代理和共同代理觀點的內涵
一、內涵1:代表假設
二、內涵2:政策分析
三、跨國比較
四、有成立國際最終貨方的需要嗎
第七章 制度性內涵:IMF扮演的角色
一、從市場失靈到任務設計
二、治理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我非常高興看到《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在中國出版。2002年12月,應鄒恆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做訪問,期間與EMBA學員和博士研究生討論了本書的基本觀點。對於所面臨的國外借貸及其與世界金融體系的相互關系等問題,中國也許與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所不同,因而本書的某些觀點必須加以修正以適合中國的現實。但無論如何,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其中的共性,並且我希望中國的讀者會對本書的基本觀點感興趣。

非常感謝陳志俊教授參與並監督了本書的翻譯工作。對於一本著作的成功,好的翻譯是必要條件(雖然不是充分條件)。最後,我要感謝意大利銀行,是它十分友好地邀請我在2000年的Baffi講座上做演講,才促使我寫下了本書。

希望中國的讀者有所收益。

讓·梯若爾
2003年7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