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全稱《大般涅槃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典之一。《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第1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大般涅槃」是本經特別彰顯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佛之三德,代表著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從經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淵深如海的大寂禪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絕對永恆無有變易,憐愛眾生猶如父母,濟度痴迷出離生死,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是超出世俗的寧靜、光明、永恆、慈慧、超越的解脫的境界。《涅槃經》經於北涼玄始十年421由曇無讖譯出,現編為40卷。由於它的來源和內容都比較復雜,有的學者考證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以致於在內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義上都產生了矛盾;有的學者甚至推測它並非出於一時一地一個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經分別流傳於我國廣大西北地區的多種小本經的合本。
《涅槃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凈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禪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槃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為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載體的禪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造出流漾著涅槃慧光的文學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槃詩思的意境。《涅槃經》通過對禪宗思想的影響,為中國禪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
目錄
序
卷一 壽命品第一之一
卷二 壽命品第一之二
卷三 生命品第一之三
金剛身品第二
名字功德品第三
卷四 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卷五 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卷六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卷七 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卷八 如來性品第四之五
卷九 如來性品第四之六
卷十 如來性品第四之七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之一
卷十一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之二
現病品第六
聖行品第七之一
卷十二 聖行品第七之二
卷十三 聖行呂第七之三
卷十四 聖行品第七之四
梵行品第八之一
卷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二
卷十六 梵行品第八之三
卷十七 梵行品第八之四
卷十八 梵行品第八之五
卷十九 梵行呂第八之六
卷二十 梵行品第八之七
嬰兒行品第九
卷二十一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
下冊
卷二十二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
卷二十三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卷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卷二十五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
卷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
卷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卷二十八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
卷二十九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
卷三十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
卷三十一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卷三十二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卷三十三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卷三十四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
卷三十五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卷三十六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卷三十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卷三十八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六
(忄喬)陳如品第十三之一
卷三十九 (忄喬)陳如品第十三之二
卷四十 (忄喬)陳如品第十三之三
後分
卷上 (忄喬)陳如品之末
遺教品第一
應盡還源品第二
卷下 機感茶毗品第三
聖軀廓潤品第四
卷一 壽命品第一之一
卷二 壽命品第一之二
卷三 生命品第一之三
金剛身品第二
名字功德品第三
卷四 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卷五 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卷六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卷七 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卷八 如來性品第四之五
卷九 如來性品第四之六
卷十 如來性品第四之七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之一
卷十一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之二
現病品第六
聖行品第七之一
卷十二 聖行品第七之二
卷十三 聖行呂第七之三
卷十四 聖行品第七之四
梵行品第八之一
卷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二
卷十六 梵行品第八之三
卷十七 梵行品第八之四
卷十八 梵行品第八之五
卷十九 梵行呂第八之六
卷二十 梵行品第八之七
嬰兒行品第九
卷二十一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
下冊
卷二十二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
卷二十三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卷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卷二十五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
卷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
卷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卷二十八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
卷二十九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
卷三十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
卷三十一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卷三十二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卷三十三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卷三十四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
卷三十五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卷三十六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卷三十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卷三十八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六
(忄喬)陳如品第十三之一
卷三十九 (忄喬)陳如品第十三之二
卷四十 (忄喬)陳如品第十三之三
後分
卷上 (忄喬)陳如品之末
遺教品第一
應盡還源品第二
卷下 機感茶毗品第三
聖軀廓潤品第四
序
大般涅架經者,蓋是法身之玄堂,正覺之實稱,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其為體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無窮之內,任運而動,見機而赴。任運而動,則乘虛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見機而赴,則應萬形而為像,即群情而設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慮,教彌天下,而情不在己,廁流塵蟻而弗下,彌蓋群聖而不高,功濟萬化而不恃,明逾萬日而不居,渾然與太虛同量,泯然與法性為一。
夫法性以至極為體,至極則歸於無變,所以生滅不能遷其常。生滅不能遷其常,故其常不動,非樂不能虧其樂,故其樂無窮。或我生於謬想,非我起於因假,因假存於名數,故至我越名數而非無。越名數而非無,故能居自在之聖位而非我不能變,非凈生於虛凈故真凈,水鏡於萬法。水鏡於萬法,故非凈不能渝。是以斯經解章,敘常樂我凈為宗義之林,開究玄致為涅架之原,用能闡秘藏於未聞,啟靈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癰疽,拔無間之疣贅。闡秘藏則暢群識之情,審妙我之在己;啟靈管則悟玄光之潛,映神珠之在體。然四重無間,誹謗方等,斯乃眾患之疔痛(疒干)(疒肖),創疣之甚者,故大涅架以無創疣為義名。斯經以大涅架為宗目,宗目舉,則明統攝於眾妙,言約而義備。義名立,則照三乘之優劣,至極之有在。然冥化無朕,妙契無言,任之沖境,則理不虛運,是以此經開誠言為教本,廣眾喻以會義,建護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窮原,暢千載之固滯,散靈鷲之余疑。至於理微幽蟠,微於微者,則諸菩薩弘郢匠之功,曠舟船之濟,請難雲構,翻覆周密,由使幽途融坦,宗歸豁然。是故誦其文而不疲,語其義而不倦,甘其味而無足,餐其音而不厭。始可謂微言興詠於真丹,高韻初唱於赤縣,梵音震響於聾俗,真容巨耀於今日。而寡聞之士,偏執之流,不量愚見,敢評大聖無涯之典,遂使是非興於諍論,譏謗生於快心,先覺不能返其迷,眾聖莫能移其志,方將沉蔽八邪之網,長淪九流之淵,不亦哀哉!不亦哀哉!
天竺沙門曇無讖者,中天竺人,婆羅門種,天懷秀拔,領鑒明邃,機辯清勝,內外兼綜。將乘運流化,先至敦煌停止數載,大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潛著,建隆王業。雖形處萬機,每思弘大道,為法城塹,會開定西夏,斯經與讖自遠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茲之遇哉。讖既達此,以玄始十年歲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勸請令譯。讖手執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銳,而為法殷重,臨譯敬情,殆無遺隱。探研本正,務存經旨,唯恨梵本分離,殘缺未備耳。余以庸淺,豫遭斯運,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試標位,敘其宗格,豈謂必然窺其宏要者哉。
夫法性以至極為體,至極則歸於無變,所以生滅不能遷其常。生滅不能遷其常,故其常不動,非樂不能虧其樂,故其樂無窮。或我生於謬想,非我起於因假,因假存於名數,故至我越名數而非無。越名數而非無,故能居自在之聖位而非我不能變,非凈生於虛凈故真凈,水鏡於萬法。水鏡於萬法,故非凈不能渝。是以斯經解章,敘常樂我凈為宗義之林,開究玄致為涅架之原,用能闡秘藏於未聞,啟靈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癰疽,拔無間之疣贅。闡秘藏則暢群識之情,審妙我之在己;啟靈管則悟玄光之潛,映神珠之在體。然四重無間,誹謗方等,斯乃眾患之疔痛(疒干)(疒肖),創疣之甚者,故大涅架以無創疣為義名。斯經以大涅架為宗目,宗目舉,則明統攝於眾妙,言約而義備。義名立,則照三乘之優劣,至極之有在。然冥化無朕,妙契無言,任之沖境,則理不虛運,是以此經開誠言為教本,廣眾喻以會義,建護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窮原,暢千載之固滯,散靈鷲之余疑。至於理微幽蟠,微於微者,則諸菩薩弘郢匠之功,曠舟船之濟,請難雲構,翻覆周密,由使幽途融坦,宗歸豁然。是故誦其文而不疲,語其義而不倦,甘其味而無足,餐其音而不厭。始可謂微言興詠於真丹,高韻初唱於赤縣,梵音震響於聾俗,真容巨耀於今日。而寡聞之士,偏執之流,不量愚見,敢評大聖無涯之典,遂使是非興於諍論,譏謗生於快心,先覺不能返其迷,眾聖莫能移其志,方將沉蔽八邪之網,長淪九流之淵,不亦哀哉!不亦哀哉!
天竺沙門曇無讖者,中天竺人,婆羅門種,天懷秀拔,領鑒明邃,機辯清勝,內外兼綜。將乘運流化,先至敦煌停止數載,大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潛著,建隆王業。雖形處萬機,每思弘大道,為法城塹,會開定西夏,斯經與讖自遠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茲之遇哉。讖既達此,以玄始十年歲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勸請令譯。讖手執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銳,而為法殷重,臨譯敬情,殆無遺隱。探研本正,務存經旨,唯恨梵本分離,殘缺未備耳。余以庸淺,豫遭斯運,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試標位,敘其宗格,豈謂必然窺其宏要者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