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分別以“女性社會”、“女性之死”題名︰上篇“女性社會”期望以個案整合的方式,映現晚清女性從生活形態到思想意識的新變。其中,對上海“中國女學堂”的考述鎖定女子社會化教育起步期,將中西觀念、中學與西學的相互激蕩、沖突與調和作為討論的重點,而該校所標舉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在日後各地的辦學實踐中尤具啟示意義。與之相呼合的是發生在北京的女學生杜成淑拒絕男學生屈疆約會信事件的考察,透過雙方公開的私函與背後的婦女團體分裂的的隱情鉤稽,論者有意凸顯晚清女性在新教育與舊道德之間依違離合的現實困惑。女報的出現亦自晚清始。第三章以發刊于1904年的《女子世界》雜志為標本,清理晚情,“女界革命”倡導者的婦女論述之內涵,文本分析不僅顯示出刊物主持人在廷續三年的編輯過程中思想的游移,其間男性與女性聲音的同中有異更值得關注。“男降女不降”之說的晚清曾流行一時,這一話語既源于明清之際的歷史記憶,也與晚清婦女論獨特的現實關懷相指涉。探究其中復雜的多意旨,揭示歷史資源如何轉化為現代理念,是為該章的著力之處。
目錄
“學術史叢書“總序 陳平原
導言 重構晚情圖景
上篇 女性社會
第一章 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
——上海“中國女學堂”考述
第一節 利用報刊的自覺意識
第二節 中西女士的盛大聚會
第三節 中西並重的辦學方針
第四節 華洋雜處的文化環境
第二章 新教育與舊道德
——以杜成淑拒韁函為例
第一節 通信訂婚與文明結婚
第二節 男學生的私函與女學生的公開信
第三節 屈疆的革退與中國婦人會的分裂
第四節 “啟發知識”與“保存禮教”兩不相妨
第三章 晚情女報的性別觀照
——《女子世界》研究
第一節 刑物的編輯、出版與發行
第二節 作者的聚合
第三節 “女子世界”是構想
第四節 “女權”優先還是“女學”優先
第五節 體育為女子教育第一義
第六節 雜志的續出
第四章 歷史記憶的重構
——晚清“男降女不降”釋義
第一節 “十不從”小考
第二節 為民族殉身
第三節 “足”以有別也
第四節 雌風吹動革命潮
中篇 女性典範
第五章 晚情古典新義
——以班昭與《女誠》為中心
第一節 “文飾政論”與“新眼讀書”
第二節 史書中的班昭與《女誠》
第三節 女子教育的模
第四節 男尊女卑的禍首
第五節 舊經典與新思想的離合
第六章 誤譯誤讀與正解正果
——批茶女士與斯托夫人
第一節 《五月花》與《批茶女士傳》
第二節 美國廢奴先驅的形象放大
第三節 光榮屬于誰
第七章 接受過程中的演繹
——羅蘭夫人在中國
第一節 羅蘭夫人何人也
第二節 女杰本自東瀛來
第三節 中西合璧的啟蒙角色
第四節 意蘊豐富的形象符號
第五節 化出羅蘭劫後身
下篇 女性之死
第八章 晚情女學中的滿漢矛盾
——惠興自殺事件解讀
第一節 解不開的死結
第二節 “旗女亦為彼族興學乎”
第三節 惠氏死而八旗生
第四節 江南之士夫不若河北之俳優
第五節 女杰死而學校興
第九章 從新聞到小說
——胡仿蘭一案探析
第一節 由新聞到案件
第二節 名稟告實監察
第三節 以放足爭興學
第四節 變先進為中庸
第十章 繪紜身後事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第一節 輿論的抗爭
第二節 大吏的被逐
第三節 良心的拷問
第四節 安葬的義舉
第五節 告密的報應
第六節 文學的聚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導言 重構晚情圖景
上篇 女性社會
第一章 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
——上海“中國女學堂”考述
第一節 利用報刊的自覺意識
第二節 中西女士的盛大聚會
第三節 中西並重的辦學方針
第四節 華洋雜處的文化環境
第二章 新教育與舊道德
——以杜成淑拒韁函為例
第一節 通信訂婚與文明結婚
第二節 男學生的私函與女學生的公開信
第三節 屈疆的革退與中國婦人會的分裂
第四節 “啟發知識”與“保存禮教”兩不相妨
第三章 晚情女報的性別觀照
——《女子世界》研究
第一節 刑物的編輯、出版與發行
第二節 作者的聚合
第三節 “女子世界”是構想
第四節 “女權”優先還是“女學”優先
第五節 體育為女子教育第一義
第六節 雜志的續出
第四章 歷史記憶的重構
——晚清“男降女不降”釋義
第一節 “十不從”小考
第二節 為民族殉身
第三節 “足”以有別也
第四節 雌風吹動革命潮
中篇 女性典範
第五章 晚情古典新義
——以班昭與《女誠》為中心
第一節 “文飾政論”與“新眼讀書”
第二節 史書中的班昭與《女誠》
第三節 女子教育的模
第四節 男尊女卑的禍首
第五節 舊經典與新思想的離合
第六章 誤譯誤讀與正解正果
——批茶女士與斯托夫人
第一節 《五月花》與《批茶女士傳》
第二節 美國廢奴先驅的形象放大
第三節 光榮屬于誰
第七章 接受過程中的演繹
——羅蘭夫人在中國
第一節 羅蘭夫人何人也
第二節 女杰本自東瀛來
第三節 中西合璧的啟蒙角色
第四節 意蘊豐富的形象符號
第五節 化出羅蘭劫後身
下篇 女性之死
第八章 晚情女學中的滿漢矛盾
——惠興自殺事件解讀
第一節 解不開的死結
第二節 “旗女亦為彼族興學乎”
第三節 惠氏死而八旗生
第四節 江南之士夫不若河北之俳優
第五節 女杰死而學校興
第九章 從新聞到小說
——胡仿蘭一案探析
第一節 由新聞到案件
第二節 名稟告實監察
第三節 以放足爭興學
第四節 變先進為中庸
第十章 繪紜身後事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第一節 輿論的抗爭
第二節 大吏的被逐
第三節 良心的拷問
第四節 安葬的義舉
第五節 告密的報應
第六節 文學的聚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所謂學術史研究,說簡單點,不外“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通過評判高下、辨別良莠、敘述師承、剖析潮流,讓後學了解一代學術發展的脈絡與走向,鼓勵和引導其盡快進入某一學術傳統,免去許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學術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壓在紙背的“補偏救弊”、“推陳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強調。因為,當你努力體貼、描述和評判某一學術進程時,已有意無意地凸顯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學術追求。
其實,此舉並非今人的獨創。起碼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已著先鞭,更不要說梁啟超、錢穆各自獨立完成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至于國外,同類著述也並不少見,單以近年譯成中文的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丹尼爾的《考古學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國文藝學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學》,以及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等。
即使如此,90年代中國學人之熱中于談論“學術史”,依然大有深意。一如黃宗羲之談“明儒”、梁啟超之談“清學”,今日之大談學術史,也是基于繼往開來的自我定位。意識到學術嬗變的契機,希望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並解決自身的困惑,這一研究策略,使得首先進入視野的,必定是與之血肉相連的“二十世紀中國學術”。
當初梁啟超撰寫《清代學術概論》,只是其擬想中的《中國學術史》之第五種;今人之談論“學術史”,自然也不會以“二十世紀”自限。本叢書不只要求打通古今,更希望兼及中外——當然,這指的是叢書範圍,而不是著述體例。
無論是追溯學科之形成,分析理論框架之建構,還是評價具體的名家名著、學派體系,都無法脫離其所處時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這個意義上,學術史與思想史、文化史確實頗多牽連。不只是外部環境的共同制約,更有內在理路的相互交織。想像學術史研究可以關起門來,“就學問談學問”,既不現實,也不可取。
正因如此,本叢書不問“家法”迥異、“門戶”對立,也淡謨“學科”的邊界與“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開闊且論證嚴密的學術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選。也許,話應該倒過來說︰歡迎有志于通過觸摸歷史、感受傳統、反省學科進而重建中國學術的學人,加盟此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1998年8月4日
其實,此舉並非今人的獨創。起碼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已著先鞭,更不要說梁啟超、錢穆各自獨立完成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至于國外,同類著述也並不少見,單以近年譯成中文的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丹尼爾的《考古學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國文藝學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學》,以及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等。
即使如此,90年代中國學人之熱中于談論“學術史”,依然大有深意。一如黃宗羲之談“明儒”、梁啟超之談“清學”,今日之大談學術史,也是基于繼往開來的自我定位。意識到學術嬗變的契機,希望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並解決自身的困惑,這一研究策略,使得首先進入視野的,必定是與之血肉相連的“二十世紀中國學術”。
當初梁啟超撰寫《清代學術概論》,只是其擬想中的《中國學術史》之第五種;今人之談論“學術史”,自然也不會以“二十世紀”自限。本叢書不只要求打通古今,更希望兼及中外——當然,這指的是叢書範圍,而不是著述體例。
無論是追溯學科之形成,分析理論框架之建構,還是評價具體的名家名著、學派體系,都無法脫離其所處時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這個意義上,學術史與思想史、文化史確實頗多牽連。不只是外部環境的共同制約,更有內在理路的相互交織。想像學術史研究可以關起門來,“就學問談學問”,既不現實,也不可取。
正因如此,本叢書不問“家法”迥異、“門戶”對立,也淡謨“學科”的邊界與“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開闊且論證嚴密的學術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選。也許,話應該倒過來說︰歡迎有志于通過觸摸歷史、感受傳統、反省學科進而重建中國學術的學人,加盟此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1998年8月4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