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因於家境困難而非常注重學業。1978年,在叔父許繼民幫助下步入醫途。為發展中醫事業做一些貢獻,這是當時樹立的堅實信念。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學習和鑽研,終於有所獲益。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蘊含着極其豐富的醫學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由於歷史原因,祖國醫學在發展過程中,散佚和埋沒了很多極具學術價值的東西;因於古代醫家的認識方法及表達方法具有很強的時代色彩,致使后人誤解了中醫理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是客觀存在的史實。特別是中醫的脈法,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釋似是而非,很不一致;一些脈象徒有其名,沒有人去用,也沒有人會用;其操作技術很不規范,基本上還屬於稚生時期的水平,這是不可否認的現狀。
千百年以來,脈法一直是中醫從事醫療活動的重要診斷依據,甚至已經成為中醫的標幟,但其發展與現狀卻不盡人意,究竟是何原因,這是我在醫療實踐中一直思考的問題。我終於發現,中醫學術是以現存於世的經典醫著為基礎,但其中蘊含的許多重要學術觀點和基本方法未完全開發出來,甚至還存在一些曲解誤說的成分,這是中醫學術乃至脈法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基於此,我夫妻二人通力合作,毅然停薪留職,全身心投入於古代脈學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首先悟出了古代醫家對革脈的表達方法,弄清了革脈的實際意義,並以此為突破口,發現了動詠、代脈以及其他一些脈象的實質和實際意義,經有關專家審核推薦,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初步掌握了古代醫家的認識方法和表達方法,發現了存在於中醫發展史上的一系列問題,遂加以系統整理,編集成冊,以期為發展中醫事業盡些微薄之力。
古代醫家慣用比較隱晦的表達方法,對許多重要學術問題的論述往往留下伏筆,必須用與之相應的思維方式,才能領會其實際意義,由此埋沒了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學術思想和基本方法。本書所涉及的一些內容,是祖國醫學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埋沒或被誤解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如今重新開發出來,可以再現我國古代醫家高深的醫學內涵,可以充實和豐富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可以為中醫學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於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振興中醫事業,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在發表論文的過程中,河北省衛生廳孫萬珍副廳長、河北醫科大學楊牧祥教授給予了很大關懷和指導,定州市衛生局副局長、中醫院院長張蘭發、定州市人壽保險公司經理朱東升同志給予了多方面支持和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許進京2000年10月於肅寧縣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