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4000年前的猶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兩個立體精神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之一。《猶太文明》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猶太文明的產生和早期發展,猶太文明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猶太文明的現代化進程,全面闡述了猶太文明在世界文明大系中的影響和現狀。
本書以豐富、翔實的史料和簡潔、流暢的語言,全面敘述了5000年猶太文明的源起、發展,猶太民族輝煌而悲愴的歷史命運,猶太文化的厚重與璀璨,以及無數猶太英傑對人類大家庭的重大貢獻。
目錄
前言
上編 猶太文明的產生和早期發展
第一章 猶太文明源起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歷史背景
第二章 早期猶太教及其經典
第三章 早期猶太文明舉要
第四章 離散時期猶太文化的三大瑰寶
中篇 猶太文明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
第五章 政治和社會
第六章 經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文藝
第九章 倫理風俗
第十章 宗教信仰
第十一章 科學技術
下編 猶太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第十二章 近代以來猶太文明復興之路
第十三章 猶太文明的一大支流——美國猶文化
第十四章 猶太文明發展之主體回歸以色列國
第十五章 專論:猶太文明在中國
后記
英漢人名、地名對照表
上編 猶太文明的產生和早期發展
第一章 猶太文明源起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歷史背景
第二章 早期猶太教及其經典
第三章 早期猶太文明舉要
第四章 離散時期猶太文化的三大瑰寶
中篇 猶太文明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
第五章 政治和社會
第六章 經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文藝
第九章 倫理風俗
第十章 宗教信仰
第十一章 科學技術
下編 猶太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第十二章 近代以來猶太文明復興之路
第十三章 猶太文明的一大支流——美國猶文化
第十四章 猶太文明發展之主體回歸以色列國
第十五章 專論:猶太文明在中國
后記
英漢人名、地名對照表
序
近一個時期以來,有關「文明」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后,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兩大集團軍事對峙的局面宣告終結,雖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前世界發展的主題。與此同時,盡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加速進行,世界政治卻日益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國家的學者開始更加重視文化戰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將在21世紀的世界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也幾度掀起「文化熱」,特別是各個人文學科的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參與了有關文化問題的討論。這說明文化問題及其在我國新時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意義,已被人們所認識並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總起來看,我們還缺乏對文明和文化問題的總體研究,沒有把這種研究與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結合起來,對國外有關文明問題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說,我們對世界文明問題的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迄今還沒有我們中國人自己系統地、較全面地研究和論述世界文明的發生和發展的著作。我們認為,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探討世界文明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弘揚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同時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制定一套既能積極推動我國文明建設,又能有效地應付外來文明挑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課題組,組織院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分專題進行研究,目前出版的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這幾年來辛勤勞作的成果。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本書中所使用的「文明」概念的內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文CIVIS,而CIVIS不僅是指羅馬的公民身份,而且也含有比當時外國人或蠻族的原始生活狀態優越的意思,所以后來有人用「文明」一詞來指與原始社會,即「野蠻」階段相區別的較高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但這個術語到18世紀才在歐洲被用於正式文獻中,直至20世紀方在人文學科各領域中被廣泛使用,而且它不僅用來指歷史發展階段,也被用於一定的空間范圍,即用以表明「地域性文明」。應該指出,人們對「文明」的理論也如同對「文化」的解釋一樣各不相同,有許多種定義,迄無共識。我們的研究課題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探討哪一種定義更加合適,而在於具體研究世界文明本身。在本書中我們基本上采取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為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更具體地說,是指占有一定空間的(即地域性的)社會歷史組合體,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即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
我們認為,研究世界文明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活動的產物,都有其自身發生和發展的演變過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缺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着不同的歷史作用。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對全人類文明作出的寶貴貢獻,都應得到充分承認和尊重。沒有哪一種文明可以自詡為天生優越,高人一等,那種以自我為中心(如所謂「西歐中心論」的觀點),總是以自己的文明的價值觀和標准去衡量別的文明,甚至橫加干涉,這顯然是文化霸權的表現,而且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我們也不能同意美國亨廷頓教授提出來的關於「文明的沖突」的理論。
……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也幾度掀起「文化熱」,特別是各個人文學科的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參與了有關文化問題的討論。這說明文化問題及其在我國新時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意義,已被人們所認識並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總起來看,我們還缺乏對文明和文化問題的總體研究,沒有把這種研究與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結合起來,對國外有關文明問題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說,我們對世界文明問題的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迄今還沒有我們中國人自己系統地、較全面地研究和論述世界文明的發生和發展的著作。我們認為,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探討世界文明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弘揚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同時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制定一套既能積極推動我國文明建設,又能有效地應付外來文明挑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課題組,組織院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分專題進行研究,目前出版的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這幾年來辛勤勞作的成果。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本書中所使用的「文明」概念的內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文CIVIS,而CIVIS不僅是指羅馬的公民身份,而且也含有比當時外國人或蠻族的原始生活狀態優越的意思,所以后來有人用「文明」一詞來指與原始社會,即「野蠻」階段相區別的較高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但這個術語到18世紀才在歐洲被用於正式文獻中,直至20世紀方在人文學科各領域中被廣泛使用,而且它不僅用來指歷史發展階段,也被用於一定的空間范圍,即用以表明「地域性文明」。應該指出,人們對「文明」的理論也如同對「文化」的解釋一樣各不相同,有許多種定義,迄無共識。我們的研究課題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探討哪一種定義更加合適,而在於具體研究世界文明本身。在本書中我們基本上采取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為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更具體地說,是指占有一定空間的(即地域性的)社會歷史組合體,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即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
我們認為,研究世界文明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活動的產物,都有其自身發生和發展的演變過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缺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着不同的歷史作用。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對全人類文明作出的寶貴貢獻,都應得到充分承認和尊重。沒有哪一種文明可以自詡為天生優越,高人一等,那種以自我為中心(如所謂「西歐中心論」的觀點),總是以自己的文明的價值觀和標准去衡量別的文明,甚至橫加干涉,這顯然是文化霸權的表現,而且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我們也不能同意美國亨廷頓教授提出來的關於「文明的沖突」的理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