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作為西方文化精華和靈魂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全書內容包括︰創世論、上帝論、三位一體論、人性論、原罪論、救贖論、基督論、聖靈論、末世論等,基本上涵蓋了基督教神學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觀念。全書以聖經為基礎,把神學的基本觀念放在歷史的大視野中去考察,為讀者了解基督神學的歷史和發展脈絡提供了十分清晰的線索。
全書以作者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地的講稿為藍本,綜合了學術界和作者本人的最新成果。
許志偉,男,客籍人,生長于香港特區,中學畢業後再移民到北美為客,曾肄精干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加拿大卑詩省哥倫比亞大學及安省多倫多大學,先後獲得醫學博士、哲學博士及神學碩士等學位,現任卑詩省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教授、中國研究部主任及《維真學刊》主編。1993年開始回國內講授基督教神學與倫理及生命倫理等科目,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與香港大學等聘為兼職教授,並擔任北京大學應用倫理中心學術委員、研究員與生命醫學倫理研究組組長。在國內已出版多部學術專著,即將出版的有《中國醫學倫理辭典》。
目錄
叢書總序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基督教神學的介紹
神學的發展
神學的分類
神學的起點
神學、信仰與理智
神學的語言
第二章 神學知識的來源
啟示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一
理智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二
傳統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三
宗教經驗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四
第三章 上帝屬性與創世
上帝的“位格”性
上帝的“父”性
上帝的超越與臨現
上帝的全能
上帝作為創造主
“從無創有”的創造觀
上帝對世界的持續護佑
上帝的權柄
創造的善
苦罪與創造
第四章 三位一體
“救贖三一”
“本質三一”
內在三一
三一教義之實踐意義
第五章 作為上帝形象的人
“人”與“位格人”
西方人文精神的人觀
人類的生物性
人類的心智性
人類的社會性
人類的多維度、時間性與潛能性
基督教的人觀
基督教人性論的基礎︰“上帝的形象”
上帝的形象︰理性的靈魂
上帝的形象︰身心整合體
靈、魂、體與三相法
上帝的形象︰關系的維度
耶穌︰上帝的完美的形象
上帝的形象的能動性和末世性
總結
第六章 人的罪性、原罪與罪責
罪的定義(Ⅰ)︰上帝形象的扭曲
罪的定義(Ⅱ)︰上帝榮耀的虧缺
罪的本質
罪的核心
罪的個體性、群體性與普遍性
“罪的機會”與原罪
罪與人的自由
第七章 神人二性的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在基督教神學的中心地位
耶穌基督的神聖性
耶穌作為神的兒子
耶穌基督是主
耶穌是上帝
耶穌是救主
耶穌啟示上帝
耶穌基督的人性
童女所生的耶穌
邏各斯與基督
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
獨一本民生論
二重本性論
“虛己”的基督論
歷史的耶穌
基督復活的事件與意義
第八章 十字架與上帝之救贖
基督教的救贖
聖經傳統中耶穌基督贖罪的意義
神學傳統中耶穌基督贖罪的意義
因信稱義
重生、稱義與成聖
基督救贖的範圍
普救論
揀選與預定
預定論
第九章 聖靈的位格與作為
導論
聖經的聖靈觀
聖靈的位格性
早期教會論聖靈
作為恩賜的聖靈
作為愛的聖靈
親子之爭
第十章 教會與聖禮
聖經傳統中的教會觀
新約聖經中教會的圖像
神學傳統的教會觀
當代的教會觀
聖禮
浸禮的意義
聖餐的意義
教會與聖禮之間的關系
第十一章 基督教末世論
聖經傳統的末世論
基督教神學傳統的末世觀
基督教末世論的社會意義
時代論
索引
聖經索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基督教神學的介紹
神學的發展
神學的分類
神學的起點
神學、信仰與理智
神學的語言
第二章 神學知識的來源
啟示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一
理智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二
傳統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三
宗教經驗作為神學知識源頭之四
第三章 上帝屬性與創世
上帝的“位格”性
上帝的“父”性
上帝的超越與臨現
上帝的全能
上帝作為創造主
“從無創有”的創造觀
上帝對世界的持續護佑
上帝的權柄
創造的善
苦罪與創造
第四章 三位一體
“救贖三一”
“本質三一”
內在三一
三一教義之實踐意義
第五章 作為上帝形象的人
“人”與“位格人”
西方人文精神的人觀
人類的生物性
人類的心智性
人類的社會性
人類的多維度、時間性與潛能性
基督教的人觀
基督教人性論的基礎︰“上帝的形象”
上帝的形象︰理性的靈魂
上帝的形象︰身心整合體
靈、魂、體與三相法
上帝的形象︰關系的維度
耶穌︰上帝的完美的形象
上帝的形象的能動性和末世性
總結
第六章 人的罪性、原罪與罪責
罪的定義(Ⅰ)︰上帝形象的扭曲
罪的定義(Ⅱ)︰上帝榮耀的虧缺
罪的本質
罪的核心
罪的個體性、群體性與普遍性
“罪的機會”與原罪
罪與人的自由
第七章 神人二性的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在基督教神學的中心地位
耶穌基督的神聖性
耶穌作為神的兒子
耶穌基督是主
耶穌是上帝
耶穌是救主
耶穌啟示上帝
耶穌基督的人性
童女所生的耶穌
邏各斯與基督
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
獨一本民生論
二重本性論
“虛己”的基督論
歷史的耶穌
基督復活的事件與意義
第八章 十字架與上帝之救贖
基督教的救贖
聖經傳統中耶穌基督贖罪的意義
神學傳統中耶穌基督贖罪的意義
因信稱義
重生、稱義與成聖
基督救贖的範圍
普救論
揀選與預定
預定論
第九章 聖靈的位格與作為
導論
聖經的聖靈觀
聖靈的位格性
早期教會論聖靈
作為恩賜的聖靈
作為愛的聖靈
親子之爭
第十章 教會與聖禮
聖經傳統中的教會觀
新約聖經中教會的圖像
神學傳統的教會觀
當代的教會觀
聖禮
浸禮的意義
聖餐的意義
教會與聖禮之間的關系
第十一章 基督教末世論
聖經傳統的末世論
基督教神學傳統的末世觀
基督教末世論的社會意義
時代論
索引
聖經索引
序
了解和研究基督教,不僅是教會起源及其歷史發展之探,而更重要的應是把握其靈性精神和思想本真。因此,神學思想的探究在整個基督教的認知和詮釋中有著極為獨特的意義。神學體現出教會的思想活動和理論探索,乃基督教的靈魂和精髓之所在。神學以其形上超越和心智探幽而給入神秘、玄奧、高深之感,其上下求索既令人神往、亦使人卻步。顯然,在與基督教的對話及溝通中,這種在神學思想層面上的對話最為困難,而若能達其真正溝通,其他隔閡和問題則可迎刃而解。由于其難度之客觀存在,中國大陸這些年來雖在基督教整體探尋上頗有進展,卻在神學思想研究上顯得滯後,尤其在系統神學領域中建樹不多,空白較大。所以,如何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神學體系、發展出漢語基督教神學思想,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
對于中國學界而言,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研究大體似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在西方文化境域中已臻成熟的神學體系加以梳理和認知,二是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尋找或創立合適的神學構思和話語。這兩個層面相輔相成,有機共構,二者不可偏廢。而且,其相互關照和呼應不僅可對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相融提供啟迪,更有可能對中國神學建設起到推陳出新、承前啟後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中國的基督教神學思想研究能否有所突破,關鍵在于其有無開放之態,是否善于對照和借鑒︰應該承認,中國學者這些年來的努力已為之創造了良好條件、打下了必要基礎。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系統闡述及其中國特色的體系構設,人們正翹首企足,待其水到渠成、呼之而出。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是加拿大華人學者許志偉博士的新作。許博士長期定居海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滋潤、燻陶,對西方基督教神學思想有著系統的研究和深刻的體悟。然其撰寫這部著作的緣由,則正如他自己所言,乃來自其在中國講學授課的經歷,起因于他與中國學者的接觸和與中國文化的對話,因此,許博士在此對基督教神學的所思所述,絕非一種從西方社會文化處境中的簡單移植,而是在這種接觸、交流、對話、溝通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找出其共契之點,基此來對基督教神學的核心問題和重要論域加以建設性的重構和闡發。可以說,這是許博士在基督教神學思考層面上跨越東西方、溝通中西思想的一次有益嘗試。作為海外華人基督教學者用漢語寫就的神學思想導論,其理解、詮釋和解讀無疑會有助于我們今天對基督教神學的認識和反思,啟發我們從比較、對照中悟出中國特色神學體系或漢語神學思想的可能走向及其基本特征。
許志偉博士在這部著作中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闡述,涵蓋了系統神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創世論、人性論、原罪論、基督論、救贖論、聖靈論、教會論、聖禮論、末世論等。其突出特點是強調《聖經》原典的意義,以“三位一體”的神學主題來將整個系統神學融會貫通。許搏士尤其對“三一”神學有著探究和獨特見解,全書亦體現出他對“三一”神學主題的特別關注和強調。這乃我們理解和把握基督教神學的關鍵。此外,許博士在開篇即介紹了基督教神學的起源和發展、其基本範疇和學科分類、其思維和語言特色、以及神學知識的各種來源等。這為我們了解基督教神學思想的歷史和體系,亦提供了一個頗為全面的縮微景觀。
閱讀這部著作,我們可以體會許志偉博士研究基督教神學的, 基本思路及其對之敘述闡釋的相關進路。首先,許博士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研究闡述以《聖經》為基礎。他強調,無論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中還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重視對經典文本的研究都是一個優良傳統。《聖經》乃基督教的精髓及其神學思想的基礎之所在,因此對基督教神學內容的闡發應基于、且依于《聖經》。對《聖經》文本的引用和基于《聖經》的論證遂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其次,許博士以一種歷史的視野來展開其基督教神學思想之探。神學思想是一個能動、發展的體系,不離其在歷史上的傳承、揚棄、重構和創新。為此,許博士對一些重要神學命題的論述,都有著在神學思想史上的回溯和反思,並基于對這些議題在歷史中發展變遷的審視,對之加以重新梳理和論述,實現其古今關聯。另外,許博士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研究乃有著強烈的現實關照。在其看來,神學探討必須與當代思想文化接觸,活生生的神學思想乃教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一方面,人們關注、談論的神學論題會發端于現實社會,即由其現實境遇所引發。神學討論不離其與現代思潮的踫撞、對話及互滲,反映出時代脈搏和跳動和時代氣息的生發。另一方面,這些神學論題亦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觸動或深遠影響,構成“思想”對“存在”的反作用。在此,神學思想不僅有理論意義,亦有其實踐意義;不僅是對西方文化的某種概括總結,亦是對中國文化的可能開放、交流。當然,此書主要乃表明其願意展開這種對話和交流的意向及姿態,而要真正將之實現和完成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最後,許博士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這一體系構築和理論闡要,亦表現了他本人鮮明的個性特色。如其所言,本書論述的神學內容及其章節安排包括了許博士自己對于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總體理解和基本取向。這里,我們可以從許博士的神學之思中看出其認知的社會背錄、文化處境、信仰傳統和思想個性,體會到這種認知、思辨的生動、鮮活和人格感染。就此意義而論,神學亦是人學,它在追尋終極、超然等玄理之際,亦充分表現為人與人交往、溝通和理解的藝術。
許志偉博士多次來華訪問,與許多中國學者建立了學術聯系和深厚友誼。我本人與許博士已有多年的學術交往經歷,在友好的學術合作中通過真誠對話和認真切磋亦獲得了一些重要共識,促進了相互理解。我很高興許博士能推出這部專著來深化我們在思想層面上的對話,亦希望這種學術上的交流能有助于不同思想文化背景中的人們消除誤解、增進友誼、求同存異、和平共存。
是為序。
卓新平 2001年10月15日
對于中國學界而言,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研究大體似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在西方文化境域中已臻成熟的神學體系加以梳理和認知,二是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尋找或創立合適的神學構思和話語。這兩個層面相輔相成,有機共構,二者不可偏廢。而且,其相互關照和呼應不僅可對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相融提供啟迪,更有可能對中國神學建設起到推陳出新、承前啟後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中國的基督教神學思想研究能否有所突破,關鍵在于其有無開放之態,是否善于對照和借鑒︰應該承認,中國學者這些年來的努力已為之創造了良好條件、打下了必要基礎。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系統闡述及其中國特色的體系構設,人們正翹首企足,待其水到渠成、呼之而出。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是加拿大華人學者許志偉博士的新作。許博士長期定居海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滋潤、燻陶,對西方基督教神學思想有著系統的研究和深刻的體悟。然其撰寫這部著作的緣由,則正如他自己所言,乃來自其在中國講學授課的經歷,起因于他與中國學者的接觸和與中國文化的對話,因此,許博士在此對基督教神學的所思所述,絕非一種從西方社會文化處境中的簡單移植,而是在這種接觸、交流、對話、溝通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找出其共契之點,基此來對基督教神學的核心問題和重要論域加以建設性的重構和闡發。可以說,這是許博士在基督教神學思考層面上跨越東西方、溝通中西思想的一次有益嘗試。作為海外華人基督教學者用漢語寫就的神學思想導論,其理解、詮釋和解讀無疑會有助于我們今天對基督教神學的認識和反思,啟發我們從比較、對照中悟出中國特色神學體系或漢語神學思想的可能走向及其基本特征。
許志偉博士在這部著作中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闡述,涵蓋了系統神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創世論、人性論、原罪論、基督論、救贖論、聖靈論、教會論、聖禮論、末世論等。其突出特點是強調《聖經》原典的意義,以“三位一體”的神學主題來將整個系統神學融會貫通。許搏士尤其對“三一”神學有著探究和獨特見解,全書亦體現出他對“三一”神學主題的特別關注和強調。這乃我們理解和把握基督教神學的關鍵。此外,許博士在開篇即介紹了基督教神學的起源和發展、其基本範疇和學科分類、其思維和語言特色、以及神學知識的各種來源等。這為我們了解基督教神學思想的歷史和體系,亦提供了一個頗為全面的縮微景觀。
閱讀這部著作,我們可以體會許志偉博士研究基督教神學的, 基本思路及其對之敘述闡釋的相關進路。首先,許博士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研究闡述以《聖經》為基礎。他強調,無論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中還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重視對經典文本的研究都是一個優良傳統。《聖經》乃基督教的精髓及其神學思想的基礎之所在,因此對基督教神學內容的闡發應基于、且依于《聖經》。對《聖經》文本的引用和基于《聖經》的論證遂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其次,許博士以一種歷史的視野來展開其基督教神學思想之探。神學思想是一個能動、發展的體系,不離其在歷史上的傳承、揚棄、重構和創新。為此,許博士對一些重要神學命題的論述,都有著在神學思想史上的回溯和反思,並基于對這些議題在歷史中發展變遷的審視,對之加以重新梳理和論述,實現其古今關聯。另外,許博士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研究乃有著強烈的現實關照。在其看來,神學探討必須與當代思想文化接觸,活生生的神學思想乃教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一方面,人們關注、談論的神學論題會發端于現實社會,即由其現實境遇所引發。神學討論不離其與現代思潮的踫撞、對話及互滲,反映出時代脈搏和跳動和時代氣息的生發。另一方面,這些神學論題亦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觸動或深遠影響,構成“思想”對“存在”的反作用。在此,神學思想不僅有理論意義,亦有其實踐意義;不僅是對西方文化的某種概括總結,亦是對中國文化的可能開放、交流。當然,此書主要乃表明其願意展開這種對話和交流的意向及姿態,而要真正將之實現和完成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最後,許博士對基督教神學思想的這一體系構築和理論闡要,亦表現了他本人鮮明的個性特色。如其所言,本書論述的神學內容及其章節安排包括了許博士自己對于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總體理解和基本取向。這里,我們可以從許博士的神學之思中看出其認知的社會背錄、文化處境、信仰傳統和思想個性,體會到這種認知、思辨的生動、鮮活和人格感染。就此意義而論,神學亦是人學,它在追尋終極、超然等玄理之際,亦充分表現為人與人交往、溝通和理解的藝術。
許志偉博士多次來華訪問,與許多中國學者建立了學術聯系和深厚友誼。我本人與許博士已有多年的學術交往經歷,在友好的學術合作中通過真誠對話和認真切磋亦獲得了一些重要共識,促進了相互理解。我很高興許博士能推出這部專著來深化我們在思想層面上的對話,亦希望這種學術上的交流能有助于不同思想文化背景中的人們消除誤解、增進友誼、求同存異、和平共存。
是為序。
卓新平 2001年10月1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